浅谈侗文在侗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

2018-12-28 10:51袁子涵
艺术评鉴 2018年14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文化传承

袁子涵

摘要: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民族历史、风土人情、信仰等都是通过侗歌这一口头语言传承下来的,然而没有统一文字的文化是极其脆弱的,侗文的缺失对侗歌等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限制。本文从侗文出发,阐述侗文在侗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关键词:侗文 侗歌 音乐文化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4-0044-02

自古以来,蜀、湘、川、黔、滇、藏一带就是汉族人群密度稀薄之地,广袤的西南大地上繁衍生息的是众多少数民族群落。受西南山地地势影响,生活在這里的少数民族多呈现明显的民族性、地方性和封闭性,很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文化交流传播靠人们口口相传,民族音乐等相关事宜也都与族群文化有着深刻紧密的联系。

一、侗族

侗族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一支,聚居在湖南、湖北、贵州一带,因族内语言差异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北侗靠近汉族聚居地,自明朝起长期受到汉家文化的熏染,语言、习俗、服饰等多与汉族相近;南侗受地势影响,还保留着浓郁的侗族文化氛围,尤其是侗族音乐,明显区别于北侗,更具侗族人的民族特色。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众多历史史实、故事传说、生产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都是依靠侗歌来记录和传承。侗歌就是侗族人的史书,是一部没有文字作为实际载体的极其脆弱的史书。从笔者所属汉族的发展历史来看,众多民间故事和历史在使用文字记载前已经变得扭曲难辨,乐府诗、汉赋、宋词、元曲等没有乐谱记录的“歌”现代人几乎不会唱,汉族文字传承几千年未断绝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没有文字的侗族文化会在时光的变迁中丢失多少,又变异了多少。

二、侗文对侗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

自新中国开始,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扫除没有文字的发展弊端,党和政府专门为少数民族创造推行语言文字,1958年是侗族人拥有文字的开始。侗文的创造和推行使用对侗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益处,我党为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创造文字的壮举可与始皇帝的“书同文”比肩。

(一)侗文有利于传承侗族音乐文化

在拥有文字前,作为侗族史书的侗歌没有文字符号作为载体,只能通过师徒或家庭、族群的口口相传进行传承和传播。侗歌中使用的大量修饰手法和歌词,为侗歌的传承和传播设置了很多障碍,当生活文化环境出现变化或受到冲击时,口口相传的侗歌极易发生扭曲和变异;传承人对文化和生活的不同理解,也让侗歌的内涵和意义很容易丢失。悠久的侗族历史使侗歌的数量非常庞大,而人的记忆力终究是有限的,长期没有经过唱诵的侗歌会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的音乐文化,几代研究人员通过录音、录像、记录乐谱等形式记录和保存了大量的侗歌,但这种方式毕竟只是保留了侗歌,并不是真正的传承,真正的传承需要后人来学习、传播和创造,侗文的出现为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侗文可以准确的记录侗歌。传统侗歌的传承靠侗族歌师们的超强记忆力和口口相传,而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口口相传的方式也非常容易使侗歌的内涵扭曲、变异和消失。有部分接触过汉族文字的侗歌歌师采用汉字为侗歌记录的方式保留侗歌,但由于每个人的记录方式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记录方式也不同,导致歌师自己都看不懂自己的记录,更妄论传播侗歌。侗文的出现和使用,使侗歌的记录方式趋同,就如始皇帝的“书同文”一般让侗族的文化和音乐有了共同的载体,在这一共同的载体之上再进行侗歌的学习、传播和创造就容易得多。

其次,侗文可以保持侗歌内涵的稳定。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有一定的即兴因素存在,这种即兴创作使得部分侗歌的内涵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使侗歌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和变异的可能。没有文字时,侗歌的内涵靠歌词和曲调体现,传播过程中曲调的改变会影响歌词和侗歌的内涵,在汉语言中不同语调的词语都存在着不同的含义,更何况没有文字仅以曲调为基础的侗歌。侗文的出现使得歌词能够被准确记录,能够最大程度上保存侗歌的内涵和特点,不使侗歌在跨地区的传播中被迅速同化和变异。

(二)侗文对跨地区交流音乐文化

侗族中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受不同的因素影响两个方言区之间存在交流困难的情况,虽然两区语言上有较大的统一性,毕竟是从明朝开始才出现分化,时间较短,但在方言词汇上的差异还是使得两区交流有一定的困难。这种交流困难不仅是在两个方言区之间。受山地地貌的限制人们生活活动范围很小,各村寨人们相互听不到对方的侗歌,再加上环境的原因导致各村寨之间都有歌词和语调上的差异,没有频繁的交流又没有文字的辅助,这种差异会在时间和地域的隔离下变得越来越大,最终使得同族不同寨的人们相互听不懂对方的侗歌,交流出现障碍。侗文的出现,帮助侗族人统一方言词汇的使用,将侗歌的差异性降到最低,再加上信息传播形式的改变,侗族人相互之间的交流变得容易和频繁,统一符号记录下的歌词,疏通了人们的交流障碍,不影响不同地区侗歌的传承和创新,还可以辅助侗歌大范围的交流和传播。

(三)侗文促进侗族地区音乐文化教育

传统侗族的教育是长辈对小辈的言传身教,对族群历史和文化的学习通过口口相传的侗歌来实现,孩子们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和教材,而是通过参与家庭活动、学习侗歌、参与村寨民俗活动来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和内容受环境影响很深。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族社会与外界开始频繁的交流,在外界文化冲击和生活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侗族人的生活观念和教育形式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情形下,传统教育方式已经摇摇欲坠,侗族的音乐文化也会随之消失。侗文的存在不仅可以保存民族音乐文化,还可以辅助民族教育,将侗族的音乐文化用新的方式传承和发扬。

首先,侗文将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现代教育体系中,受教育人群除了保存本民族语言外,更多的是在学习汉族文化,本民族传统文化除了侗歌没有其他储存载体,在现代教育中无法与汉族文化相抗衡,逐渐会被人们遗忘。侗文的使用可以将侗族语言与汉语向对应,同步学习民族语言和汉语。用侗文将原本记录在侗歌中的历史史实、故事传说、生活民俗等内容借助汉语言的范本转化为本民族的文章,嫁接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同步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学习,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保存本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其次,对民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承能够提高侗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传统侗族音乐文化是通过口口相传来传承的,这种传承方式的载体表面上看是侗歌,本质上来看是侗族人,如果侗族人本身对于民族文化不认同,不愿意学习的传承,那么侗族的音乐文化就会在几十年之内消失,即使后来有了侗文的加入,没有侗族人愿意学习和继续传承音乐文化的话,这种传统文化也会迅速“死去”。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是通过环境和教育来影响和激发的,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对于民族文化的思想认识教育,会使得传统文化得不到认同,迅速在社会中失活。侗文作为侗族的语言文字,在民族教育中与汉语言文字相结合,可以有效进行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的提升,侗文的普及和使用可以将生活环境和文化教育相连接,向新一代侗族人传递文化根植与民族的思想,引导人们发现,诸如:用本民族的文字和语言结合民族传统文化会生长出绚烂的精神花朵;用本民族的音乐语言歌颂养育自己的这片山川土地更能够表达内心的感动和感恩;学习民族音乐文化时能够从中发现不逊于汉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民族智慧等。这些发现可以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侗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結语

侗文的创造和传播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但一个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发扬必然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和数代人的努力才能达成。侗族音乐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它在传统侗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现代文化保存和传承工作中有较大难度,如果可以将侗歌中的历史、生活、民俗、信仰等内容用侗文转化为故事、民谣等易于接受和传播的形式,可以有效发展侗族文化,将侗歌的传承、发扬和创新作为民族文化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也许可以在激发侗族人民民族自信心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进行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使这种民族文化形式丢失。

参考文献:

[1]关婷婷.探讨侗文在侗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6,(07):37-38.

[2]胡牧.承载侗族口承文化的范本——广西《侗文专刊》特点及传承的价值[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02):123-128.

[3]郭昕.侗歌侗音侗韵——访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教师赵晓楠[J].音乐时空,2014,(19):28-31.

[4]杨晓.一个传统、一套知识及其研究的一种学术表述——侗族“大歌传统”研究又十年(2003-2013)[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01):87-97.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文化传承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