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微粒观的研究

2018-12-28 20:52李付斌
新课程·中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

李付斌

摘 要: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化学基本观念中的基础部分,从微观视角认识及考察物质世界是学生学习化学应掌握的重要思维方法。因此微粒观是化学学习中的核心内容,且学习化学是从分子及原子角度所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而微粒观不能仅凭基础的学习知识简单的自动累积形成,需依靠学科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及培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引导培养;微粒观的研究

微粒观作为基本化学观念的一种,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微粒是运动的”“微粒间有空隙”“微粒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四个主要形式。以这四个观念所形成的教学内容可使学生理解和解释客观的化学事实及现象,理解化学反应中的实质性问题,对了解化学符号和意义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微粒观对其开启化学大门有重要意义,对此研究课题,现将教学方案总结如下。

一、深入探究学生建立微粒观困难的原因

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化学知识都为启蒙性、基础性的,同时学生对于微粒观的认知也是启蒙学习。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从宏观世界的领域进入微观世界的领域,以及第一次接触到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概念,在此需注重学生在思想意识中是否建立起微粒观,而制约学生建立微粒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微粒观的概念抽象繁多,且相互关联。(2)对于微观粒子无法通过可视的角度看得见、摸得着,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3)学生的理解水平与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存在较大差异。(4)对于微粒观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简单记忆的层面,无法将所学到的微粒观概念实际地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1]。(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体会到微粒观的存在价值。(6)当学生接触分子概念“分子所构成的物质”及“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中,学生对于最小的理解困难。

二、帮助学生对微粒观的有效建立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通过实验法、类比法、模型法以及模拟法结合教学。(1)实验法:可应用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肉眼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其中许多现象都包含着物质所构成的微粒观[2],教学中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与探究。(2)类比法:在探究分子之间间隔时使用类比法,如将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可发现总体积小于200ml,教师可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类比,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分子的量与质。(3)模型法:当学生充分了解到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后,可引导学生制作分子结构模型,如O2、H2、H2O等,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含义。(4)模拟法: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的便捷方式给学生观看动画模拟,加深学生对分子、原子之间关系的理解,使其进一步理解分子的含义。

三、强化学生对离子观的概念

离子微粒观的建立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材中所简单介绍的集中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散乱不系统,若在教学中结合离子概念的应用,使学生从离子角度认识到各类物质的性质,可加深学生对微粒观的理解,同时也可揭露事物的本质[3]。对于离子概念,教材所指出的“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对溶液及酸碱盐的知识未加以巩固及强化。微粒观的知识中我们知道分子、离子、原子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对于酸碱盐溶液都是由离子所构成,而离子本身的性质也就决定了物质的性质,而从离子角度学习酸碱盐溶液是教学中的一个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从离子角度分析问题,如酸的通性可理解为氢离子的性质,碱的通性可理解为氢氧根离子的性质,以及铜离子的性质可归纳为水溶液为蓝色、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可生成蓝色沉淀、可以把铁离子氧化为亚铁离子等等[4]。教师只有不断通过问题的实质性,才可使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离子观。

四、结合化学实验的教学方式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所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及方式,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将抽象性的知识形象化地表达出来,特别对于一些主题教学内容可尽量采用有颜色的物质或有颜色一类的变化实验,这样可使学生在可视的情况下去认识以及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5]。对于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其中大多都包含着物质所构成的微粒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探究。

在培养学生对微粒观的研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循序渐进,把对微粒观的建立及知识的学习有效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通过以水为载体的教学内容,有效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基本特性、物理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物质的微观角度构以及相关现象展现给学生观看,使得学习内容在学生意识中形成深刻印象。精心设计与课题相关的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微观粒子的相关性质,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以及符号三者相结合的角度认识物质,帮助学生构成物质微粒观的概念,抓住化学发展史的主线分阶段地进行微粒观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小丽.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微粒观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6):141.

[2]雷瑛.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微粒观的研究[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29).

[3]张丽.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微粒观的研究[J].读书文摘,2015(10):260.

[4]杨娇.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微粒观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7):101.

[5]高平.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微粒观的研究[J].中学时代,2014(12):17.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初中化学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常见初中化学“前概念”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