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案

2018-12-28 20:52姜秀芹
新课程·中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从军板书战争

姜秀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意思并背诵,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诗句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性,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灾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意思并背诵,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诗句含义。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灾难。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课文?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

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和着音乐能唱的诗,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就是乐府诗,由于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三)诵读诗歌,了解诗意

1.检查昨天预习的情况,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

正音:冢、窦、雉、舂、羹、贻

2.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谷、贻、舂)

3.朗读课文,教师强调:注意诗的节奏的快慢,停顿和重音。(教师放录音、学生散读、齐读、指名读)

4.通过熟读,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探究

1.解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回乡的老兵。这首诗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65年的兵役是多么的漫长啊!(注意重读“十五、八十”)再找学生试读。那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呢?学生展开想象(衣衫褴褛、白发苍苍、耳聋眼花、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等)。65年漫长的军旅生活,他是怎样度过的?学生展开想象(吃不饱、穿不暖、白天打仗、晚上思念亲人等)。

2.风烛残年的他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展开想象(高兴、欣喜、急切、难受、激动),是啊,虽然历经了千辛万苦,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高兴地归来,便向乡里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訴他的?男生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悲伤、难过)(生带着悲伤情感齐读)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颤颤巍巍,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眼前一片废墟,荒凉,叫人怎么不伤心难过?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由喜到悲了。(板书:悲)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滋味儿?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苦,更是失去亲人的苦。让我们来读出他心里的苦吧!(女生齐读)

5.面对这一切,老人怎么样呢?他只能缓缓走出家门,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全体学生带着悲伤情感齐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学生展开想象,他看到了什么?(断壁残垣、田地荒芜等)

6.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

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只能是无尽的苦难、无数的伤痛,因此,渴望和平是每一个老百姓的愿望,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和平幸福的生活。

(五)堂堂清

1.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从军时间长,揭露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

2.运用白描手法写到家后看到凄凉破败景象的句子是

3.形象描绘了老兵的动作和内心世界的句子是 。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从军板书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送友人从军戏作
被风吹“偏”的战争
木兰从军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他们的战争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抗战时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