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影响与检验学效果分析

2018-12-28 10:41王斯微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7期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

王斯微

【摘 要】 目的:探究EB病毒感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影响与检验学效果分析。方法:本次探究主要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0例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其作为实验组,另外选择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对照组,并使用PCR技术对全部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EB病毒DNA进行检测,并使用ELISA检测患者EB病毒科抗原IGg抗体。结果:实验组患者的EB病毒VCA-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阳性检出率存在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EB病毒DN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病毒感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检验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9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7-051-01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当下的医疗手段尚未明确其发病因。但大部分学者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因素与遗传因素以及免疫因素有关,当患者受到外界病毒侵袭时,能够对患者的免疫结构造成影响,进而使免疫功能失调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作[1]。经过大量临床实验,在SLE患者外周血液循环中能够检测到EB病毒的几种抗原系统,由此可以推测,EB病毒感染对疾病的发生可能发挥着作用[2]。因此本文主要对EB病毒感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影响与检验学效果分析进行探究,现将探究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探究主要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0例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其作为实验组,另外选择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为16-52岁,平均年龄为(29.68±2.6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龄为17-53岁,平均年龄为(30.24±3.11)岁,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差异性不显著,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

实验组患者全部符合风湿病学会诊断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诊断标准,其中44例患者中,其中活动期患者24例,非活动期患者为20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取周静脉血液,采集血液剂量为3ml,并将其放置于存在抗凝剂的真空采集管中,并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对血液标本进行分离处理,淋巴细胞分离液的密度为1.077g/ml,将其分离为单个核细胞,并使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清洗,将细胞在TES中悬浮,并将其添加浓度为10%SDS,使其溶液浓度为0.5%,同时加入蛋白酶E,其加入剂量为20μL,并将其进行水浴,水浴温度应控制在55℃,时间应控制为30min,并对其急性抽提,分别为等体积的酚和氯仿异戊醇抽取一次,并选择适当的手段对其进行去蛋白处理,并在其中加入2.5倍体积的无水乙醇,使DNA能够沉淀,沉淀完成后,应使用浓度为75%的乙醇进行一次洗涤,随后对DNA进行溶解,使用的溶解剂为TE液,加入剂量为50-100μL,对260nm吸光度A值进行测定,能够完成DNA定量,同时适应Cetus公司生产的EB病毒PCR诊断试剂盒进行诊断。诊断完成后,取PCR产物10μL,并在其中加入2%的琼脂糖进行电泳,并使用溴乙锭急性染色,并外透射仪进行观察,PCR扩增仪器为PE公司生产的扩增仪器,型号为9600。

EB病毒VCA-IgG测定:检测方法均按照试剂盒相关标准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阳性检查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40名健康人员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阳性检查率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PCR检测EB病毒DNA阳性率 实验组患者中,34例患者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5.00%,对照组患者中,16例患者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47.06%,两组患者DNA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0729,P=0.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ELISA检测EB病毒VCA-IgG阳性率 实验组患者的EB病毒VCA-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阳性检出率存在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EB病毒是一种亲人类病毒,主要侵袭部位为人体B淋巴细胞,在人体B淋巴细胞中含有EB病毒受体,并能够使患者感染EB病毒后,使静止的B淋巴细胞被激活,进而使其不断繁殖,并获得瘤细胞样特性,同时能够对人体的B淋巴细胞分泌和合成各种免疫蛋白及抗体的功能得以保留[3]。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感染EB病毒时,会在B淋巴细胞内发生基因重组整合,进而能够对宿主抗原进行修饰和诱导,最终能够导致干扰细胞发生凋亡作用,同时能够使用死亡的细胞反而增值[4]。

综上所述,EB病毒感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馮琳琳,王欲舟,刘俊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与EB病毒感染状态的关系[J].临床检验杂志,2016,34(9):674-676.

[2] 孙明姝,韩丽,张云清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EB病毒感染状态与Ⅰ型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基因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6,20(8):526-531.

[3] 李毅.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6):394-396.

[4] 杨庆永,廖元兴,杨慧兰等.系统性红斑狼疮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6):52-53,55.

猜你喜欢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继发血小板减少1例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疗效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病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