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

2019-01-02 19:22佟雨轩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后踝踝骨入路

佟雨轩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人体踝骨关节分为内踝、外踝及后踝,后踝骨折是踝骨骨折中最为常见的伤害,占据总踝骨骨折的30%以上,该种骨折表现为患者后踝骨骨块移位,一般临床后踝骨折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压缩现象[1]。传统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后踝骨折,虽然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因其手术相对复杂,导致患者手术时间较长,且术后恢复速度慢,不利于患者的术后踝骨功能康复[2]。因此,本研究针对后踝骨折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式,其临床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于我院手术治疗后踝骨折的患者50例,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5)。其中,观察组男性后踝骨折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最小年龄15周岁,最大年龄66周岁,中位年龄(39.27±13.06)周岁。有交通事故伤害患者11例、运动伤害患者8例、高处坠落伤害患者3例、重物撞击伤害3例。对照组男性后踝骨折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最小年龄16周岁,最大年龄68周岁,中位年龄(39.24±13.11)周岁。有交通事故伤害患者12例、运动伤害患者9例、高处坠落伤害患者3例、重物撞击伤害1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伤害原因等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分组方式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了解本研究内容及目的的患者;(2)经影像学(X线、CT)确诊为闭合性踝骨关节骨折的患者;(3)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1)手术不耐受的患者;(2)合并其他下肢骨折的患者;(3)凝血功能性障碍的患者;(4)严重骨质疏松患者。

2 方法:全部后踝骨折患者均对其骨质损伤及软组织损伤进行分析,通过CT或核磁共振成像予以检查,如若患者软组织损伤严重程度及肿胀程度较轻,可立即进行手术;如若肿胀及软组织损伤严重,则需为患者消肿后方可予以手术治疗,给予患者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甘露醇注射液,批号为国药准字H51020054,静脉滴注50ml,待患者2-3天水肿程度减轻后手术[3]。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方式治疗,取患者俯卧位,行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小腿及脚部皮肤予以消毒后使用止血带,将患者跟腱外侧切开,切口长度酌患者骨折情况,一般在9-13cm之间,由该纵形切口向下逐层分离,直至暴露患者的骨折区域,应用克氏针予以临时固定,并酌患者骨折情况选择钢板,进行手法复位后应用钢板加以固定,于钢板两端旋入螺钉并固定,常规防止负压引流装置后逐层缝合。观察组实施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取患者俯卧位,行腰硬联合麻醉,清洁及消毒患者小腿及脚部皮肤,放置止血带,于患者外踝及跟腱之间中心线作一切口,切口长度为10cm左右,采用锐性分离与钝性分离相结合方式逐层分离,最终暴露患者骨折区域,注意保护患者软组织及血管[4]。手法复位患者骨折区域,复位后采用X线机进行术中检查,其复位结果满意后再行下一步操作。根据患者骨折线走向安排合适钢板或选择螺钉,螺钉适用于大部分后踝骨折患者,尤其是Ⅰ、Ⅱ级骨折患者均可使用螺钉,而钢板则适用于骨折严重程度较高的Ⅲ型贝壳状骨折,钢板塑型后置于其后外侧,近端选择皮质骨螺钉予以固定,远端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5]。如患者存在骨质疏松症状,可选用腓骨锁定板进行固定。常规放置引流管并实施加压包扎。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手术相关指标。记录患者手术后3个月后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后踝关节功能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评分。治疗效果方面:显效为患者手术后72小时内消肿,术后3个月X线或CT检查显示其踝关节解剖结构正常,踝关节功能良好;有效为患者手术后72小时内消肿,术后检查结果显示踝关节结构基本恢复,踝关节功能欠佳;无效为上述效果皆未达到[6]。

5 结果

5.1 2组后踝骨折患者临床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5.82±5.72)分钟,对照组手术时间为(68.11±8.38)分钟,t值为10.9845,P值为0.0000;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29.82±6.33)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74.58±9.14)ml,t值为20.1296,P值为0.0000;观察组术后引流量为(3.66±0.51)ml,对照组术后引流量为(6.52±0.82)ml,t值为14.8085,P值为0.0000;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1.26±1.06)天,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3.52±2.24)天,t值为4.5598,P值为0.0000。对比2组后踝骨折临床手术相关指标数据,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两者差异明显(P<0.05)。

5.2 2组后踝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后踝关节评分比较:观察组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94±0.57)分,对照组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1.02±0.54)分,t值为0.5094,P值为0.6128;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42.31±5.16)分,对照组踝关节功能评分(37.29±6.38)分,t值为3.0589,P值为0.0036;观察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43.82±4.92)分,对照组踝关节活动度评分(37.60±6.29)分,t值为3.8944,P值为0.0003。对比2组后踝骨折手术治疗后踝关节评分数据,2组患者后踝骨折手术治疗后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后踝骨折手术治疗后踝关节功能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

5.3 2组后踝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后踝骨折临床治疗显效15例,占比60.00%;有效9例,占比36.00%;无效1例,占比4.00%。观察组后踝骨折临床治疗总有效24例,占比96.00%。对照组后踝骨折临床治疗显效14例,占比54.00%;有效8例,占比32.00%;无效3例,占比12.00%。对照组后踝骨折临床治疗总有效22例,占比88.00%。对比2组后踝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情况(x2=1.0870,P=0.2971),2组患者后踝骨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00%、88.00%)未见显著差异(P>0.05)。

讨 论

踝骨关节是人体重要的下肢关节之一,与患者行走、站立等姿态具有密切关系,患者踝骨关节损伤导致其功能水平下降,极易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问题。后踝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其下肢动力线则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踝骨关节软骨负重水平升高,患者术后远期易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7]。同时,后踝是踝骨关节的重要部分,是稳定下肢胫腓后韧带的重要生理结构,是人体多种行动方式的受力点和稳定点。鉴于此,本研究针对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入路方式及手术方式予以对比分析,本研究分别应用传统外侧入路钢板固定方式与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其结果充分显示,2种治疗方式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说明上述2种术式均能够恢复患者踝骨功能,其临床效果显著,但是,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酌患者伤害情况选择螺钉或各形式钢板予以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术后患者胫腓联合区域的稳定性,因此患者术后踝骨功能优于传统固定形式。

综上所述,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在后踝骨折治疗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后踝踝骨入路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块对踝关节骨折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新型特殊构型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的初步研究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后踝骨折的生生物力学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后外侧踝关节途径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张文泰教授运用正骨手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三踝骨折的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