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下拾粹,品读胥口民族音乐

2019-01-02 06:50华悦
现代苏州 2018年23期
关键词:国乐吴中口镇

文 华悦

张维良领街中国竹笛乐团为来宾带来一场国乐盛宴

胥江是三 胥十姑江里苏至,城太吴外湖风的的两胥入千口口年镇。。,作因 为伍 千子 年胥 古得 镇名 ,, 以及吴文化的发祥地,胥口的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这里有“三个一”文化,即“一把刀(香山帮建筑文化)、一支笔(书画艺术)、一根藤(藤编工艺)”;这里有春秋时期伍子胥与孙武的故事;历代文人墨客曾到过这里游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地方诗词……

胥口中心小学就坐落在这风景秀丽的太湖之滨。学校创办于1914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多年来坚持“文化立校”原则。

11月末,由胥口镇人民政府主办,吴中区教育局、胥口中心小学等承办的张维良馆新馆发布暨中国竹笛乐团与吴中少儿竹笛乐团音乐会在胥口中心小学惟美楼举行。

谱写胥口音乐文化新篇章

张维良与胥口中心小学竹笛乐团合影

张维良是当代著名笛箫演奏家,集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于一身,卓有建树,成就斐然,影响深远。作为胥口人,他爱憎分明,以乐报国,志向宏大,究其缘由,莫不是与胥口地域文化相映照了。

张维良自幼喜爱音乐,八岁开始学笛,后跟随赵松庭、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等名家学笛。很多人称张维良为“中国笛王”、“圣手箫王”。2008年作为奥运会开幕式五位音乐主创人员之一创作大型电子音乐《自然》。由学生到老师再到后来成为中国一-代演奏大师,张维良的演奏及创作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不论是求学时得到了南北两派笛乐大师的教授,还是张维良任教成为老师教授学生的经历,这些都帮助他在之后成为一代大家。此外,他尝试从广阔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笛乐的历史和现实,拓宽学科的外延并深化自身的人文内涵。这样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不断走出去,将自己置身于国际,来帮助自己提升国际视野,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推动者。

进入新时代,胥口镇为进一步树立优秀典范,宏扬民族音乐,传播优秀文化,决定推出张维良竹笛艺术馆馆建项目。张维良馆建立于2014年,原面积200平方米,现在原馆基础上扩至近800平方米,并设有成长、追求、探索、成就几个专题。所展文字、图片、音响、影像、实物等大量珍贵素材超过1560余件。

参观此馆时,可以目睹张维良的成长过程,见证张维良的笛艺春秋,感受张维良的理想抱负,领略民族音乐融入世界的文化自信。馆内同时设有人机交互屏,参观者可触屏,观赏动态资源,是认识国乐,探究国乐,感受国乐之美的理想场所。

胥口镇历来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张维良馆新馆的开设,丰富了胥口镇的文化场所,是音乐学习、音乐教育及音乐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学校利用场地优势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为本地音乐人才培养及音乐文化建设谱写新篇章。

张维良辅导胥口中心小学竹笛乐团学生

加强“文化强镇”建设

乐者,天地之和也。唯乐不可以为伪。

近年来,依托“张维良竹笛艺术培训基地”,竹笛艺术教育在胥口生根发芽,胥口中心小学和胥口中学先后成立了采香竹笛乐团和“云端之笛”社团。

在11月末的吴中少儿竹笛乐团音乐会上,由张维良教授领衔的中国竹笛乐团,与吴中少儿竹笛乐团,为来宾带来了一场国乐盛宴。吴中少儿竹笛乐团演奏的《唱不完的姑苏情》,更是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此曲是张维良教授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和记忆深处的姑苏印象、胥口文化所作的最新曲目。

通过不断的创新探索,胥口镇的竹笛艺术教育日渐成熟,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励了成长的梦想,更是拓宽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竹笛文化也已成为文化强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张维良表示,他将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关心和参与到竹笛的发展中来,尤其是青少年,要让中国的传统音乐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维良”这三个字越来越沉甸,他不仅代表着一个人,他演变成一个团队、一门学科,甚至被看作是一次次与众不同的经历,更是一番锤炼、启示和希望。

此次张维良馆新馆发布,是胥口镇进一步树立优秀典范,弘扬民族音乐、传播优秀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必将为“文化强镇”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馆内展示了文字、图片、音响、影像、实物等大量珍贵素材

猜你喜欢
国乐吴中口镇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诸暨市店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幼小携手 感悟成长
“生扭吴中之拍”与“真诗只在民间”的深层次自洽——李开先《宝剑记》“不娴度曲”说新读解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吴中逸、姜水舟作品
人参果 脱贫果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