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艺录上见真知

2019-01-02 06:50名家点评王丽华苏绣艺术虞露
现代苏州 2018年23期
关键词:绣娘中国美术学院苏绣

名家点评王丽华苏绣艺术 文 虞露

日前,中国美术学院系列学术展《传艺录·手艺民生》,推出首展《植根-王丽华刺绣艺术作品展》。展览上,“传艺录”展示了最精湛的民间手作艺术,让人感受到匠人凝聚时间和艺术创作的传世之作,体悟到艺术创作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之精神。

此次展览,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郑端祥应邀主持,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铨、江苏省刺绣工艺大师王丽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福瑧,在苏绣研讨会上提出独到的个人见解,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发言。本文节录与下。

张铨老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所有的艺术都是来自兴趣,我之前也是因为有兴趣才会去参观苏州手工艺展览,在工艺美术行业里,苏州是相当发达的。明代江南织造是完全针对宫里所用服装、饰品开设,当时只是体现在刺绣上,后来又体现在缂丝、家具、玉雕等。手工活上讲,我觉得苏州从明代到至今都是最璀璨的一块。

我们知道王丽华老师的家乡,苏州镇湖镇,是一块刺绣重镇。我们经常会去那边探访,发现绣娘的作品还是有自己的风格、特征、追求,而王丽华老师在这方面是做的最好的一位。大家也看到了王老师带来的作品,你们可能会觉得很惊讶,但是你们可能弄不清楚惊讶背后层层叠叠的努力。分线要分十几根二十几根,再从一根线丝里再分出来,然后通过几年的努力才能完成这样一幅璀璨夺目的作品是很不容易的。

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此次《传艺录》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传”。王老师也有她的师承关系,就是把师傅的本质学到手,再加上自己的创造性,根据现在时代变化和各种各样的手段形成现在丰富的展示画面,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以前讲“传”并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完下课完成作业,而是引用郑端祥老师的一句话:“把作业改成作品”,我觉得这个很好。我会跟学生说你们现在完成的不是作业是作品,代表的是自己的脸面,是传承,学习的专业也是传承的关系,并不是完成作业就结束了。

我的感悟是有心就可以走下去,进来学习也要拥有抱负:我们要做艺术家。不管做摄影还是其他等,方向是要有艺术感,至于在人生的岔口每个人可能会遇到很多事,但心气要体现出来。通过这次展览,大家可以感悟到绘画也是在描绘你们的人生。

郑端祥老师(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

我会把苏绣和人的劳作联系在一块。对于绣娘来说,分析眼前事物的能力是精微又饱含逻辑性的,将事物进行分层,苏绣针法背后的思考是很重要、很具体、很严密的。

从规划设计开始直到完成整个过程会很痛苦,一幅苏绣作品无论是对画还是对艺术家,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对复杂事物的把握。镇湖镇家家户户的女人都能掌握这一门技艺,小孩也是从小伴随着生动的技艺传颂长大,这个很令人震撼。母亲在干活,孩子就在旁边看着她穿针引线,整个过程当中母亲传授细枝末节直到小孩慢慢成长,可以理解到美术学院里不能理解到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是很了不起的。

历史上有这样一句话“以绣代笔”,是从前文人对绣娘的表述。从前男耕女织对于儿童的教育是很别致的,通过母亲和劳作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教育是很重要的。

手工艺在今天确实面临很多挑战,这不是我们现在的判断能决定的,是由历史上手工艺付出的代价决定的。大家关心的可能就是今天展览的形式,而形式背后其实就是所谓的市场力。

关于刺绣的话题传统定义为三个阶层,规划是非常严格的,可以维系整个社会的发展才会出现最高规格的阶层,就是以宫廷和贵族为主要代表的刺绣,接下来是所谓文人和乡生构成的乡绣,再到平民子女的刺绣。三个阶层是互通的,男耕女织除了男耕女织还有文化在后面形成的推力。

另外,我觉得交流对现场的诸位来说非常重要。例如王丽华老师作品会参考张铨老师的作品,这就叫做“交流”。苏绣发生在底层是来自于民间的交流,但未来不是靠单打独斗的,未来是需要交流,面临着团队交流默契的配合。

王丽华老师(国家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很多同学都问我对于匠心的理解。我认为做这一门传统手工艺是心与手的相守,必须要耐得住这一份寂寞。其次就是要喜欢,在痛苦中喜欢我认为这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们从小在妈妈的绣绷前长大,每个环节不是像你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样。当时是绣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需求,我现在才形成了自己风格的作品。

这些作品背后我受到很多老师给予我很多的启发。我看了张老师的原作就很感动,他一点一滴的绘画和做刺绣是一模一样的,我体会到了张老师在绘画当中的用心,我做起来也是比较认真的做。我跟学生在配线的时候会说:“张老师画起来多用心,在做的时候要更用心。”认真是最重要的态度,然后在绣制的过程中要走心,体会画中的韵味,这样绣出来的作品才不辜负画家对我的众望,就算随随便便把人家的东西拿过来绣,我们也要将心比心。

我深刻感受到版权和在绣品街突出自己语言的重要性。从前,在农村女孩子会绣比会读书重要,那时候能绣一手好的绣艺会得到人的赞美和肯定,所以我们要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十几年前的刺绣缺乏技术学习应用和绘画的基础,因此整个刺绣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实实在在摸索出来的。了解到自己缺乏绘画的能力,于是后来我回到美院学油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领悟到刺绣和画画是一模一样,经过美院和工艺美校两年大专的学习,我对画与绣当中的关系更加清楚明了,于是传承这门手艺的信念愈加坚定,两个地方的学习对于我刺绣技艺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绣制的八工针法是在2000年绣制青铜器时就已经用上,那时也没想到把这个针法保护下来。后来由于知识产权的原因和版权的重要性,我便在13年申请针法的版权,在15年得到批准。

现在我创立了几个品牌,服装品牌、家居品牌、刺绣针法保护品牌。家居品牌是延伸到下一代的,我的孩子从小受到家庭氛围熏陶,选择了家居设计专业,也是为苏绣将来融入家居融入设计融入生活做准备,用家居形态体现苏绣精神也是一个传承。苏绣精神不仅是后辈人的传承发展,我们也要感谢前辈创造下的心血。

余福臻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丽华我一直说不简单,每次我去看她作品的时候,她总是认认真真的绣,有时候晚上会绣到十一点十二点。刺绣艺术传下去第一要看个人喜欢,现在的作品要和年轻人的生活兴趣相结合起来,交流起来才能做成好的作品,当时我们请的是画画专业的老师来教我们画猫,刺绣的针法是一样的通过画猫再绣猫,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猫上也换了有不同的针法,比单纯绣来的要活泼。刺绣的艺术也是一步一步慢慢来,我也是慢慢成长带学生。学习是相互的,他们和我学我也和他们学。王丽华的展览,我真的很开心能来参加,因为是她自己的东西,她自己真的很认真,一边学画一边认真刺绣,是自己辛苦认真工作的劳动成果,她的精神永远是学习的一个榜样。

现场提问:在做自己喜欢事情的情况下,如何坚持一个信念把它做极致?

王丽华:我们小镇一共两万人口八千多绣娘,在这八千绣娘当中如何彰显自己独特的一面是很重要的。我一直坚持着艺术生存的本能,坚持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价值观的信念。价值观和前辈精神激励着我做刺绣一定要做到极致,做到极致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我参观了外国很多展览馆,我发现中国刺绣和青铜在国外作为馆藏文物受到外国人民的喜爱和追捧,我感觉中国和国外的意识还是有差异。既然我选择做了这一门手艺,那我就有责任将它传承发展下去,即使在绣制的过程中很辛苦,但是我拥有众多老师的帮助鼓励和坚持,还拥有这么好的平台。我精神满足其实就是这些作品,而我也会一直带领我的团队坚持走下去,最后作品呈现的喜悦感就是我最大的回报。

现场提问:创新是在商业需求和自己的艺术领域创新的,您对市场需求和自己艺术想法追求是怎么平衡的?

王丽华:现在的市场这两年不是太理想,因为是大趋势,我的定位是要做高端的作品。

我们刺绣需要通过时间的检验和升华,这是几辈人的艺术精益,没有几十年是做不出来的,我也继承老师给予我的艺术。同时市场给予苏绣很大的独立性,能够面向大众举办展览,把苏绣最精华深刻的理念呈现给大众,而不是只停留在售卖品和博物馆展览最浅表的层面。我的作品也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是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哪怕市场不认可,我相信今后肯定会体现出来的,我还是会一步一步朝着艺术这个方向走,同时坚守自己的初心和追求,市场和苏绣精髓两条路并行结合,将来苏绣必定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绣娘中国美术学院苏绣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苏绣,“秀”出奇迹
苏绣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研究与运用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绣娘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