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浓缩的繁华

2019-01-02 06:50蒋安琪
现代苏州 2018年23期
关键词:微缩古建复原

记者 蒋安琪

古建筑是看得见的历史,一座城市的古建揭示着这座城的记忆和文化内涵。古建的逐渐消逝,也是埋藏在城市和现代人心中的一份深深的遗憾。

把一座历尽沧桑的古建筑,按比例尺寸,艺术性地浓缩在立体三维的“咫尺”之间,再现其结构面貌,这便是仿真建筑工艺的魅力所在。浒墅关古镇,千年来受运河水的滋养。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本地民间匠人,正用刻刀重现浒墅关镇的昔日繁华,用双手填补时光的空缺。他是吴连男,从事红木、古建筑微缩景观制作三十多年。

换种方式保留古代记忆

苏州的仿真微型建筑工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关于仿真微型建筑的制艺与价值,由于其“原形原状”是在“微观”尺度上再现建筑体的本来面貌,给人一种“精美的视觉立体感”的形象。“越小越难做,我现在是按照1∶100比例做的,这在市面上比较少见。”前年开始,吴连男就潜心于浒关古镇的微缩复原上。千年古镇,要再现昔日的整片繁华之地工程量巨大。幸好,吴连男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搭档,他们都对浒墅关古镇的旧貌怀念而深情,共同设想要复原一座儿时的城。

在动工前大家搜集考证了大量历史资料。“复原制作是以历史文献为参考依据的,并非来源民间传说,都可以与史料相印证,甚至还能补充史料的不足。”吴连男说,“我们选取了《康熙南巡图》第七卷中的浒墅关段作为模型图,并加以修改。”复原工程以浒关古镇运河以西,南津桥段为主,模型大小44cm×125cm,那里汇集了文庙、钞关等重要旧址,参考的是清朝时期粉墙、黛瓦、人字顶的江南建筑风格。而运河以东,康熙南巡曾下榻的龙华寺已于去年完成。

新发现给予的创作灵感

今年5月时挖掘出土的 “国计堂碑”,让这群执着的老浒墅关人兴奋不已。吴连男和同伴们翻阅史料后发现,这块石碑的出土可谓意义重大。

明宣德年,浒墅作为水陆交通的要道,朝廷在此正式设立“钞关”收取关税,税收由皇帝直接掌管。明正德年六年,山东运城人于範任浒关署主事,对浒墅关署偷税漏税之人进行处罚,让违法者上缴砖瓦石砾等用于修建废弃的办公大楼,来警示后人逃税的严重性,以此整顿国家纲纪,并给此办公楼起名“国计堂”。也就是说,新出土的这块石碑印证了历史上浒墅关署在国家赋税上的重要贡献。

因此,吴连男决定暂时放下手头运河以西的复原工作,根据明式建筑风格以及《浒墅关志》上的相关文字记载,为现代人复原一个微型红木 “国计堂”。吴连男介绍,主要部分国计堂和水鉴已经完成,还差大门、仓库和围墙等辅助部分。原汁原味的匾额楹联,精美的“山花屋脊”,房沿、层沿叠构的门房构架及其官门层次等等,都因为成倍的比例缩放大小,而彰显了施工的精致功夫。

清代,浒墅关运河以西建筑风貌复原(制作中)

龙华寺:龙华晚钟,亭台楼榭,草木假山一应俱全

文化的东西需要经常怀念

吴连男说,传承不仅仅是模仿,超越前人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继承与创新。这方面可以用多种传统工艺的共同合作,如丝、贵金属工艺、玉雕、彩绘、刺绣,以红木、紫檀为基本材料制作本体。在作品的细节和关键部位,以这些传统工艺进行深度渲染和点缀,来弥补单一材料、单一工艺的不足之处,把作品推向新的高度,以满足收藏、文化交流等需求。

在高楼林立的时代,微缩古建筑是一股清流,是一种深思。吴连男和同伴们的愿望是先用微缩模型,把浒墅关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制作出来,以后几年再逐步复原出整个浒关古镇,“年纪都大了,能做多少是多少吧”。他希望或许在未来,自己的这些心血可以成为重建浒关古镇的重要参考。

“以前有的东西正在慢慢消失,我要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把古代的建筑,古代的记忆保留下来,让后辈还能看到浒墅关运河文化的精髓所在。”吴连男用一个个微缩古建模型挽住一段段岁月,跨过历史的河流,这头是现代文明的车水马龙,那头是千年以前的繁华盛景。

猜你喜欢
微缩古建复原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蝉来了
三晋古建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古建军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微缩模型展 栩栩如生夺人眼球
笔尖上跑火车
酷世界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