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行”上的生鲜

2019-01-02 06:50丁云
现代苏州 2018年23期
关键词:菜场冷链品类

记者 丁云

在苏州,无论是高档小区,或是老旧新村,附近总能找到多组食行生鲜的智能冷藏柜。每天,位于虎丘区向阳路的食行生鲜总部,专业冷链车也不断地进进出出。

2012年创立,这家线上订购、线下智能冷柜自提的生鲜新零售企业已走过7年,仅苏州就设立了超980个社区智慧微菜场,服务超85万户家庭。

价格比菜场低 全品类满足一日三餐

据权威机构易观千帆的调查数据显示,用户平均2.7天打开一次食行生鲜的APP,位居国内生鲜新零售用户活跃度排名之首,次月留存率也居国内生鲜新零售首位,达到65.5%。其独特商业模式已得到成功验证。

区别于传统蔬菜生鲜购物渠道,食行生鲜特点鲜明:用户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下单,食行认证的农业基地及供应商根据食行生鲜数据中心汇总的用户预订总量,按量配送至食行生鲜配送中心。所有产品全程在低温保鲜的配送中心进行收货、检测、包装、打码、分拣、预冷,再通过专业冷链车将用户订单配送至生鲜直投站点的智能冷藏柜,用户只需到站点刷卡或输入密码即可自助提取,同步可查询产品从采购到配送的全过程。

这是食行生鲜与传统生鲜电商B2B2C模式不同的地方,它采取了C2B2F模式,从用户到企业再到Farm/Factory,通过反向定制路线、以销定采和订单式采购实现零库存,降低流通环节成本。换言之,就是以社区智慧微菜场(智能冷柜)为服务点,通过大规模的基地直采和集约化的冷链配送,直接连通农产品生产基地与消费者。

对于用户而言,使用频率的高低至少与几点相关,可选品类数量、商品价格,商品质量,收货体验。目前,食行生鲜提供了包括蔬菜水果、鱼肉蛋禽、粮油副食、零食酒水等12个品类的5400多个品种,用全品类满足用户一日三餐“吃”的需求。

先用户预订、后基地采购的模式,就大幅降低了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价格比菜场低”是食行的产品定价政策,通过一系列“产地直供”、全程冷链运输自营、区域集约配送、智能节能、“菜箱”品牌宣传等手段,缩减人工成本、冷链最后一公里成本、运营成本、包装成本、营销成本等,确保用户体验和价格优势,进而保证了客户复购率。订单量增加,也提高农民的收入。

基地直采又缩短了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实现生产与消费无缝对接,有效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不受传统农贸市场的时间限制、距离控制、环境影响,避免快递送到却无人收货的尴尬发生,解决生鲜物流最后500 米难题。

从农田到餐桌 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

做生鲜全品类,食品安全是一条生命线。安全管控体系可以成为它的护城河。食行生鲜通过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来确保这条生命线的安全无虞。

选择经认证的供应商。一方面引进知名品牌入驻,推进产品标准化、包装化、冷链化、品牌化。另一方面,筛选具有基地规模、检测设备和较高安全管控能力的供应商,确保供应源头安全可靠。

自建安全检测中心。在苏州市农委的指导下,食行生鲜建立检测中心,专职人员,每天进行抑制率抽样检测,并通过手机App、微信等多种途径提供公开、公正、客观的检测数据及安全评估。

依托大数据管理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可对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和关键点进行信息收集记录并实现逆向查询,食行生鲜早已实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C2B2F的模式,让优质农产品迅速有效连接市场,同时以大数据分析指导种植基地根据客户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避免农产品产销不对路,防止菜贱伤农,促进农民增收。

技术创新又促进行业发展。食行生鲜引入的物联网技术及云计算理念,形成完整闭环,掌控每个环节,带给用户一休化体验。体验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

7年来,食行生鲜入驻苏、沪、锡三座城市超过3200多个小区,服务超270万户家庭,核心优势还在于重构了农产品流通要点带来效率提高,避开了与传统大卖场的直接竟争,同时,自主研发的系统软件、终端设备,也使得食行直投站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和较短的建站培育期。

食行生鲜有一条 “三确保”的使命,“确保供应”、“确保安全”、“确保价格基本稳定”,这似乎也是它征战市场多年,在一众生鲜电商平台中脱颖而出的法宝。 能够同时成为2018年苏州市政府实事项目和2018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已是最好的证明。

猜你喜欢
菜场冷链品类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菜场
新型冷链物流用复合相变材料制备及过冷度影响因素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跑菜场跑出租站柜台——钱江晚报“我们一起走过”大型体验式报道推出的背后
干不过老大,就创造一个品类成为老大——通过GUNNAR聊聊自建品类
参展推荐品类索引
微妙地共舞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
热闹的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