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文化的内涵及其辩证观

2019-01-03 00:05崔珉阁权立枝
关键词:寒食节介子寒食

崔珉阁, 权立枝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0 引 言

寒食节是中国民间一个古老的节日, 溯源于山西介休, 是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义士介子推而设。 民间对介子推忠君爱国的精神极为推崇, 使其成为了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意识。 寒食节几经历朝禁兴, 迨唐时得以巩固和发展并遍及全国。 寒食节对弘扬民族传统道德、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其禁火寒食习俗的禁制, 以及蕴涵不正的忠孝之道, 具有一定的封建束缚性和历史局限性。 我们要取精用弘, 辩证扬弃, 使附诸寒食节的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力。

1 寒食节的起源与发展

1.1 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又名“五百节” “禁烟节” “冷节”。 民间视日初为节时, 禁止生火, 只吃冷食。 时间大致为冬至后一百零五日, 清明节之前。 并且在后世的不断发展演变中逐渐增加了祭扫、 秋千、 踏青、 插柳、 蹴鞠、 斗卵、 牵勾等习俗, 前后绵延两千多年,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寒食节的起源, 国内外学者存有争议, 他们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改火说” “禁烟说” “子推说”。 其中, 被普遍认同且广泛流传的是“子推说”。 子推, 名为介子推, 是当地有名的忠孝之臣。 经梳理史料发现, 晋文公重耳由于家族内乱, 被迫逃离晋国, 介子推是其中的追随者之一。 在流亡期间, 重耳饥寒交迫, 几近饿死, 子推忠, “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1]545, 助其渡过难关。 当重耳重返晋国执权, 忘记赏赐介子推, 经人提起, “文君寤而追求”, 但“文公待之, 不肯出, 求之, 不能得, 以谓焚其山宜出, 及焚其山, 遂不出而焚死”[2]44, 子推及母亲“抱树而死”。 对此文公极其痛心, 随后为纪念子推封其山为介山, 把他的死难日定为寒食节, 每年祭之, 并且祭祀期间, 禁生火, 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以表敬意。

曹操《明罚令》中记载:“闻太原、 上党、 西河、 雁门, 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 云为介之推。”[3]64陆翙在《邺中记》中记载:“邺俗, 冬至一百五日, 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4]10桓谭在《新论》中言:“太原郡民, 以隆冬不火食五日, 虽有疾病缓急, 犹不敢犯, 为介子推故也。”[5]47虽在时间上有些许差异, 但以上记载都说明了寒食节是为介子推而设。 自此寒食节客观存在于现实之中, 并被人们普遍接受。

1.2 寒食节的发展与演变

寒食节在晋文公时期就被当地人们所熟知, 口口相传并逐步向前演进。 在发展过程中, 从形式上看, 寒食节是在时间上的持续与空间的广延交替; 从内容上来看, 寒食节在内涵、 结构、 功能、 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上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发展。

寒食节最早见于东汉桓谭《新论》中, 文中虽没有出现“寒食节”一词, 但它所记载的时间、 地点、 及对事件的描述, 基本符合寒食节的历史脉络。 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也曾受到过抵制。 东汉并州刺史周举曰:“盛冬去火, 残损民命, 非贤者之意。”[6]448于是就告示民众, 去吃热食, 虽然没能去除风俗, 但还是有所改变, “众惑稍解, 风俗颇革”。 因此, 汉朝时介子推的忠孝形象在“太原郡”一带得到广泛认同。

到了三国时期, 寒食节不断扩大, 已发展到山西全境。 曹操在《明罚令》中言:“北方冱寒之地, 老少羸弱, 将有不堪之患。 令到, 人不得寒食。 若犯者, 家长半岁刑, 主吏百日刑, 令长夺一月俸。”[7]119此后, 赵统治者石勒禁寒食, 经臣子反映, 只许太原郡一带吃寒食。

北魏孝文帝时则“禁断寒食”, 禁令持续了二十多年, 随后再次被取消。 此时, 寒食节在民间已广为人知。 在之后的统治者中再也没有寒食节的禁令, 执政者更多的是利用寒食节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主要在意识形态、 功能, 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上加以利用并发展之, 民间也增添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插柳、 捏面), 丰富了寒食节的内涵。

唐宋时期, 由于介子推这一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忠孝精神符合统治者意志, 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和推广, 如“四海同寒食, 千秋为一人”(唐朝卢象《寒食》)。 唐玄宗颁诏将其编入《开元礼》中, 并定为国家法定假日, 寒食节放假七日, 人们外出踏青、 春游, 举办蹴踘等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 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描写道:“蹴踘屡过飞鸟上, 秋千竞出垂杨里”。 寒食节文化充实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对缓解社会矛盾, 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直至清代, 寒食节已完全和清明节相容, 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写到:“清明即寒食, 又曰禁烟节。 古人最重之, 今人不为节。”[8]57自民国以来, 寒食节逐步被淡忘。 尤其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之下, 东西方及传统与现代文化冲撞融合的的今天, 很多青年人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 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2 寒食节的“忠”“孝”文化内涵

“忠”“孝”作为寒食节文化的核心思想,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最基本的内容。 在其发展过程中, 随着后人有意识的创新和传承, 使寒食节“忠”“孝”文化在时间和空间, 深度和广度, 内涵与外延上有很大的发展。 以至今日, 人们所讲的中国传统忠孝文化基本上都是在寒食节“忠”“孝”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 是对寒食节“忠”“孝”文化的继承、 升华和超越。 中国传统忠孝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寒食节“忠”“孝”文化水乳交融, 共同发展。

2.1 寒食节“忠”文化内涵

2.1.1 介子推的个体之“忠”

“忠”, 原意是指人的心态中正, 作为道德概念是指为人正直、 忠诚无私; 后又添加了忠于他人、 忠于君主和国家, 如“尽心于人曰忠, 不欺于己曰信”。 寒食节文化的核心人物介子推, 是人们尊崇的忠臣, 他对重耳的忠心令人们钦佩和敬仰。 在重耳逃亡时没有抛弃而继续追随, 为忠; 在逃难途中遇到危险没有私逃, 为忠; 当重耳饥寒交迫子推割身体之肉供其食之, 为忠; 当重耳掌权, 子推既没邀功求赏也没投奔他国, 为忠。 介子推的种种实际行动, 都有力地说明了他忠于国家, 忠心侍主, 忠诚无私、 尽心竭力的本己特点。 《九章·惜往日》说:“介子忠而立枯兮。”[9]187《庄子·盗跖》说:“介子推至忠也。”[10]779这就是寒食节中子推甘于奉献, 功成身退的“忠”精神。

2.1.2 家庭、 社会与国家之“忠”

寒食节的“忠”文化在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中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其一, “忠”于家庭。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 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注重家庭、 注重家教、 注重家风。”[11]作为个体的“人”, 于外, 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家风、 家教, 需要慎言笃行; 于内, 对父母及长辈要忠诚, 不可谎言欺瞒。 另外, “忠”于家庭, 对于夫妻而言, 就是忠于彼此, 而不是婚姻中“变质”的丈夫对妻子的“言从计听”或妻子忠于丈夫的“为所欲为”(如婚外恋), 也不是忠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 其二, “忠”于社会。 子推精神蕴含着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及功成身退、 “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 “人”是社会的人, 具有社会的属性, 存在于社会就要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 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 就像“耶鲁村官”秦玥飞, 忠于职守, 尽职尽责, 他把青春和汗水洒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 正所谓: 在其位, 谋其职, 忠也。 其三, “忠”于国家。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 是“忠”于国家, “忠”于人民大众。 对此, 子推体现出高风亮节、 政治清廉、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一个稳定的国家是我们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理应践行新时代的忠国、 爱国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这是新时代对寒食节“忠”文化最好的诠释和表达, 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 发展和创新。

2.1.3 新时代的意识之“忠”

新时代思想下的“忠”蕴含着新内容, 上升到文化层面, 它是先进文化的基础, 对先进文化的发展壮大具有促进作用; 上升到意识层面, 它是新时代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一环。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中强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 价值理念、 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因此, 由寒食节传承而来的“忠”文化精神必将融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丰富其思想内涵, 使之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也为建成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宝贵经验。

2.1.4 大数据时代的诚信之“忠”

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观, 是介子精神的精髓, 是维系家庭、 社会及民族团结的道德力量。 诚信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基本准则,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它具有道德规范性和法律的强制性。 从个人利益角度讲, 诚信指个体在市场活动中应讲信用, 诚实不欺,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 也不损害他人、 集体及社会利益, 要求民事主体要保证双方的利益以及社会利益的平衡。 “民无信不立”, 社会诚信观正一步步被纳入正规, 它不仅仅是以往规范人们道德准则的无形的手, 还将是被纳入法治,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其有法可依, 违者必究的现实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 公平、 等价有偿、 诚实信用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 应当遵循自愿、 平等、 公平、 诚实信用的原则, 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如网络平台商家某“饿”与某“美”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威胁到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被整改, 罚款。 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强制规范社会市场秩序, 在大数据时代为诚信树立了法律权威。

2.2 寒食节“孝”文化内涵

2.2.1 介子推的“孝”

古语道: 百善孝为先。 “孝”即敬亲、 尊亲、 孝亲, 古人云:“亲老, 子女养之; 亲病, 子女侍之; 亲死, 子女葬之。”[12]158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13]37从《左转》中了解到, 介子推是当地有名的孝子, 对母亲的事必亲力亲为, 每日嘘寒问暖, 从不抱怨; 对母亲的教导从不当面质疑, 而是善而从, 不善则改; 当遇到困惑时也会虚心请教母亲, 如他退隐山林时与母共商。 值得一提的是, 根据史料发现, 在子推的认知中并没有表现出轻视女性及“妇人之见”的封建观点。 介子推的这种“孝”, 是寒食节孝文化的核心, 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心理认同, 并通过寒食节这一客体表现出来, 这在民间的很多活动中都有体现(如寒食节捏春燕, 祭祖等), 之后的代代相传中人们对于寒食节“孝”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都或多或少地增添新内容、 注入新活力, 代代相续, 不断发展。

2.2.2 “孝从心生”

寒食节“孝”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而且促进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普遍认同感。 对于社会中的善恶美丑, 人们从“孝”文化中吸收养分, 有助于人们权衡善恶, 做出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 这种“孝”文化教化人们敬亲尊亲孝亲, 俗曰: 孝从心生。 “孝”不单指赡养, 赡养仅是“孝”的低层次, 更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不仅在物质、 经济上满足父母长辈, 更要有意识地在精神上给予满足, 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 不仅口头表达, 更要用心、 用实际行动, 把意识里的“孝”变为现实中的“孝”。 这种“孝”是没有外来压力的驱使, 完全发自内心的、 自觉的想要为之的行动。 寒食节“孝”文化延续至今, 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水乳交融, 体现着具有当代特色的“孝”文化。 正如央视曾经播过的一个关于“孝”的宣传片: 一位年轻妈妈为婆婆洗脚, 刚好被年幼的儿子看到, 于是儿子效仿, 费力地端来一盆水, 放到妈妈脚前让妈妈洗脚。 这体现了“中华之孝”的源远流长, 是具有当代特色的、 与寒食节“孝”文化有着内在联系的孝的传递, 这种“孝”所具有的无限正能量,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力。

3 寒食节“忠”“孝”文化的辩证观

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忠”; 携母退隐的“孝”; 功不言禄、 抱树而死的傲骨等品质是现代人无比敬仰的。 他的这种品格是建立在前人对“忠”“孝”文化自觉传承基础之上的。 作为中华儿女, 继承弘扬寒食节“忠”“孝”文化精神, 把寒食节“忠”“孝”文化同当代的历史大背景相联系, 对它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 分析,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的态度对待寒食节“忠”“孝”文化,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3.1 寒食节“忠”“孝”文化的精华

3.1.1 介子推的“忠”“孝”价值的凸显

介子推这一人物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寒食节文化之“忠”“孝”。 他的“忠”“孝”精神和傲骨品质是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下所急需的, 也是当今时代呼唤的价值理念。 从“忠”而延伸出的诚信观, 在经济领域中是企业、 商人的立足之本; 政治上, 是国家间相交的基石; 文化上, 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 蓬勃发展的基础。 同时, 也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 “孝”在寒食节中也有很好的表达, 介子推遇事与其母共商, 展现出他对母亲的“孝”和敬仰。 据史料记载,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母亲的事就是大事”, 每当母亲需要照顾时, 介子推必亲力亲为, 侍奉在侧。 用这种“孝”来对比现今子女对父母的漠不关心, 或仅是物质、 口头上不入心的表达, 更有甚者辱骂、 殴打父母、 公婆, 实属使人无地自容, 这更加突显出寒食节“忠”“孝”文化的精髓被现实所需。

在物欲横飞、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从寒食节传承来的“忠”与“孝”充斥着人们的意识。 这促使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 保持正确价值取向, 厘清现代忠孝文化所需的精华与糟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从来认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14]11坚持制度原则, 伴随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以及高压性, 社会成员对忠孝的耐性、 真实性是否依旧, 存有几分真情, 取决于忠孝的实践与制度的规范。 这就需要进行制度推动, 以新时代的制度形式, 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 坚持大众实践的原则, 忠孝作为一种个人品德, 在今天各种利益诱惑面前, 本应是“在心, 不在纸”的品质, 却出现了“在纸, 而不在心”的变质。 因此, 要凸显忠孝的价值, 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重视, 注重生活化的现代诠释, 增强大众心理认同, 通过日常生活进行忠孝文化渗透。

3.1.2 介子推精神的时代转换

黄庭坚对介子推赞颂道“士甘焚死不公侯, 满眼蓬蒿共一丘”。 介子推“功不言禄”是对寒食节“忠”“孝”文化的升华。 他宁愿“抱树而死”也不肯邀功受赏, 这种藐视富贵、 正气凛然、 刚正不阿的精神及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正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法治国家的需要。 再对比贪污腐败, 滥用职权, 极尽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的人, 人们愈加藐视那些追名逐利、 全身官腔的贪腐之人, “至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醇”, 介子推用自己的行动, 体现了时代的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5]58, 对其既不能简单照搬, 也不能一概否定, 坚持辩证统一原则, 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对传统忠孝文化的精神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表达方式, 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当下, 国家和社会需要良好的社会风尚来引导人们树新风, 表正气, 忠于职守, 乐于奉献, 风清气正, 而寒食节的“忠”“孝”文化恰好符合现实的要求, 这种“忠”“孝”精神及“功不言禄”的精髓是时代的呼唤, 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诉求。

3.2 寒食节“忠”“孝”文化的糟粕

3.2.1 神话人物的“愚忠”“愚孝”

介子推本是寒食节“忠”“孝”文化的代表,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传递者,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偏离。 如: 寒食节“忠”“孝”文化在经过人们口口相传及统治者有意识地加以利用之后, 它的本意就发生了相应的偏差, 部分地区把介子推这一人物过度神圣化, 比如“太原一郡, 旧俗以介子推焚骸, 有龙忌之禁。 至其亡月, 咸言神灵不乐举火”[6]448的愚忠、 愚孝, 逾越了“度”的界限, 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在民间流传的“龙忌之禁”“神灵不乐举火”“子推之庙”皆说明人们把介子推作为神灵供奉, 实属唯心主义, 特别是“神灵不乐举火”, 进一步说明在不断的演变中, 介子推这一人物形象被人们逐步神化, 夸大他的力量, 神化他的存在, 赋予他神秘色彩, 使其神化并异化。 东晋王嘉在《拾遗录》中有“仁鸟”相护的记载, 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把介子推尊为“仙人”。 还有一种说法, 即介子推是因被焚死, 所以作为神灵的他“不乐举火”, 若在自己被焚的日子看到火, 他会发怒降灾难于人间, 如“上党、 西河一带的雹雪之灾”, 使人民苦不堪言, 对此民众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 敬他为主宰人间福祸的超自然的“神”。 因此, 人们“莫敢烟爨”[6]448。 当然, 寒食节的这种“愚忠愚孝”具有其历史局限性, 在当今社会是我们应摒弃的。

3.2.2 吃凉食残损身体

寒食节, 在有些地方的演变中逐渐脱离了纪念介子推的初衷。 人们祭奠和缅怀这位“忠”“孝”代表人物是正确之举, 但是随着后来的不断演进, 这种“忠”“孝”精神的延续在纪念的时间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或清明节之初渐次演变为“以隆冬不火食五日”, 随后发展为“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6]448。 这一转变不单单是表面上纪念节日的延长, 更深层意义上加重了人们的苦难。 因为在中国北方天气寒冷, 虽在清明节时节, 但天气刚刚回温, 温差较大, 对于寒食节的遵守者来说, 在没有生火取暖的情况下, 再要求食寒食, 实则损伤人们的身体。 更甚者吃寒食一月, 这对于年轻力壮的青年尚不好度过, 更别说老人、 幼儿、 患病之人。 由此, 人们不满情绪高涨, 反抗频出。 这种祭祀陋俗不仅对人体有害, 而且对当地秩序的稳定, 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极大阻碍作用。 因此, 我们要运用辩证的否定观, 摒弃这种不良习俗。

在节日吃凉食, “不卫生”。 现在很多地方的人们依旧有吃凉食的习俗, 尤其在山西一带, 如寒食粥、 寒食面、 青精饭等种类繁多。 对现代人而言, 转基因、 农药的残留等各种因素对人体的损伤使人们的免疫力不断下降, 人体相对脆弱, 而节日若吃凉食, 由于食物是前期准备, 可能滋生很多细菌, 再加上食物凉着食用, 更凸显出“不卫生”, 极易吃坏身体, 甚至生病住院, 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因此, 我们需要适度遵从习俗, 凡是要坚持“度”的原则。

4 结 语

总之, 寒食节“忠”“孝”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其所展现出的“忠”“孝”文化的精髓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能促使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引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对之理应继承和发扬。 但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 对其“愚忠愚孝”及造神类的封建迷信, 要坚决地摒弃, 促使寒食节“忠”“孝”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够与时俱进, 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使其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力量之源。

猜你喜欢
寒食节介子寒食
清明节与介子推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寒食节,踏春去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4月3日寒食节
介子推守志
ТРИ ШЕДЕВРа
清明节的传说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