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脊柱外科发展史

2019-01-03 22:35海涌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二等奖脊髓骨科

海涌

我国近代脊柱外科的开端

1921 年,美国医生 George W Gorder 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第一个西医骨科,这是现代骨科在我国的开端。随后,一批优秀的中国骨科医师先后远赴欧美地区,将西方骨科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技术带回中国,正是他们促进了西方骨科在中国的逐步普及。孟继懋教授于 1925 年毕业于芝加哥医学院,跟随美国知名教授进修骨科,孟继懋教授回国后担任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一任华人骨科主任,并于 1935 年主编了我国第一本现代骨折教材——《骨折与脱位入门》。建国后,孟继懋教授开创了著名的北京积水潭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方先之教授 1933 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1938 年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骨科深造。回国后方先之教授受卫生部任命,在天津市组织开展骨科培训,培养了 600 多名年轻的骨科医师。牛惠生教授是中国最早在美国接受系统培训的骨科医生之一,他 1915 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回国后任上海圣约翰大学骨科教授,并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所骨科医院。

中国骨科先辈前赴后继、呕心沥血,为中国骨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十几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当时我国骨科基本没有详细的专业划分,国内脊柱外科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脊柱外科专业人才、器械及设备缺乏,绝大多数脊柱疾患普遍采用保守治疗。譬如,常见的脊柱外科疾患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病、脊髓损伤等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外科学干预,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我国脊柱外科学术组织成立和发展

1951 年,季祖蔚在《外科学报》发表了文章“第 10 胸椎和第 5 腰椎间单纯性压缩骨折的处置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发表的第 1 篇脊柱外科论文。随后,脊柱外科疾患逐渐得到了我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在随后 10 余年中对脊柱骨折、脊柱骨折脱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等疾患的诊疗方案开展了大量工作,进行了探索性尝试,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取得诸多成就。中国脊柱外科事业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脊柱外科基础和临床研究与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同步,走在了迅速成长的快车道,脊柱外科专业队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迅猛进步,开展了脊柱外科专业诊疗工作,建立了脊柱外科独立专科或中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骨科学者奋发向上、虚心向国外同道学习的劲头进一步增长,高精尖的脊柱外科诊疗理念和治疗技术引进速度不断加快,脊柱外科医师们在不同亚专业领域取得了各具特色的巨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脊柱外科专家和团队,正是依托于此,中国脊柱外科临床技术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全国范围内国际性学术交流合作机会与日俱增,促进了中国脊柱外科领域学术组织的成立和发展。

一、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

随着骨科队伍日益壮大,孟继懋教授、叶衍庆教授倡议并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于 1980 年5 月在天津市举行中华医学会第一次骨科学术会议时正式宣布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成立。在以吴之康教授为首的脊柱外科先驱者极力倡议下,1985 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由吴之康教授担任第一届脊柱外科学组组长,点燃了我国脊柱外科的火炬,为全国范围内关心脊柱外科发展的学者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协作的学术组织与会议平台。

在历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冯传汉教授、王澍寰教授、党耕町教授、邱贵兴教授、王岩教授、田伟教授和张英泽教授带领下,我国脊柱外科领域一些重要的基础理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治疗技术持续提高,不断向世界一流水平靠拢,朝着更加科学完善的方向迈进。

脊柱外科学组成立 35 年来,在历任学组组长:吴之康教授、唐天驷教授、胡有谷教授、邱贵兴教授、王岩教授和田伟教授领导下,一直紧跟世界医学技术发展脉搏,组织各种学术会议 (包括全国脊柱外科学术会议) 和继续教育学习班等学术活动。近 10 余年来,脊柱外科学组依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国骨科学术会议 (COA) 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性学术会议,通过会议沟通与分享,增强了中国脊柱外科学者自主创新能力和临床转化实力,成为中国脊柱外科领域的领跑者和先行者。

二、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

1991 年 3 月 2 日,以吴之康、周天健、蔡钦林、张光铂、侯树勋等为代表的老一代专家,在当时国家卫生部和中国康复医学会支持下,筹划和创建了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推动了该领域内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在提高我国脊柱脊髓疾患的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了 29 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发展,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已成为国内该领域学术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学术团体,分设了包括脊柱脊髓损伤与康复、颈椎、腰椎、畸形、感染、微创、青年委员会和肿瘤基础研究、神经电生理、护理 11 个亚专业研究学组,推动了我国脊柱脊髓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专业委员会始终秉承“严谨、求实、传承、创新”学会文化,在历任主任委员:吴之康教授、周天健教授、蔡钦林教授、侯树勋教授、刘忠军教授和邱勇教授带领下,为我国脊柱脊髓事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专委会迄今举办了十四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已成为全国脊柱外科领域影响力最大、参会人数最多、学术交流规范、学术气氛热烈的顶级学术交流平台。

三、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

2007 年 7 月 14 日在第一任会长党耕町教授牵头下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 (CAOS) 正式成立。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始终以服务医师为宗旨,致力于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和国际化能力培养。在四任会长:党耕町教授、曾炳芳教授、王岩教授和张英泽院士带领下及所有副会长及专家同仁的努力下,从 2007 年成立至今,经过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立了多个脊柱专业相关的工作委员会和学组,致力于骨科医师继续教育事业,制定并发布了多个脊柱伤病诊疗指南和继续教育规范,创办了中国骨科医师年会脊柱年会,每年 1 次至今已经举办 3 次。CAOS 自成立以来,与众多国际脊柱外科学术组织在学术交流、医师技术培训方面紧密合作,使中国骨科医师继续教育事业取得了持续进步,开拓国际视野,促进中国青年骨科医生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国内一些专业学会也成立了脊柱外科相关的专业学术组织。这些学术组织的成立为推动我国脊柱外科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学术交流提高同样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

四、中国脊柱外科医师学者与国际脊柱外科专业组织

近年来,在国际脊柱外科领域,中国脊柱外科学者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许多国际顶尖脊柱专业学术组织如国际颈椎研究学会 CSRS、国际腰椎研究学会 ISSLS、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 SRS、AOSpine、国际脊柱先进学会 ISSAS、北美脊柱学会 NASS、欧洲脊柱学会 ES、亚太脊柱学会 APSS 等组织的会员,并在其中担任重要学术任职,每年国际脊柱外科学术会议上越来越多中国学者担任大会主持、演讲嘉宾和参会代表。国内脊柱外科专业组织与上述国际学术组织逐步合作并开展了更多的学术交流,联合主办学术会议和医师互访培训。目前大陆有 7 家医院成为全球性脊柱外科学术组织 AOSpine 医师培训中心,提高了中国脊柱外科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脊柱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迅猛发展。

2016 年 6 月,在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成立及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创刊 25 周年庆典之际,国际脊柱内镜外科学会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ndoscopic spine surgery,ISESS) 于第七届中国微创脊柱外科大会期间成立,会议推选侯树勋教授担任第一届主席。ISESS 是由中国人主导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学术组织,得到了海内外同仁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可,标志我国在该领域已步入国际先进水平。ISESS 旨在为年轻医生搭建平台、规范培训,承担并增加国际间学术交流重要作用,促进脊柱内镜外科健康发展,惠及广大病患。2017 年 7 月,ISESS 第一届学术大会于广州成功举行,成为国际脊柱内镜学术界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今后中国脊柱内镜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五、脊柱外科专业期刊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两本脊柱外科的专业期刊《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和《脊柱外科杂志》先后创刊,为中国脊柱外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提供了重要平台。

中国脊柱外科研究成果

建国 70 年以来,中国脊柱外科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于脊柱退变、脊柱畸形、脊髓损伤和脊柱肿瘤等常见病的发病机制、病因学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而其中不少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代表中国脊柱外科的最高水平,值得我们在此回顾与学习。

一、颈椎疾患

2002 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蔡钦林教授、党耕町和娄思全教授主持的“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的系列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 年党耕町教授主持的“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项目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 年,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袁文、陈雄生和贾连顺教授主持的“退变性颈脊髓压迫症的病理机制与临床诊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 年,首都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谭明生教授团队以“寰枢椎脱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7 年,海军总医院阮狄克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异体颈椎椎间盘移植治疗颈椎疾患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

二、腰椎疾患

2004 年,苏州大学第一医院杨惠林、郑祖根和邱勇教授主持的“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 年,上海中山医院董健教授团队以“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国内骨科首个因科普成绩突出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脊柱畸形

2005 年,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主持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系列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中国分型 - 协和 (PUMC) 分型,可以很好地指导临床诊治。

2015 年,邱贵兴院士团队为首完成的研究成果“ TBX6 基因无效变异联合常见亚效等位基因导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标志着我国脊柱侧凸基础研究进入世界领先水平。

2009 年,南京大学鼓楼医院邱勇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成果“脊柱畸形的临床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 年,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海医院李明教授团队完成的成果“脊柱畸形三维矫形创新理论与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四、脊柱脊髓损伤

2012 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罗卓荆教授团队完成的“脊髓与周围神经损伤关键修复机制及临床救治新策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8 年,西安交通大学郝定均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宋跃明教授及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沈慧勇教授等专家合作下,完成了“严重脊柱创伤修复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课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五、脊柱微创

2011 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池永龙教授、徐华梓教授团队主持的“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课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7 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惠林教授团队主持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微创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相关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六、脊柱肿瘤

2011 年,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肖建如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脊柱肿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新策略的相关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七、脊柱外科新技术

2015 年,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教授主持的“基于影像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的智能骨科手术体系建立及临床应用”相关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8 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忠军教授团队完成的“ 3D 打印钛合金骨科植入物的临床应用与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人口近 14 亿,脊柱外科服务人群覆盖面广;各地区医疗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和卫生健康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随着国家经济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龄相关脊柱病患涌现;工作和生活模式的不断变化,导致脊柱相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脊柱外科医师不断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人文观念的蓬勃发展,脊柱外科领域也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在中国脊柱外科领域包括脊柱微创技术、外科 3D 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导航技术、手术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新技术不仅可能给脊柱外科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更会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出更大贡献。

回顾中国脊柱外科发展历程,首先归功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脊柱外科医师应该更加积极投身于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拼搏、砥砺前行,更加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转化,不断开创中国脊柱外科新时代,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猜你喜欢
二等奖脊髓骨科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数字骨科”专题文章导读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现代骨科“三新”之光——快速康复外科、现代数字骨科、冲击波治疗的临床应用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的诊断对照研究
Perceptions of the osteopathic profession in New York City’s Chinese Communities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辽宁省职工文化建设促进会第一届论文评审二等奖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