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CT、磁共振(MRI)检查对诊断鞍区肿瘤的临床价值

2019-01-03 08:55黄昊
智慧健康 2018年35期
关键词:鞍区管瘤腺瘤

黄昊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500)

0 引言

鞍区肿瘤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颅内肿瘤,指的是在患者蝶鞍或蝶鞍周围组织上发生的肿瘤,根据发生位置不同,可分为鞍内肿瘤、鞍上肿瘤以及鞍旁肿瘤三类。目前,临床中可用于鞍区肿瘤的检查诊断方法有X线、CT以及磁共振(MRI),而CT与磁共振(MRI)因具有更好的成像优势而被广泛应用[1]。但是,在鞍区肿瘤影像诊断过程中,由于鞍区体积较小、解剖结构复杂导致肿瘤病灶可累积多个部位而令患者出现颅内神经损伤症状,不仅会对肿瘤原发部位以及肿瘤种类的判断造成干扰,同时也对诊断结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寻求更有效的检查方法,对鞍区肿瘤进行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后续治疗有着重要意义[2]。本次特对我院65例鞍区肿瘤患者术前CT与磁共振(MRI)影响学诊断资料进行回顾,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现将具体情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我院经手术后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鞍区肿瘤的65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与磁共振(MRI)检查,并且均通过临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鞍区肿瘤,其中,垂体腺瘤28例、脑膜瘤14例、颅咽管瘤15例、胶质瘤8例。65例患者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19-68岁,平均(43.6±8.2)岁,主要临床症状有头晕恶心、视力下降、肢端肥大、垂体功能低下、闭经、泌乳素增高等。排除有影像学检查资料不全、体内留有金属异物、未经术后临床病理学确诊、合并其他颅内肿瘤等情况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中CT检查均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128 CT扫描仪,扫描范围从患者颅顶到C2椎体下缘,扫描层厚为5-10mm,层距间隔为5mm,首先进行常规平扫,然后采用造影剂碘海醇进行增强扫描,碘海醇剂量为80-100ml;磁共振(MRI)检查均使用西门子siemens MAGNETOM avanto 1.5T MRI磁共振扫描仪,首先选择横断位、冠状位与矢状位分别进行平扫,参数设置:T1WI:TR 500ms、TE 20ms,T2WI:TR 3000ms、TE 10ms,层厚为5mm,部分区域可薄层或加层扫描(层厚为3mm)。然后经患者前臂静脉注入造影剂Gd-DTPA并应用T1WI序列分别行横断位、冠状位与矢状位的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为0.1-0.2mmol/kg。

1.2.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经CT及磁共振(MRI)检查后,均由2名影像科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当2名医师诊断结果不一致时,共同讨论协商作出诊断。

1.3 观察指标

以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统计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鞍区肿瘤的检出率与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纳入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并对%采用χ2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分析,磁共振(MRI)在垂体腺瘤与脑膜瘤的检出率上略优于CT,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颅咽管瘤与胶质瘤的检出率上明显优于CT,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磁共振(MRI)在总体诊断正确率上要高于CT,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CT与MRI诊断结果对比(n、%)

3 讨论

垂体瘤是鞍区最常见的一种肿瘤,根据大小可分为大腺瘤与微腺瘤,大腺瘤的CT影像主要表现为鞍区占位,形状以圆形或分叶形为主,平扫下多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而大腺瘤在MRI影像下表现为肿块,边缘清除光滑,T1T2加权为等信号,若肿瘤伴有出血、坏死或囊变时可出现其他复杂信号,大腺瘤经CT或MRI增强扫描时,实质信号均可明显强化[3]。而微腺瘤经CT扫描时多为稍低密度,并且早期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仍呈稍低密度,经MRI扫描时多为稍长T1、T2信号,增强扫描时也无明显强化,呈低信号结节[4]。脑膜瘤病灶在CT影像下多以圆形、分叶形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结节为主,并且存在明显的边界,同时可能伴有颗粒状钙化灶,而在MRI影像下多以类圆形结节为主,边界清晰,呈现稍高T1T2信号,并在强化扫描下,可表现出明显的脑膜尾征[5]。颅咽管瘤病灶多为囊实质肿块,常伴有钙化表现,但其钙化形态特征不明显,经CT检查常显示密度不均,呈现复杂密度,而经MRI检查时信号强度也较为复杂。胶质瘤常表现为星形细胞瘤,病灶多伴囊变,但极少出现出血与钙化现象,多为囊实性肿块且边界不清晰,CT扫描时病灶多呈混杂密度样,而MRI扫描时可呈现延长信号[6]。对于鞍区肿瘤而言,虽然CT对肿瘤钙化的显示上具有一定优势,但仅对初步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无具体诊断特异性,而MRI检查可进行多方位成像,并能更好地显示混杂信号的肿瘤,同时可对瘤周结构包括血管、软组织等清楚显示,更有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7]。本次研究中MRI在颅咽管瘤与胶质瘤的检出率上明显高于CT,并且在总体诊断准确率上也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RI较CT更为可靠,对鞍区肿瘤诊断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对于鞍区肿瘤的检查诊断,磁共振(MRI)在总体上要优于CT,但CT对钙化的显示上比MRI要更有优势,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可结合两种方法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保障。

猜你喜欢
鞍区管瘤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论著/通过MRI 识别BRAF 基因突变型颅咽管瘤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颅咽管瘤术后尿崩的相关因素分析
颅咽管瘤放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