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绿色金融对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研究
——以辽宁宽甸为例

2019-01-03 07:43胡世前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宽甸生态旅游辽宁

常 悦,胡世前

(1.东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高能耗、高增长、低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1]中国在发展农村绿色经济过程中,应大力落实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筹措专项资金来优化农业产业、农业生产及农业经营三大体系。[2]但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金融机构更应承担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提供所需资金的责任,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将会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产生重要影响。

发展理念决定着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发展速度。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内在动力,协调是发展的原则要求,绿色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发展的环境布局,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3]因此,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农业农村将沿着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现代化目标。

可持续发展重视发展的状态与目标,更重视发展趋势的持久性和未来发展的能力与机会。而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应该培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绿色发展思维,进一步突出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民意所在、民心所向。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前提,也是向全体国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基本保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辽宁宽甸正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2013年,辽宁宽甸基于资源禀赋和良好的旅游服务水平被确立为辽宁生态旅游实验区后,按照绿色发展原则,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征,将全域划分为四大旅游区、功能区域、产业体系,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和提升全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然而,我国农村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相对较晚,存在不完善与不科学的现象,特别是缺乏新型农村绿色金融组织和机构。[2]其中,政府出资有限、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是导致农村绿色金融发展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3]另外,目前辽宁宽甸存在绿色金融产品模式单一、金融业务能力普遍不高、农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生态环保意识与绿色发展理念有待提升、政府对落实宣传“两山”理论存在责任缺失等问题,直接造成政府在发展县域生态旅游产业链、实现以生态旅游产业为支柱的全域共融与共享发展模式过程中面临引入社会资本困难、国有景区融资难、专项资金匮乏导致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被动局面。[4]基于此,辽宁宽甸应按照市场规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实现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争创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绿色经济发展典范。

二、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一)辽宁宽甸生态旅游资源

宽甸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与朝鲜相望,与吉林、本溪相联,总面积6 193.7平方公里,边境线长216.5公里,旅游规划面积3 100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50%以上,形成了以鸭绿江国家风景名胜区、天桥沟森林公园、天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三个国家4A级为代表的核心景区,以黄椅山和花脖山为辐射点的两个国家3A级风景区及其他有乡村旅游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体系。

(二)辽宁宽甸生态旅游的类型与经营模式

辽宁宽甸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在规模化经营方面,县级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关系协调,鼓励大型企业化集团化经营与农户小规模自营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多样化与立体化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依据经营主体的差异,宽甸的生态旅游可以分为以国有产权为前提依托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景区的生态旅游与以农户个体为主要经营主体的乡村生态旅游两大类。

辽宁宽甸在以国有产权为前提依托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针对黄椅山火山剧场、冰雪嘉年华冬季项目和玄武湖道路景观带与市民休闲广场及配套设施进行了设计与规划工作;对花脖山、百瀑峡景区相关交通网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全域内实施景区环境绿化和景区标识标牌标准化工作。辽宁宽甸部分国有景区的经营管理仍存在体制僵化、市场化开放性的程度不高等问题,虽然部分国有景区探索了外包经营方案,但大部分国有景区仍采取政府统一管理,且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合一。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对国有景区的管理与监督权,但也由于政府在具体经营管理上的局限性,加上绿色金融政策不完善与社会资金引入存在困难,进一步降低了辽宁宽甸生态旅游的经济贡献和回报率,甚至部分国有景区仅依靠门票收入,存在负债运营的情况,导致生态旅游的带动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辽宁宽甸乡村生态旅游的经营模式有“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公司制模式”“股份制模式”“个体农庄”模式等。目前。辽宁宽甸乡村生态旅游主要是以“农户+农户”和“公司+农户”为主,但是由于政府存在监管不到位、行业经营标准化工作滞后等问题,导致县域内乡村生态旅游的市场化、规模化与协同化的程度普遍发展水平不高。

(三)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新媒体时代出现了新业态,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产品宣传推介无疑是提高广告效应和营销精准度,并降低营销成本的最有效方法。辽宁宽甸旅游部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用户已覆盖33个省,158个市,其中辽宁省内游客占据首位,约占游客总数的60%,其次为吉林省,约占20%,其他依次为京津冀地区、黑龙江、山西等地。辽宁宽甸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第二,三维发展生态旅游的共识初步达成;第三,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与发展环境日趋向好。具体而言,首先,辽宁宽甸自然环境非常优越,水资源充沛,森林覆盖率达77.9%,物产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第二,丹东市委、市政府将辽宁宽甸全域旅游确立为城市六大发展战略之一。“全域、全年、全民”三维发展共识的初步达成为进一步发展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第三,辽宁宽甸在国有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规范管理、产业发展政策优化等方面做了诸多积极、有成效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营商环境及发展环境。

辽宁宽甸开发了以“中华满族风情园”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了“绿江水没地农作物画卷”“河口万亩桃园观光采摘”为代表的农业观光采摘旅游产品;打造了桃花节、油菜花节、枫叶节、冰雪节四季特色旅游产品和节庆活动。打造以北方山奇大市场为基础的“绿色宽甸”旅游购物中心品牌,举办“绿色宽甸”特色旅游商品展销会;推出了百鱼宴、山珍宴等特色地方美食品牌等,有效地满足了各类旅游群体的需求并有效地提高了外地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和旅游满意度。

三、生态旅游产业推动辽宁宽甸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生态旅游对辽宁宽甸县域经济发展的全面带动效用

首先,发展生态旅游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充分培养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有助于提高辽宁宽甸居民保护当地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并倒逼政府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与管理机制,继而形成辽宁宽甸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新局面。其次,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交通网建设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前提,更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城市发展布局的合理性。[5]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来宽甸游客的休闲度假消费总量的增加,不仅会提升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更会给当地带来国内外其他地区先进的文化消费方式和环保意识。另外,绿色循环经济的逐步形成也将会对辽宁宽甸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技术升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6]再次,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有助于推进辽宁宽甸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辽宁宽甸应聚万众之心,举全县之力,通过创建区域特色生态旅游强县为契机,深度推进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模式转变。辽宁宽甸要坚持立足于优良生态资源优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优化生态环境,走出一条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引领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道路。最后,发展生态旅游促进辽宁宽甸的经济、社会、生态的有机统一。辽宁宽甸应将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稳抓市场脉搏,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改善县域就业形势。[7][8]另外,辽宁宽甸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在保护和尊重当地的生态规律的同时,应加强民俗风情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强化县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与高质量发展。

(二)生态旅游产业对辽宁宽甸县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1.理论模型的构建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及研究内容的需要,所采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在此,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扩展为:

其中,A0为基期的技术水平;Xi(i=1,2,…,n)为各要素的投入数量;t为时期;αi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

为更加全面有效地得出辽宁宽甸旅游业收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采用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定义为经济发展是由劳动力、资本和旅游业收入联合决定,此时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扩展模型则成为:

对生产函数3-2式两边求导可得:

3-3式中,Y为经济发展水平;A0为基期的技术水平;Nt为t时期劳动力的投入水平;Kt为t时期资本的投入水平;Tt为t时期旅游收入的投入水平;a为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b为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g为旅游业收入的产出弹性系数。在此,选用城市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选用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作为劳动力投入水平与资本投入水平的衡量指标。由于对于辽宁宽甸而言,宏观意义上的旅游基本全部属于生态旅游,且在数据搜集构成中存在缺乏生态旅游相关统计数据的现实情况,故本研究在使用旅游业收入来代替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也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出生态旅游对辽宁宽甸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09—2017年辽宁宽甸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相应的统计年鉴。

2.实证结果分析

将2008—2017年辽宁宽甸的相关数据带入到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中去,借助于Stata10.0软件,利用最小二乘法,考虑到时间效应,得到估计方程及相关检验值为:

由3—4式可以得知,该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且各因素均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方程的总体性比较显著,并还原结构方程为:

3-5式表明,旅游业收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为4.369,即旅游业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辽宁宽甸经济发展水平将提升4.369个百分点;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分别为1.065和2.187,即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将分别提升1.065和2.187个百分点。

相对于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程度,旅游业收入显得更为强劲,充分展示出旅游业收入对辽宁宽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样能够证明旅游业在辽宁宽甸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辽宁宽甸仍需大力强化生态旅游的战略和主导地位,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切实地将“两山理论”运用到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发展过程中,强化生态旅游的潜在价值。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虽然辽宁宽甸旅游业收入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贡献率明显高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但是在省域面板上这一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即需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收益双重目标,增加了发展生态旅游的难度系数;第二,绿色金融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低效率运行。即生态旅游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和基础设施建设、民间资本引入、景区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由于缺乏绿色金融等多渠道专项资金的支持,导致生态旅游产业链条存在裂缝、旅游消费者满意度不高、旅游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幅降低了生态旅游对辽宁宽甸县域经济的贡献率。

四、生态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的比较

为客观全面地分析在不同发展模式和绿色金融的支持下,国内地区旅游产业所产生的带动效应,进一步突出绿色金融在发展旅游,特别是农村生态旅游产业方面的重要性,本研究选取与辽宁宽甸具有类似性质的河南省栾川县、陕西省平利县和山东省平邑县三个地区进行分析,并与辽宁宽甸进行综合对比,结果如下所示。

(一)河南省栾川县生态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此处采用的方法与上文一致,均采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得到河南省栾川县生态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实证结果:

由4-1式可以得知,该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且各因素均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方程的总体性比较显著,并还原结构方程为:

4-2式表明,旅游业收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为5.165,即旅游业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河南省栾川县经济发展水平将提升5.165个百分点;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为分别2.126和2.098,即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将分别提升2.126和2.098个百分点。

(二)陕西省平利县生态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通过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可以得到陕西省平利县生态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结果:

由4-3式可以得知,该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且各因素均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方程的总体性比较显著,并还原结构方程为:

4-4式表明,旅游业收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为5.095,即旅游业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陕西省平利县经济发展水平将提升5.095个百分点;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分别为1.675和2.141,即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将分别提升1.675和2.141个百分点。

(三)山东省平邑县生态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通过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可以得到山东省平邑县生态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实证结果:

由4-5式可以得知,该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且各因素均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方程的总体性比较显著,并还原结构方程为:

4-6式表明,旅游业收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为4.985,即旅游业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陕西省平利县经济发展水平将提升4.985个百分点;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产出弹性为分别1.984和1.936,即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将分别提升1.984和1.936个百分点。

(四)辽宁宽甸生态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的比较分析

相对于河南省栾川县、陕西省平利县和山东省平邑县三大县域,辽宁宽甸无论是在劳动力还是在资本投入方面都明显较低。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旅游业收入对辽宁宽甸的贡献明显偏低的结果直接表明了辽宁宽甸的生态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度不足,且没有充分发挥或者体现出作为县域主导产业所应有的优势。但是,顶层设计和经济发展趋势也间接地表明了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提升空间。辽宁宽甸的区位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政府的劳动力投入水平很难有大幅转变。从资本投入角度出发,在绿色发展和“两山”理论指导下辽宁宽甸由于产业结构特征导致财政无法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必要且充分的专项资金保障,因此绿色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和非科学化的机制构建是降低生态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关键所在。

五、发展绿色金融推动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拓宽绿色融资渠道

第一,辽宁宽甸县政府应积极回应“绿色政策”,加强国有景区的带头作用。县域内国有景区与政府间的正向互动关系培养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在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宽甸县域内大型国有景区和大型国有银行占据绝对优势且政府关系较为紧密,因此,以上两大主体应成为央地两级政府“绿色金融政策”的主要承接者。基于此,政府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国有景区与银行绩效考核机制促进二者进一步落实“两山”理论,为乡村振兴与绿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PPP”本土化模式探索。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都是逐利的,一般性“PPP”模式回报周期长、回报率相对不高,因此按照市场规律,绿色金融发展容易遇到瓶颈。而大批中小金融机构的参与渠道和资金规模有限导致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国有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政策依赖度偏高。由于辽宁宽甸县级财政能力有限,需要上级政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与激励机制,并拓宽投资渠道,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到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建设中来,特别是要向金融机构或者出资方提供一定的投资风险保障。即在辽宁宽甸生态旅游领域内,使政府与金融机构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共同建设农村绿色金融,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县域生态旅游产业的绿色金融体系

第一,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农村绿色金融组织与机构。现阶段,农村地区的绿色机构主要依托由中央到地方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实际情况很难满足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形成了较其他地区相比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率较低的局面。因此,政府应加快完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为实现规范资本市场发展和引导金融机构向绿色金融领域投入更多资源等目标奠定基础。

第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传统金融机构所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多集中在上级政府大力支持与提倡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与绿色产业基金等领域,但是却存在绿色贷款申请者资格审查严苛、绿色金融产品种类有限等问题不利于宽甸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9]因此,政府应采取降低绿色金融市场准入标准、加强绿色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种类等措施拓宽乡村旅游经营业户筹集资金的渠道、弥补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功能缺失,为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提高绿色金融投资效率,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加强县域的顶层设计。辽宁宽甸县政府应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联合相关金融机构对生态旅游产业的绿色金融覆盖范畴进行重新界定,同时,通过政府、金融机构与社会的多方磋商和合作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伴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迅速,辽宁宽甸县政府应积极争取在市政府的支持与协调下获得所在地商业银行总行的政策倾斜和优惠性绿色金融贷款。但是,资本市场总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因此,应引进国内声誉良好、专业性强的第三方绿色评级机构提升绿色金融量化评估考核水平,加强政府部门、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在加快构建绿色金融征信体系的同时,优化贷款人绿色资金使用的监管与监控程序,推动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稳健、高效发展。

(三)加强绿色金融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第一,提升县域经济与高校对接精准度。产学研协同创新与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正向互动关系,应全面统筹协调,实现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服务。站在战略性、前瞻性、可行性的高度继续全面、有效地落实国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整体规划与指导,加大县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配套制度建设力度,提升内外部动力,实现产出“1+1>2”的协同效应。

第二,建立农村绿色金融民间智库。乡村振兴发展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辽宁宽甸居民。政府部门在重视政策服务于民的同时,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间智库的积极作用,全面有效地掌握公民的实际需求,为提高绿色金融政策的可执行性提供保障。

第三,加强农村居民的绿色发展宣传教育工作。发展和普及绿色金融不仅要有政府的支持,更需要诸多乡村生态旅游业主的认可与积极支持,所以金融机构应在政府的支持下组织专业力量定期、规律地在辽宁宽甸县域内进行绿色金融政策、产品、贷款程序方面的宣讲,通过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居民通过绿色金融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获益。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环境基本形成的前提下,建议金融机构在APP平台增设针对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特征与发展需求的特殊型绿色金融板块,为乡村振兴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与活力。

(四)强化产业集群意识,促进绿色金融与生态产业协调发展

第一,提高生态旅游的产业定位。辽宁宽甸政府部门应基于区位与产业结构特征正确认识生态旅游产业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此,县域政府管理部门应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在政策与资金两方面促进生态旅游产业链相关行业或农户快速衍生成长、提高生态旅游品牌效应与服务质量。

第二,做好绿色金融精准服务相关工作。辽宁宽甸政府要通过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来提升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通过加强互联网营销和重视旅游消费者亲身体验分享,达到提升宣传水平和影响力目标。绿色金融针对生态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特征与资金需求推出多层次立体化的金融产品,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第三,拓宽金融与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思路。

绿色发展理念培养、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法规完善是促进绿色金融与辽宁宽甸生态旅游产业正向互动发展的必要软环境。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过程中,为制造社会资金投资洼地和构筑招商政策高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应对复杂的生态旅游资源产权问题,在此基础上,县域政府应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与主导下在绿色金融领域内积极地探索与民间资本合作的新路径。发展生态旅游将会为当地带来极大的政治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因此,县政府应围绕着“绿色”这一主题,科学地优化旅游与金融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大幅提升社会责任与生态效益的赋权指数,为辽宁宽甸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另外,辽宁宽甸县政府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和包保责任制,在全力做好绿色金融机构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项目的确权、规划等工作的同时,深化简政放权,打通审批绿色通道,着力解决绿色金融与生态旅游发展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政府监管,提高行政效能,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和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宽甸生态旅游辽宁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原来我挺厉害的
辽宁舰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宽甸县2018年春季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浅谈宽甸地区蓝莓修剪技术
辽东地区环斑花岗岩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