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专业目录下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2019-01-03 02:00许茜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

许茜

【摘要】随着新生代毕业生就业的转变,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衍生出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作为新增高职专业,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的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典型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提炼出知识技能素质,进而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考核体系评价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  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001-0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迫不及待的在校期間就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并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开始经营。通过中央教育网了解到,有调查机构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比例持续提高,尤其,专科毕业生由于就业工作的局限性以及90后对工作的定位不同,更多的选择了创业。另外,通过这几年的经验积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存活率显著增加,收入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介绍,我国已经连续三年实现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为了符合市场的需求,教育部新增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专科)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结合四川成都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培养出符合四川地区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的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

1.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以成都为重点辐射西部地区轻工行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培养具有责任心、进取心、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下,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基本技能,熟悉创业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我国企业创业与管理法规、政策下,毕业后能够自主创业,同时,能经营该企业,具备战略思维的创新复合型管理人才。

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形式

2.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该培养目标,依据该专业对应的典型岗位(企业主)——典型工作任务——提炼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将各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重构——项目课程的思路来构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创新拓展课、公共选修课五种形式。

2.2教学形式

所有的课程尽量以项目化来进行,将项目课程按照创业项目“创办企业——管理企业——经营企业”的实施进程进行时间以及先后秩序的排列,此外,作为企业的创办人软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培养期间贯穿“情商”培养,形成“3+1”的模式。可见图1。

在学生大一期间,便给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定期邀请中小企业创始人走进学校以讲座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大二期间开始实施导师制度,每名老师负责跟踪10名以内的同学,帮助他们发现项目、启动项目,或者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观察企业的运营。大三期间,在掌握了大量理论知识后,要求每位同学以团队形式进行创业项目的实践,项目可来自企业、学校、家乡,利用当地政策优势,根据家乡资源特征、产业特征、市场特征确定创业项目,结合学院其它特色专业进行,如食品生物、包装设计等省重点专业联合创办企业,实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团队,从产品、技术、运营、融资、环境五大要素进行,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等社会能力。

3.教学方法

针对该专业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应该提倡“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所服务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依照教学的内容在情景法、案例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化等教学方法中进行选择,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开拓视野,借助于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实现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授课形式和教学理念。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答疑解惑、学习效果反馈和总结,体现当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的特色。

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其主要人员由学院专业带头人、中小企业协会、企业家共同组成,每年召开专题研讨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行“校企合作、项目化培养、个性化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校企深度融合”的道路,加大实践教学比例,采用模拟项目、真实项目进行教学,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4.考核评价体系

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在毕业考核的过程中,应该重在对学生的管理实操能力的评价为核心。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毕业条件除了常规的修满学分、获取相应的技能证书等条件外,在每年5月份之前,如果该届毕业的学生已创办企业,并持续经营3个月以上。由毕业评审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视为达到毕业条件,可以顺利毕业。毕业评审组由系主任、专业主任、教研室主任以及专业教师不少于5个人的团队,前往该学生团队经营的企业,根据该企业的营业收入、企业规模、盈利模式、团队建设及管理制度等进行考察,分数60分以上合格者,将免修毕业论文环节。

参考文献:

[1]《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R].中国人民大学.2018.1

[2]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3]罗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6

[4]李海燕.关于职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5):42-43,46

[5]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