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2019-01-03 02:00王亚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7期
关键词:适应语文能力培养

王亚丽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教与学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观察的能力,最终养成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培养  学生  适应  实际需要  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006-02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作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论断,主张给予孩子以广阔的空间,充分而自由地活动,在“劳力上劳心”,使他们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在她的情境教育理论体系中也强调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魅力,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些都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把教与学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观察的能力,最终养成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呢?

一、要集思广益,改革现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课前开放。结合学生预习,重在让学生课前自己去探索知识,梳理自己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课前预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擅于预习的孩子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老师课堂讲述的内容。同时,还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明确自己本节课急需教师帮助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目标明确,做到有的放矢。长期坚持有效预习的孩子,能够在课堂上更好的听讲,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课前搜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补充资料。可以是与课文内容无关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如文章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传奇,也可以是有关的图画、书法作品,甚至古诗文以及相关的时事政治等。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里让孩子们共同交流,提升学习的兴趣与学习面的广度。有一次的教学任务是进行广告语的设计。为了让孩子们充分了解广告的特点,降低学习的难度,课前我让学生多留心街上、商场、电视媒体中的一些广告,然后集中交流,对自己收集的广告进行归纳、整理、分类,进而汇报总结收集的广告中印象最深的一条,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并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自己摸到了广告的窍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作广告的热情。我趁机给出相关的资料,并让他们根据兰州市、城关区、本学校的特色设计出琅琅上口的广告词。课堂气氛热烈,孩子的思维被充分打开,学习任务迎刃而解。学生设计的广告词,符合实际,完全可以成为商家和城市的宣传手段进行使用。

2.课中开放。主要是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主,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及学生的个体体验的权利。提倡微笑、阳光、民主教学。像阳光一样,让温暖照到每个孩子的身上,特别是要把人文素养的缕缕阳光照到学困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身上,使他们树立充分的信心,重找做人的尊严使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拼搏自信。

在教学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时,因为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我课前的教学设计以朗读感悟加方法理解为主。主要是抓住人物对话感受“杨氏子甚聪慧”。结果在课堂交流环节,有一个孩子就提出,杨氏子的聪慧还体现在他的待人接物之中。对于孩子的回答,我并不十分理解,但我还是请孩子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认为,杨氏子九岁就能在父亲不在的情况下招呼客人,还能拿出杨梅来招呼客人,落落大方,不正是他聪慧的表现吗?他还活灵活现的模拟了杨氏子招待客人的场景,加深了大家对文本的理解。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使用文言文的方式来模拟对话,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3.课后开放。在新课将要结束或下课之后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既是课前开放的铺垫,又是课中开放的延续。例如:三月份的一天,上午天气异常闷热,穿了2件毛线衣的同学们纷纷埋怨天气的不正常。下午第二节课后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黑沉沉的,一会儿又昏黄一片。过了一会儿,沙尘暴铺天盖地而来,持续了半小时。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不少同学纷纷要求写当天下午的沙尘暴。由于班里平时布置家庭作业也常由学生自己来确定,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对突变的天气有了切身的感受,对不期而至的沙尘暴也已经进行了细心观察,对这一素材都比较感兴趣,于是我将这一内容定为当天作业。果真,第二天一早,同学们充满真情实感的练笔全都交上来了。有同学说:“下沙尘暴前,那天色很吓人,天地间浑黄一体,就像世界末日到了,地球要爆炸了。”“沙尘暴大得不得了,天地间像挂了巨大的黄色窗帘;塑料袋在空中飞扬,像在跳舞。”“下课时几个男生硬要打开窗户,说要和沙尘暴亲密接触。女生有的在怪叫,有的用手帕捂住口鼻”……一份份有感而发的作业写出了学生最真实的感受。

二、通过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安排了许多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班级诵读。诵读内容可以选择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元曲及古代散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经典篇目。在大声诵读的过程中,既是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又锻炼了学生口、耳、眼、脑的配合,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的熏陶和语言的积累,逐渐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活动。除了安排许多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开展语文阅读活动,在同一时间段内师生共读一本书,或者交流自己喜欢的一本书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营造一种深厚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设人文科学讲座,让学生能有机会深切感受祖国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所执教的班级在一年级时就已经开始了古诗的诵读。我要求学生一周背诵一至三首古诗,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背诵一首或多首,教师指定一定的主题,比如同一诗人、或同一季节、或同一类别。一年的时间,差不多有一百二十几首诗就能背得滚瓜烂熟了。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古诗大比拼》的活动。在活动中采用抢答、智力陷阱、漫游古诗园等形式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效果不错。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3.通过班级文化环境的建设来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校要让人的心情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诗意、神圣和无穷的魅力。”这句话告诉我们,学校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是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育无处不在。创建人文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也可以作为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途径。

比如,我在教室的显眼位置开辟语文园地,有名言警句、古诗文、优秀名篇经典等。每一个学期都非常注重学生抄格言、警句。同时组织全班学生每天早读前轮流给同学抄格言在黑板的显眼处。把学习目的、立志和勤奋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励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格言有的是千古传诵的,曾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有的是学术界公认的志理名言,曾成为千千万万做学问的人的座右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一段时间的熏陶下,孩子们不由自主的在生活、学习中开始使用这些资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你听,他们的对话中多了“×××说过……”这样的句子,你看,他们的习作练习中时常出现名言的身影,这都是平日里耳濡目染造成的结果。

总之,语文课堂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又要偏重于人文性的培养,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与他的终身发展联系起来,为学生的成长铺路搭桥,为学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功效——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适应语文能力培养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