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人格培养问题探析

2019-01-03 02:00高改荣李军靠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51期
关键词:人格培养人格结构人格

高改荣 李军靠

【摘要】人格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稳定、统一的心理品质,是个体优秀与否的评判标准之一。当前小学生的人格结构发展特点多样,培养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比如: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中心意识强;抗挫折能力差;依赖性强。致使以上问题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人格的影响;同伴群体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教学活动等。针对以上问题,可通过提升教师个人魅力、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父母言传身教的作用、行为习惯等的培养等途径来实现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  人格  人格结构  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1-0204-02

2018年4月,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第三中学学生放学途中被砍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深思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教育根源,人格品质的优劣是导致这一社会现象的关键因素。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不仅从理论上,也从实践出发,将儿童青少年人格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校教育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社会现象并透过教育现象,深刻反省影响人格教育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有效的健康人格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一、小学生人格结构及发展特点

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国内外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研究,叶奕乾、梁宁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主要从性格和气质两方面对人格进行了分析。

从叶奕乾、梁宁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有关人格理论的阐述可以看出,人们平时所说的兴趣、价值观、能力、气质、性格等都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1]本文主要從气质和性格两方面来探析小学生的人格结构。巴普洛夫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及其特点,将气质类型主要分为四种。[2]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人格发展健康的前提下,多表现为兴奋型,但随着学校教育的影响以及小学生年龄的增长,活泼型增多,兴奋型有所下降。[3]气质多指先天遗传的一些特征,与气质不同的是,性格多是个体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小学生人格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先天的品质——气质,也要关注后天环境中所养成的品质——性格。[4]

小学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初级阶段,是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5]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处事态度等都比较容易形成。根据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和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小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总体上存在可变性大、可塑性强的特点,因而存在着个体差异。

二、当前小学生人格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格健全的人,不论是对自身还是他人、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目前,小学生人格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适应能力差、自我中心意识强、抗挫折能力差、依赖性强四个方面。

(一)社会适应能力差

相对于个体一生的发展,小学是其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进入学校后,离开父母全身心的关注,融入学校这个新的大环境,得到的关注度骤然降低,首先会对他的情绪发生较大影响,个体情绪会变的不稳定,表现为容易哭闹、容易发怒;其次个体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变得不爱说话,不喜欢与同伴或者老师交流,变得孤僻。

(二)自我中心意识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生不如优生的育儿观念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推崇。对于家中只有一个小孩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就有一种潜意识,即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只要自己想要就是自己的。在没有入学之前,他们大多数只是在自己的小家庭里活动,很少参与多人的外界活动。但是入学后,随着班级环境的出现和越来越多的活动参与,他们的一些缺点就会暴露出来,而此时的小学生受年龄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对自身显露的缺点很少能有正确的认识,依旧盲目自信,以自己为标准。

(三)抗挫折能力差

现在的家庭中由于父母和祖父母的过分关注、宠爱,使得很多小学生在入学后变的格外脆弱,只能接受赞赏,而不能接受一丁点的批评。教师间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内容:对待学生,应该是本着一颗关爱的心,却不能时刻给予好脸色。简而言之,就是要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虽然入学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够完全照顾到每个学生,但是大多数方式方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由于现在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及其早期形成的个性特征,使得他们对他人的批评、指正难以接受。在学习与交往中,遇到困难,变得退缩、自卑、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抗挫折能力逐渐下降。

(四)生活能力弱,依赖性强

计划生育的产物——独生子女,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使得其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弱,对家庭的依赖性也强。处在小学阶段的他们,入学前长期处于备受关注的生长环境,且年龄又小,很少会考虑到离开家人的帮助如何生活学习,这就导致很多独生子女入学后不能很快地融入集体生活,不擅长人际交往,过分依赖家庭,生活能力弱。

三、影响小学生人格培养的因素分析

从有关小学生人格教育著作、论文以及有关小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现象中发现,影响小学生人格培养存在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教养类型、父母人格、教师魅力、教育教学活动及小学生的同伴群体这五个方面。

(一)家庭教养方式

专制型的家庭,父母对儿童强制较多,爱护和温暖较少,对儿童要求严格,忽略儿童自身的想法和感受。比如:现在小学生的作业负担重,回到家作业一做就做到十一二点,对于一些做作业较慢的小学生,很多年轻的家长缺乏耐心、管理强硬,使儿童很容易不自信,容易形成怀疑、退缩、不喜欢与人交往的性格特点。对于放任型的家庭,父母对儿童生活或学习行为没有任何要求,放任自流,不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殊不知小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需要教师和家长一同引导的,家长这样的思想只能会让教育处于“5+2=0”的尴尬境地。这些儿童缺乏自我控制力,依赖性强,没有意志力,极易形成遇事退缩、不思进取的性格特征。相比以上两种家庭教育,父母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阳光、自制力强、能力强的良好人格。除了以上三种家庭,还有一种特殊家庭,也就是离异家庭,这些孩子的父母曾经整日无休止的吵架、打闹,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使这些儿童极易形成自卑、孤僻、粗暴的性格特征。

(二)父母人格的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最为紧密,如果父母的性格极端、易暴躁、行为简单粗暴,那么儿童遇事的行为就会受父母的影响,极易产生问题行为。生活中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家庭、夫妻关系等原因,在教育过程中缺乏耐心,用强制的、甚至是暴力的方式逼迫小学生进步,无视小学生的真实想法、需求,不尊重小学生的自尊心,一味地揠苗助长,使得小学生变得不自信、胆小、自卑,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的形成必然出现问题。小学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他们的认知结构、辨别能力尚不成熟,所以父母不健康的人格原型会直接作用于他们,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同伴群体潜移默化的渗透

小学生主要的交往对象就是父母、教师、同学,他们都对其人格影响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在学校活动中,有些话少、不爱表现、胆怯的孩子,由于好朋友热爱交际、直率热情,受他们的影响,这些孩子会变得和其好朋友相似,慢慢地表现自我,变得自信。当然,也有些生活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经验及认知限制,会在不良同伴的影响下变坏。同伴群体中,良好榜样的树立,可以使不良的行为得到改正,好的行为得以发扬。[6]

(四)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更多的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就会形成说谎少、诚实的性格特点。教师自身情绪稳定、生活态度积极、领导能力强,学生受其人格影响,就容易形成遇事沉着、组织能力强的性格特点。但是,如果教师说话做事带有攻击性、人情冷漠,那么学生就极易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专职人员,不论是生活上,还是教育教学影响上,都应该塑造与其职业相适应的人格魅力,都要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五)教育教学活动

先天的神经系统的改造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性格却是实实在在地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的活动培养的。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了解学生不同的气质特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其次,学生在学校不仅能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能使其智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通過合理的管理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秩序、严于律己,培养自制力、主动性等良好的人格特征。通过小组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如组织性、纪律性等。

四、小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心理特征具体包括对学生的态度、自身性格、气质、兴趣等。[7]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且复杂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通过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和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首先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和师德素养,才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师也要从多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待学生宽容、豁达。

(二)健全评价体系,促进人格的均衡发展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评价多数是老师的评价、成绩优异与否的评价,评价标准、主体、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例如,在小学教育中依然存在的联考,只看考试结果,只要是考试成绩排名在前,这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就一定好,学生的整体质量也就一定好。这种单一标准的、不科学的评价应该引起大家广泛的注意。因此,不断地完善评价体系是小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应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进行容错教育并适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最终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人格的均衡发展。

(三)家庭、社会、学校形成合力

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步调,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8]。例如:班主任发现小学生上课不积极、情绪低落、放学后逗留晚回家等现象,可以及时联系家长,了解情况,进行疏导。家长同样应该根据自身原因改变行为,以积极的姿态影响孩子。如果出现以上现象是社会因素造成,学校和家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发起司法求助。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肥沃的土壤,家庭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发展健全人格。小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主要是家庭教育对其影响,但进入学校之后,学校教育成为主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入学后将迅速发展,这时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就成了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杜绝“5+2=0”的教育现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小学生的健全人格才能实质性地得以发展。

(四)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父母的人格特征。[9]例如:在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独生子女群体中,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孩子相对来说是自私的。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在自己小孩不愿分享自己的巧克力给其他小朋友时是这样做的,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在后来自己吃着孩子喜爱的冰淇淋,孩子要他分享时,引导孩子,告诉孩子分享的乐趣和重要性,很快孩子就认识到好的东西,在分享下会得到更大的意义。这个简单的事情告诉我们,父母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父母人格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快捷有效的。

(五)重视行为习惯及意志力的培养

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家长和教育者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必须要时刻注意引导,使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

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他们的行为就像水流一样,容易引导。[10]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求其在上课前准备好下节课的课本及学习用品,以及刚上课时,要求其做到“小手背后”,抬头挺胸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个体成人后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都与从小培养的习惯有关。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学生,不仅受到大多数同学的欢迎,老师的赞美,还会成为他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为被学习的榜样。

小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方法和渠道多样,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活动,锻炼意志。坚韧的、自制的、果断的、自觉的意志品质,往往是在复杂的环境和困难的任务中形成的。为此,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教师在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当创设能够促使学生发展的活动,应该对学生多鼓励、多引导,才会使孩子的意志力更坚强。

参考文献:

[1][2][3][4]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312;355-356;362;377.

[5]边玉芳.《儿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109.

[6]单文玲.中年级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教育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5):35.

[7]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3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144;159.

[8]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9.

[9]李文凤.当代小学生健全人格教育问题研究——基于荣格人格理论[D].河南科技大学,2014(5):32.

[10]约翰·洛克著.杨汉麟译.《教育漫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

作者简介:

高改荣(1990-),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李军靠(1968-),男,陕西武功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人格培养人格结构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创建校园文化,丰盈学生人格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岛》中索菲娅的心路历程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