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崐:学识高深的清官楷模

2019-01-04 07:05郭辉东湖南长沙
清风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同治岳麓书院学士

文_郭辉东(湖南长沙)

让历史铭记一个人的英名很难,让后人自发地缅怀一个人更难。有一个人却解决了这两难,他就是担任过湖南学政和湖南巡抚的大学士刘崐。刘崐,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清嘉庆十三年三月十七日(公元1808年3月17日)生于澜沧江边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1888年2月1日)卒于湖南省长沙市,享年80岁。历史和后人为什么会记住刘崐?刘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崐有些什么感人故事?云南人刘崐在湖湘大地留下过什么政绩?

2018年5月中旬我初识刘崐六世孙女刘红和她的弟弟刘忠,5月22日有幸应邀参加湖湘文化研究会和清风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刘崐首届学术研讨会,10月17日又应邀到周南学士实验学校,参加刘崐铜像拜谒仪式,亲身感受了人们对学识高深的清官楷模刘崐的景仰和怀念之情。作为一个对湖南人才和湖湘文化有过系统研究的社会科学专家,我深切地感到,应当把刘崐真实完整地书写出来。

家庭教育让其学识高深

刘崐出生在澜沧江畔一个叫曼等洼子的大山里,先祖于明朝末年从山西赵城县平阳府迁徙到云南边陲,戍守景东卫城。尽管身居彝族少数民族地区,但汉族重视教育的传统始终流淌在他们祖辈的血液中。在祖辈传统家规家风的影响下,刘崐的叔叔刘体舒发奋读书,1828年中乡试第三名举人,1833年考取进士,是景东首中进士的学子。天资聪慧的刘崐,六岁接受启蒙教育,博览群书,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励,走的是当秀才、考举人、中进士、点翰林的道路。他背着行囊,足履芒鞋,坎坎坷坷,翻山渉水,从云南一个叫无量山的地方走了出来,风尘仆仆地走入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的考场。21岁考中优贡生,24岁乡试中第二名举人,33岁为二甲第十六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36岁授翰林院编修,38岁任顺天乡试考官,43岁并授湖南学政三年,45岁任翰林院侍讲学士,46岁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刘崐学识渊博,为人为官颇受赏识,因其当过内阁学士,人称“刘学士”。

刘崐48岁任会试副考官、授兵部右侍郎,49岁负责修寿藏和硕公主园。50岁负责永陵河道工程修建,同年8月调补户部右侍郎,11月加授工部右侍郎。51岁奉旨验收海运漕粮。52岁任会试读卷官。

1860年咸丰帝亲点刘崐为载淳师傅,教授未满六岁的皇太子,成为同治皇帝的老师、国史馆副总裁、经筵讲官。53岁时,咸丰帝驾崩,年仅六岁的载淳登基,改元同治,寓“两宫太后同治天下”之意,真正执掌国政的是慈禧。那拉氏和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以“图谋不轨”将肃顺等八位辅政大臣治罪。此事件处死3人,处分5人,革职6人,处理太监5人,共计19人,户部侍郎刘崐受牵连被革职。慈禧掌权后,知刘崐颇有办事才干,跟肃顺等也仅仅是工作上的关系,遂在同治元年三月“赏已革侍郎刘崐六品顶戴,在实录馆当差”,任实录总纂,撰写咸丰帝《文宗本纪》。同治三年起用为太常寺少卿、擢太仆寺卿,同治五年转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刘崐一生多次出任各地考官,两度出任顺天乡试考官、会试副考官、读卷官、翰詹大考阅卷官。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为网罗士子,清廷恢复江南乡试。这是十二载未开考的大比,考生达二万零三百八十五名,谁任主考才能镇得住江南学界,朝廷颇费周章。最后从曾国藩举荐的刘崐、李鸿藻、文祥三人中选定刘崐为大主考。此次乡试,刘崐唯才是举,不问托请,深得学界赞许,被尊为后世楷模。江南大考回来,58岁的刘崐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署顺天府尹兼任文渊阁直阁事。

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4月,59岁的刘崐接替李瀚章任湖南巡抚。同治十年(1871年),63岁的刘崐因巴扬阿的诬告而被朝廷撤职。经两广总督李瀚章查明系无中生有,朝廷谕令“前抚来京”。但刘崐宦海沉浮对做官一事早已心灰意冷,故“因病请假”,在湘就医调理,寓居长沙,沉湎于酒以自放,世以“刘伶第二”称之。

殚精竭虑只为湖湘兴盛

湖南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仍然是“湘士殊少知名”。在中国历代2993位历史人物中,湖南籍的只有23人,仅占0.77%。但从1840年到1919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各类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籍的就有116人,占总数的9.4%。原因何在?一直是个谜。经深入分析研究就可看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刘崐在湖南崇文兴教的举措,为湖湘文化兴盛和湖南人才群起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刘崐担任湖南学政和湖南巡抚期间, 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十分重视地方文化建设,推崇湖湘先贤,致力培育经世致用的人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湖湘文化和湖南人才从整体脉络的传承起到了建设性作用。湖湘文化和湖南人才社会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使湖南由“碌碌无所轻重”成为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至深至巨的地区。

刘崐撰写《重修岳麓书院记》现嵌存有碑于御书楼前的长廊

刘崐作为地方教育和行政最高长官,大兴地方学务,将孔孟奉侍为贤圣的同时,也把贾谊、杜甫、辛弃疾、胡安国、胡宏、张栻、王夫之、陶澍、贺长龄、魏源等列为乡祠对象,极大地提高了湘人的文化自信。

刘崐为人耿直,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为政清廉,所到之处,治理森严,力革弊政,遴选人才多属伟器。培养了曾国荃、谭继洵(谭嗣同之父,官至湖北巡抚)等知名学子,扶持和保护了彭玉麟、李元度、左宗棠、王闿运、郭嵩焘、席宝田等能吏,为湖湘名家铺垫了平台。此后,湖南人才辈出,涌现了一大批将士和伟人,无愧于“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之誉。曾国荃后回忆说“方督学我湖南也,振拔人才,一以学术深远、操持坚正为主,戒勿竞声誉,勿徇俗尚,所甄录者类皆磊落奇伟之士,庠序之气焕然一新” 。

刘崐出任湖南巡抚之时,湖湘大地虽然距清军攻陷太平天国都城南京已有3年时间,但仍是满目疮痍,文物古迹毁于兵燹,会党活动此起彼伏。这对于新任湖南巡抚刘崐来说,可谓形势严峻。上任伊始,刘崐采取弹劾地方贪官污吏和镇压会党起事等措施,使大局稳定,民生复苏。刘崐总揽湖南省的军事、司法、行政、吏治和财政等事务。在短短四年半的时间里,上奏朝廷的奏折达几百篇,涉及当时的民风、民情及其治理情况。

1852年9月至11月,太平天国大军攻打长沙,南城墙及天心阁、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湖南第一师范前身)、河西的岳麓书院,均遭到严重破坏。刘崐上任后,首先就修复了当时的南城门天心阁及一段古城墙,设炮台九座,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天心阁至今仍是长沙的古城标志。

《岳麓书院历史简表》记载:“太平军过长沙,书院毁半。同治七年(1868年),巡抚刘崐大修。”刘崐任湖南巡抚4年半时间,大规模修复扩建了岳麓书院,还使城南书院、湖南贡院等湖湘文化重要传承地焕然一新。天心阁、谷山汉墓陵园、云麓宫、爱晚亭、风雩亭、牌楼口、邓禹墓等人文古迹也在刘崐主持下修葺一新,至今仍为湖南风景胜地。

当时岳麓书院有百分之五十是由刘崐主持修建的。他亲自上书朝廷请拨银两,主持清代最后一次对岳麓书院的大规模修建。其结果是“因旧制而修复者十之五,新建者十之二,或增或改十之三”。他亲自撰写《重修岳麓书院记》,弘扬经世致用思想,稳固了湖南士人经世致用的学风。岳麓书院御书楼前长廊嵌存的《重修岳麓书院记》,便是刘崐撰写。

刘崐对湖南地方文化研究十分重视。出任巡抚第二年,他就积极倡修督修至今仍然是最流行的《湖南通志》。作为湖南省的第三部通志(前两部分别是乾隆志和嘉庆志),全书收辑自上古至19世纪末湖南地区包括天文、地理、人文、物产等各方面的史料,是了解与研究19世纪以前湖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的重要文献宝库。

清风正道成为后世楷模

刘崐是清末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清末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高级官员。他一心一意为朝廷尽责,对朝廷效忠,十分廉洁,是当时公认的忠臣和清官。从1844年到1882年的38年时间里,刘崐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仕途显赫,著述颇丰。著作有《刘中丞奏稿》八卷、《刘侍郎奏议》。北京故宫西华门旁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收藏有几百副由刘崐书写的奏折,军机处上谕档内也有关于刘崐的记录近三百多条。民国《景东县志稿·艺文志》载有刘崐时文,《禺稷颜子易地则皆然》《通天地人为儒赋》《学然后知不足赋》和《重修岳麓书院记》《岳麓续志补编》等。

刘崐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不弄权显威,不贪财肥己,暮年清苦自律,连回老家的心愿都没能实现。对待子孙更是严厉,其独子刘聚中也官至兵部主事、湖北道衔、候补知府,于1869年与母亲、妻子同年去世,合葬在湖南长沙河西岳麓之麓。刘聚中生有三男二女,三男即刘式衡、刘式抡和刘式通。刘崐写的家书中称:“窘况潦倒,矢志不移,家运屯亶,迭遭变故。勿哉!……我景况如此,意气不衰,外办公事,内督三孙男、两孙女读书,不置婢……汝等困苦余生,好好存心立志做人。此要此要。”后来,慈禧特旨启用刘式衡为安徽观察,赏赐二品荫生;刘式通为江苏观察,刘式抡在北京同人馆学习。可见家风之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和贫贱不移的情操品德,足资效法。事亲至孝,尤为美德。

刘崐31岁时离开家乡,一直没有时间回乡探亲。垂暮之年,刘崐念念不忘桑梓,毅然变卖朝珠凑够回乡之资,可终未成行。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刘崐解任,因看透清朝没落已无可挽回,故对慈禧的“前抚来京”一旨托病不出,留在异乡长沙终老,死后安葬长沙。

刘崐辞世后,家里一贫如洗,家人对他的安葬成了最大的问题。他的弟子门生感其为人,凑足一万两银子,合力把他的遗体埋葬在岳麓区的一处山丘,并置下墓地墓庐,墓名为“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湖南巡抚刘公韫斋府君之墓”。 2010年6月,长沙市文物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岳麓区含浦镇玉江村罗家湾发现了刘崐的墓,由此揭开了该地“学士”名称的来历之谜。后人因对他的怀念,将其墓地附近的一条路命名为学士路。当今,在含浦镇有一个村落叫学士村,有一个收费站叫学士收费站,有一条大道叫学士路,有一所学校叫周南学士实验学校。人们自发地缅怀着纪念着刘崐,他已永远活在湖南人民心中。

刘崐的子孙留在长沙,刘崐六世孙女刘红女士家中,还珍藏有一本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清抄本《刘侍郎奏议》。该书中收录了刘崐的奏章,笔力劲厚,圆润得体,潇脱飘逸。

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深情地赞颂过刘崐:“先生质厚温雅,喜怒不形于色,敷历中外四十年,无姬媵之侍,无货币之储,退休于所莅官之地,门人集资量田室,相协厥居。圣人言君子之戒三,综先生生平,无一之累其心焉。……而湘人咏歌颂祷,独谓其两历湖南,讫其去官,始终一节,于身无隐情,于人无愧辞。”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反之,为官一任,遗祸一方。不同的作为,不同的结局。造福一方者,英名远扬。遗祸一方者,臭名昭著。清廉者,人生完美。贪腐者,身败名裂。当政者应当引以为戒!

麓山苍苍,湘水泱泱。盛衰无常,兴亡难料。有形之建时毁,无形之文长存。晚年的刘崐有很多不幸,但湖南有幸留住刘崐忠骨,这是湖南的大幸,学士的大幸!

猜你喜欢
同治岳麓书院学士
便秘、痔疮要“同治”
担负时代赋予岳麓书院的新使命
千年学府
学士论文档案的共享和利用研究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Analysis on the Place Movement in Great Expectations
荒唐同治讲信义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岳麓书院乐教传承演变性初探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