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络是组织液通道”到“经络是组织液气的通道”
——兼评张维波《经络与健康》的经络研究

2019-01-04 03:04江正杰姚春鹏
关键词:气态液态经络

江正杰,姚春鹏

(1.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2.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烟台 264005)

1 经络理论与经络本质的现代研究

现代经络研究之所以作为一个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一是因为古典中医学中经络理论的存在,以及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几千年中医疗效的有效性;二是因为经络作为气血通道结构在现代解剖学上找不到或难以明确找到其对应的明显有形结构,这是经络问题之所以成为奥秘的根本原因。现代经络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要对传统中医理论之一的经络理论作出科学的理解,进而推进中医临床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经络如果被现代科学判定为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于整个中医体系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那就真的就可以判定中医理论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但是如果以现代科学和生理学及医学的标准,证实了经络的存在及其功能,那么西方生理学与医学就应该重写,至少增加一章--经络生理学。

围绕经络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中外学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虽然已有许多有关经络的各学科实验成果已经证明许多经络实验学现象的确是存在的,如:沿经络线的低电阻现象和低声音阻抗现象[1-3];同位素示综原子沿经络线流动[4];对经皮所进行的二氧化碳释放量(TCE)的观测结果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TCE与经络路线和穴位之间具有相关性[5],沿着经络路线所观测到沿高能量的通道所显现出来的人体彩虹现象等等[6]。生物物理学家张长琳教授,从现代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出发,运用现代尖端科学仪器,运用电磁波、声波、电阻、电导等科学实验来探究人体,发现经络会发光,有七彩光芒,这说明人体是个生物能量场,经络是能量运行的通道,而穴道就是能量转换的节点。

2 人体经络的本质是气体推动液体运动的气液混合态

现有的生物学和生理学通常认为,构成生物体和人体的物质主要的状态有:固态的组织、液态的体液和血液,以及明显以气态形式存在于肺中的空气和胸腔以及其他腔体中的气体。体液和血液是以液态混合物的形态组成的,而且现有的生物学和生理学不言而喻地认为:如果这种混合物溶液(溶剂+溶质)是表现为液态的,那么其构成的混合物(溶质)也一定是液态的。正如:如果混合物是气态,那么其构成成分也一定是气态的一样。我们知道,大气层的空气是气态的混合物,但是里面也会有小颗粒的固态物质存在。同样我们的血液主要是液态的物质组成,但里面也运输一些小颗粒的固态有机物质。那么在液态的体液中是否也可能会有气态物呢?

笔者认为人体的经络的本质是在液态中存在的气体推动液体运动的气液混合态,是人体内气态营养物质的传输通道,而血管则主要是液态或固态营养的传输通道。气态营养主要是供给维持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所需,而液态和固态营养则是提供各器官组织物质的新陈代谢。人体器官的生理活动功能的主要能量主要来源于经络中的气态营养物质。因为只有气化(即气态化)的物质才能直接提供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和动力,这是液态或固态的物质做不到的。我们知道1 mol的水气化时需要吸收能量44 kJ的热量,所以气态比液态内含的分子水平的化学能量要高得多,而且是属于直接可加以利用的能量。这一点对于食物中的有机气态营养物质也是成立的。

所谓气液混合态,如同水加热后,在接近于沸腾时的状态就是液气混合态,冒出的蒸汽并不都是水平面上的液态水转化而来的,而多数是从水底加热源头处气化的水分子运动在液态的水中运动到水面而形成沸腾的汽泡。即这个气态化的蒸汽并不是在液面才开始汽化,而可能在液体中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就已经气态化了。如果这种液态水的汽化(或气化)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就不会形成蒸汽泡的升腾,而是在液态水中混合存在着气态水。这种气态水当运动到水面时才溢出到空气中,这样的水汽在没有溢出时是可以与液态水共存的,但是我们从视觉上分辨不出来,但它的实质可以认为是在液态水中已经气化为气态的水分子了,因为它的能量状态已经与液态水的能量有根本区别。重要的是在于其所内含的水分子热运动能量态的区别,而不在于其在可视物态上的区别[7]。

笔者在《论气液相溶态与气液相混态的区分及其验证实验设计》[8]一文中已经论述了以下观点和思路,根据亨利定律(在等温等压下,某种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与液面上该气体的平衡压力成正比)的适用条件是:只有溶质在气相和液相中的分子状态相同时,亨利定律才是适用的[8]。这就意味着气体在液体溶液中仍然可以以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存在。气体溶质溶于水的两种基本形态:气液相溶态、气液相混态。气液相溶态是气体溶质和液体溶剂水发生极性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后得到的液态溶质与液态溶剂的相溶态,相溶前后气体溶质经过一个液化放热的过程;气液相混态是气体溶质和液体溶剂水没有发生极性反应或水合反应以及离解和缔合现象后得到的气态溶质与液态溶剂相混态,是气体溶质均匀扩散到液体溶剂中的结果,即水溶液中的气体溶质从气体分子运动能量的角度来看仍然保持特殊的“气态”,相溶前后气体溶质由于温度没有达到液化点,故没有经过一个液化放热的过程。这个理论还可以设计简单的戊烷(沸点为36.1℃)水溶液的实验来验证。

笔者还指出,液态的水本身也在某种程度上是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共存的气液相混态,在相同气压下,温度越高,水中所含的气态水分子也越多。所谓水分的蒸发,是水中所含的气态水溢出液态水表面的过程。水的沸腾之所以发生,乃是在液态水不断转化为气态水的情况下,液态水中的气态水分子聚集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在水从从0℃加热到100℃的沸腾的过程中水面的蒸发量与水面下的受热是有关的,温度越高蒸发量也越大。在相同的蒸发液面的情况下,液态水体积越大,蒸发量也越大。根据亨利定律,液态水中的气态水与空气中的水分是连通的,所以液态水之所以会蒸发,原因在于液态水中水气的含量超过了空气中的正常水分含量。假如水中水分的含量与空气中的水分含量相等或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则蒸发就不再发生,这时实际上是气化与液化的平衡态,即达到所谓饱和湿空气含水量。所以,原则上我们可以从平衡态来推测液态水中的水气含量。

据此,我们可以设计相同液面不同体积的水的蒸发量对比实验来证明:水的蒸发量与水面下水的体积大小之相关性。如设计1:10或1:100不同体积的水,观察其在相同液面面积和常温情况下的蒸发量的不同,由此可以总结出水的蒸发量与水面下水的体积大小之相关性的规律。笔者(江正杰)于2017年2月17日去找王全杰教授说明原理,后在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皮革与蛋白质实验室做了这个极为简单又意义重大的实验,这个实验名为“在室温下水的蒸发量与水柱高度的相关性实验”。实验数据显示出蒸发量与水量(水柱高)的明显相关性。蒸发量并非主要取决于水量,与蒸发液面的关系更大。两组中水量越大,蒸发量也明显越大。一组:①的蒸发量是②的1.4倍;二组:③的蒸发量是④的2.2倍,这不是传统理论能够解释的,也不能归结为实验误差的结果。每一个人都可以重复这个简单的实验。数据参见《论气液相溶态与气液相混态的区分及其验证实验》[9]一文。关于实验的详细数据及分析笔者在《水的蒸发量与水量的相关性理论的验证实验分析报告》[10]已经详细公布。

3 张维波提出的经络的实质是低流阻组织液通道的学说

接下来让我们先要重点关注一下张维波研究员的经络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最后加以评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杨学鹏在《从陈步猜想到〈经络是水通道〉》一文中讲到“陈步猜想”是陈步在为美国生理学家坎农《躯体的智慧》中译本所写的序言中提出来的。坎农提出液床概念,认为液床是保持机体稳定的条件。物质交换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的。组织液分布在血管和细胞之间,细胞和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组织液。陈步由此猜想:经络是一个水系统,水沿着经络流动。陈步猜想,除了血液循环,还有经络中的组织液循环,人体有两个接力式循环系统,经络是血液循环的延续。

张维波博士的专著—《经络是水通道》是其证明陈步猜想的首次总结。把《黄帝内经》和生理学结合起来,认为气就是组织液。作者分析到,毛细血管动脉端与静脉端存在压力差,称之为内压驱动力。根据流体力学的达西定律,组织液在内压驱动力的作用下会自发地在组织间质中流动,形成经络。作者运用生理学知识和流体力学知识给出了经络的微观机制。与血液流动受心脏推动不同,组织液在组织间质中因自组织而流动,符合传统气的概念,因而古人将之归结为气。

比起《经络是水通道》来,张维波在《经络与健康》中更全面总结了30年经络研究、6个国家级经络课题成果,更明确提出“经络是组织液通道”的经络理论。指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血运行于脉(血管)中,气运行于脉外的分肉之间,即《内经》讲“经脉者,伏行于分肉之间”。“分肉之间”用现代语言讲就是组织间隙,经脉的这个特点已被河北医科大学的解剖学专家谢浩然教授所证实[11]。张维波教授团队在科技部经络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持续支持下,经过近30年的努力,并与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福克斯教授密切合作,提出了中医的经络是存在于组织间隙中具有容积传输功能的细胞外液通道的观点。张维波教授以流体物理、生物物理等多学科背景,通过对古典文献和经络现象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经络的低流阻组织液通道假说,使用创新的生物流阻、组织液压传播等测量技术,在人、小型猪和鱼上发现了循经低流阻通道,这一发现获得了2008年国际针灸经络研究舍岩奖和2010年的最佳科学引文奖,同时,张维波教授的研究受到时任该评奖委员会主席福克斯教授的极大关注。

张维波认为经络是在人体组织间隙当中的一些体液流动的通路,这个组织液在西方生理学中叫做组织间液,亦即细胞之间的水或细胞外液。它分散在大大小小的组织间隙里,没有颜色,很难观察,但总体积庞大,是血液的两倍以上。这些组织液不像流动的红色血液,它是以小水颗粒的形式在组织间隙中存在和流动形成经络。2007年瑞典的施瓦兹才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组织中仅10微米大的水颗粒。经络位于组织间隙中,间隙本身就是经络的一种形态,但间隙是拿不出来的,并不是所有的间隙都允许水流动,因为间隙里还有一些固体物质,称为间质,其中有无数的微孔,微孔的相互连通才构成了让水流动的宏观结构。现代解剖学直到1978年,澳大利亚的史密斯教授才找到了这种有利于组织液流动的结构,命名为“组织通道”,它是组成经络宏观通道的微观结构,经络通道是很难进行解剖学观察的,因为组织通道的尺度太小,而经络的尺度太大,两者的显示无法兼顾。

但经络宏观通道可以用同位素照相的方法显示出来,这是我国“七五”期间经络研究的最重要成果。在经络里注射一点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分子,组织液的流动带动同位素循经运动,同位素一边运动,一边释放α射线,用α照相机可拍摄出代表经络的同位素运动轨迹,可以在小型猪上观察到的低阻通道,在人体上观察到的心经的路线,使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人体的十四条主要经脉的存在都得到了证明。

2007年瑞典的施瓦兹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组织中仅10微米大的水颗粒后,对于这个组织液是否流动在国际上曾经有过很大的争议。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盖顿试图测量组织液的压力,发现是个负数,即低于大气压。他接着又做了另一个实验,发现在负压下组织对液体流动的阻力很大,也就意味着在这种压力下的组织液是不能流动的,结论是水在组织中与其它分子结合形成粘度很大的凝胶,人体中只有这一种如果冻一样凝胶态的组织液。如果细胞周围的组织液不流动,则这些营养物质只能通过扩散的方式从血管到达细胞,而细胞产生的垃圾也通过扩散回到血管里。盖顿教授亲自将这个结论写入医学生理学的教科书,以至于所有生物医学专业出身的医生和学者都以为组织液是不流动的。

如果我们认为中医的气就是组织液的话,那么组织液不流动意味着气不能运行,跟中医的基本思想相矛盾,因此很多有生物学背景的经络研究前辈们走到这里就不敢越“雷池”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了了解组织液的真相,张维波查阅了所有组织液压的实验数据,终于发现了问题之所在:盖顿测出来的组织液压太低了!偏离了自然状态的数值,他测量压力用的微孔胶囊体积很大,埋入组织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中空异物,组织液被迫挤入胶囊后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缺水区域,周围组织的微孔就像海绵一样,对胶囊中的组织液形成吸收态势,故造成胶囊中的水压为一个较低的负压。由于后来的组织液压测量探头体积逐渐缩小,对组织的干扰减少了,故测量出来的组织液压越来越高,接近于真实的情况。为了学习组织液的知识和测量技术,张维波远涉重洋,到达大西洋东岸的卑尔根,跟著名的组织液学家奥克兰教授学习。在奥克兰教授的实验室里,张维波亲自使用目前最小的毛细玻璃管针头和平衡法测量技术,测出了平均组织液压仅为-1~-2 mmHg,而在组织的某些区域,压力甚至达到正值,结果发表在国外的临床生理学杂志上了。仍然套用盖顿的第二个研究结果:当组织液压大于大气压时,流动阻力(流阻)迅速减小,组织液就可以流动了。

奥克兰教授称这种可流动的组织液为自由液,因此组织液有两个相:凝胶相和液相,后者是可流动的。奥克兰的这个学说称为组织液的两相说。窗体顶端

奥克兰教授、盖顿教授两人经常在学术会议上争得不可开交。国际上从事组织液研究的实验室大概不超过10家,基本上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英国伦敦大学的莱韦克教授是专门从事流阻研究的,与奥克兰教授一派,还有澳大利亚的史密斯和瑞士的施瓦兹;匈牙利有位研究组织液的女教授,叫杰兰依,是支持盖顿的,张维波跟这些专家都有过书信来往,或直接面谈过。从近年的文献来看,奥克兰教授的组织液两相学说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中医的气通道理论开始有了西方科学的支持。

组织液的流动到底有什么意义?研究这个问题的西方学者就更少了。施瓦茨教授在离体的模型上发现组织液的流动能影响胶原纤维的生长,奥克兰本人认为组织液流动对控制水肿有重要意义,瑞典科学家福克斯教授则提出了组织液中有神经信号的传输,称为容积传输。最具亮点的新发现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一个团队,他们用双光子显微镜首次证明了脑中组织液通道的存在,认为神经代谢产物通过该通道得以清除,对保持脑的健康非常重要,该研究成果发表于2013年国际上最权威的《科学》刊物上,可以说西方人发现了脑组织中经络的存在。研究组织液最大的难题是组织液的流动几乎无法观察,这个难题被这个研究组用最新技术-双光子显微镜所克服了,但测量仅限于脑组织表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技术难度很大。

如果承认流动的组织液就是中医的气的话,那么,中医对气的运行规律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越了西方的知识体系,比如,中医认为气沿着经络运行,在人体中形成不同的流注模式,这些知识一旦被确认,将是生命科学与医学的一场革命,人的健康也将随着这一认识的进步而得到改善,这正是发生在张维波身上的真实过程。

既然经络的实验已经验证了经络是组织液流动的通道和部位,那么经络结构的解剖学证据是什么?张维波指出,组织液在组织间隙中的流动属于“多孔介质中的渗透性流动”,类似于水在土壤中的流动方式,遵守达西定律,即水的流量与水的压力差成正比,与组织对水流动的阻力成反比,这种阻力称为流阻,它是决定水流向的关键因素。达西定律如同电学的欧姆定律,或是关于水运动的欧姆定律,压力差相当于电压、流阻相当于电阻,而流量对应电流。由于阻力越低的地方,流动就越畅快,所以张维波假设经络是一个低阻力的带状区域,组织间隙中的水按照达西定律先从各处向经络的区域汇聚,然后再沿着经络的纵向流动。这样看起来,虽然经络没有一个管道,但仍然可以形成一条“河流”,这样的河流与血管中高速奔腾的血液是不同的,它的流动速度很慢,其中的水很容易四处乱跑,不是严格限制在通道里的。如果我们用城市的交通形容血管和经络,那么封闭的高速公路就好比血管,开放的普通马路就是经络。

经络是低阻力通道是张维波的一个基本假设,西方科学是宽容开放的,更是严谨求实的,你可以提出各种假设,但必须通过实验证明它。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用多种实验发现了循经低流阻通道,该成果于2008年和2010年两获国际大奖,有关内容可参考《经络与健康》一书和张维波的论文。

对于张维波博士把经络的实质看作是低流阻组织液(水)通道的学说,笔者是基本赞同的,笔者也认为张维波等人的实验已经确证了经络了的存在,还确证了经络中运行的的确是组织液,就此而言其对于生理学的贡献已经是无论如何评价也不为过了。至于说为什么生理学界对于这些成果基本还是无动于衷,还没有开始正式接纳经络生理学作为现代生理学的重要部分,这完全是一种学科的偏见在起作用。这个偏见是与西医学界对于传统中医学整体上的偏见分不开的,即中医理论对于源于西方的自然科学而言从总体上说仍然还不被认定为是符合现在科学规范的科学,甚至还不被多数西医学者认定为是科学。产生这个偏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络的存在虽然对于产生于古代的中医理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现代科学上还没有得到确认。现在由于这些工作,经络的存在问题可以说在实验上已经基本解决了,为什么还是没有引起反响呢?生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什么还没有正式承认经络作为一个人体内客观存在的起着极端重要作用的系统的存在呢?这完全不能归结为关于经络的实验还不够规范,而完全是这种偏见的顽固性造成的结果。或者说是因为中国科学界的很多人的媚西积习很深的缘故。由于西方的生理学医学还没有承认经络的存在这个重大的科学理论问题,他们也不敢私自承认。

这样一种偏见虽然是以西方现代科学的卫道士的面目出现的,但是其实质却是极大损害了真正的科学精神。或许这里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如果承认了经络的科学性,所关系到的问题是很大的,因为既然对于经络这样一个现代科学都难以探测到的人体重要事实,古人却早已详细给出了其事实,那就逼迫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人具有比现代人高明的一面,那就意味着要连带承认整个中医体系的科学性。这一点对于近代以来的西方科学的绝对权威性当然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而对于这个后果中国许多生理学家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当然经络生理学之所以还没有被接纳为生理学的重要部分,其最后的原因还与更加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有关,那就是张维波在解决了经络路线存在的真实性问题之外,对于经络中流动的组织液与传统中医理论所讲的气的一致性的问题还没有显得具有充足的说服力。

4 张维波将中医传统讲的气看作就是人体组织间隙的微小颗粒的水

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看一下,张维波之所以把中医的气看作是组织液的另外一个理由吧。对于经络的实质是低流阻组织液通道的学说,我们还可以再问一个问题,即经络中只有组织液吗,中医讲的经气都可以归结为组织液吗?张维波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明就显得不是那么有说服力了。如果说笔者对于《经络与健康》还存在什么不很赞同的地方,就在这里。但是笔者同时也认为有人将现在才发现的流动组织液完全归结为气的看法未必妥当,这实际上是把液与气混在一起了,这是阴阳的混淆。之所以有这个混淆,这是因为没有人能够想到,其实古人讲的经络中的气(不是所有的气)的基本含义就是现代科学讲的气体,而这个气体不仅可以存在于液体之外,也可以存在于液体内部。

中医讲的经络有很多功能,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运行气血,破译经络运行气血的科学内涵是整个经络研究的关键。张维波说:“气血与经络两大类概念之间更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可概括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这是《 黄帝内经》反复阐述的重要内容。”[13]这里所谓的气血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涉及两种状态:血为液态,气为气态,我们之所以长期无法做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不知道气态如何存在于液态中,即不知道气如何存在于血之中。实际上古人讲的“气为血之帅”,已经很清楚说明了这两种状态的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于我们现代人基于物理化学科学已有知识的成见无法想象这一点而已。而古人由于没有科学知识的束缚,基于自身敏感的体验认识到了这一点。可以说由于高能量的气体可以在液态的组织液背景中运行,它是可以发出能量的,因此可以在进入内观内景隧道的境界中被观察到,亦即所谓“内景返观”, 此一词出自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一书中,他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只有修炼达到一定境界的人,通过内视返观才能体察认识到。这个景象就是《黄帝内经》之《灵枢·决气》中对“气”所进行的这样的描述:

“黄帝(问)曰:‘……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岐伯回答黄帝的问题说:“从上焦(胸腔)的地方出来,可以宣发五谷的精华,熏蒸皮肤,充斥身体,润泽毛发,就像雾气和露水一样灌溉组织,这就叫气”。《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敷布水谷精气至全身,以温养肌肤、骨节,通调腠理。这样一个系统的过程与从心脏出发将血液输布全身的过程是不同的,是经络系统的根本功能。气在内视返观中与液体一定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气所含的能量比较高,所以看起来比较亮,与液态形成了对比。

张维波说:“在这里, 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气的样子像雾气和露水,雾气和露水都是小颗粒的水珠。”张维波并引《五癃津液别》里:“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的话说明气和水的关系,说:气不行则转化为水,反过来,人体的水液蒸腾,就转化成气,水化气的过程称为“气化”,所形成的“气”不如叫“水气”,在《内经》中有的地方就是这么叫的。《内经》还用自然界中水蒸发为云的过程形容人体的气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下降到地面的水又经过江河汇入海洋,而人体的江河就是经络。

这样张维波就肯定《灵枢·决气》篇中所说的这个气就是人体的水,它们主要聚集在组织间隙之中,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分肉的地方,是“雾露”样的微小水颗粒,这种水在西方的生理学中已有名称,叫做组织间液或组织液,也就是上一节中所说的细胞之间的水或细胞外液。这些小水颗粒不像哗哗流动的红色血液,它分散在大大小小的组织间隙里,没有颜色,很难观察,但总体积庞大,是血液的两倍以上。直到2007年,瑞典的施瓦兹才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组织中仅10微米大的水颗粒。

5 张维波对于自己经络理论的修正

可见,张维波将中医传统讲的气看作就是人体组织间隙的微小颗粒的水,这当然是不够准确的,和可以质疑的地方。《灵枢?脉度》讲:“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内经》只是用水之流比喻气的运行,并没有将其等同于气的运行。这样的水如果真的像雾露,即是其体积再庞大,其量也不可能达到血液的两倍。实际上组织间液的水从形态上只能显示为液态,至于这个液态的组织间液中是否存在微小颗粒的水,那完全就是涉及了另外一个问题了,那是液态水中存在的大、小分子团水的问题。对于微小颗粒的水的存在事实,既然有实验的证据,我们没有理由去否定,但是如果认为这个就是气是值得怀疑的。怀疑的根据在这一点上是最明显的,即从物理化学上来看,大分子团的水和小分子团的水比起来活性无疑是更小的,而不是更大的。现代保健学上已经研究了将大分子团的水分解为小分子团的水来饮用是有保健效果的,其理由很容易想象,因为小分子团的水在血液和组织液中具有更大的活性和流动性,有利于将代谢的产物带走。那就是意味着,组织液和血液中大分子团的水越多越不利于健康。可是这与气在传统中医中的作用是很不相称的,气往往被看作是高能量的物质,是可以推动津液运行的力量,这样的气越多,气血越通畅,人体越没有病。可是我们却难以想象,在组织液通道中,大分子团的水越多会越有利于健康,这是与尝试背道而驰的。所以把气与微小颗粒的水看作是一回事,这是值得怀疑的,或明显是错误的结论。

细看我们也会发现张维波的真正意思并没有将中医的气归结为液态的组织间液,而是强度了它像“水气”。但是这种“水气”又难以在液态的组织间液当中找到其明显的对应物。如果这样的“水气”是指从组织间液中蒸发出来的“水气”而言,而根据物理化学这又是两种状态之间的转化的问题,液态的水与气态的水其实是有巨大区别的,从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体积要扩大一千多倍,这样的气态水怎么可能存在于充满液态的经络中呢。而如果将气看作是包含液态的水,就可能造成极大的阴阳混乱。但是《内经》又明明告诉我们“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的过程就是在经络里的气的运行过程,这样的过程如果要与液态的过程相区别的话,那就只能理解为是经络里的气体的运行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与组织间液中的液态过程相区别的,但是又是同一个一体的过程。气体与液态这样的并行状态之所以可能,这就是由笔者关于气液相溶态、气液相混态的区分理论所揭示的。

实际上传统中医中的气就是液态中存在的气态的的水气和其他气态气体的混合物。而这样的气如何能够在组织液中存在呢?气液相溶态的溶解度一般大于1,气液相混态溶解度一般小于1。气液相溶态、气液相混态分别符合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的适用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体经络的本质是气体推动液体运动的气液混合态,这个猜想可以解释体温稳定的生理机制,可以解释阴虚与阳虚的生理机制。最后还给出了极为简单的试验验证这个猜想的方案。经络的气液混合态有可能接近于是低温等离子体。

张维波在了解了笔者的观点和相关的实验和实证证据之后,给笔者的短信中说“初步看了文章,对我而言挺有新意,如果说气体液化液体时放出热量,那从液体中释放出气体应该是吸热,这个问题跟我的组织液气学说关系密切,很有参考价值。谢了。”“初步拜读,感觉有道理,我提的‘经络是低流阻的组织液通道’应该修正为‘经络是低流阻的组织液气通道’,因为气体主要是溶在水里或混在水里。”“我相信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我在练功的时候有大量的排气现象,大量!”他拍了一张自己的脚靠在车窗上的照片发给笔者,说“这是我的脚放在车前窗很快产生的水汽,证明我的脚能产生大量的水汽。现在我如果穿皮鞋,很快脚就感觉到闷,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现象。今天偶然将脚翘到车前窗,才发现脚在迅速释放水汽。”并说“人体中的水分子到底以什么方式存在,有很多未知的地方。自由度大的水分子或水颗粒,其运动能力也更强,其实人体的某些部位能够释放很多水分子颗粒。”

应该说“经络是低流阻的组织液通道”的提法总体上是没有大错的,问题在于这里讲的“组织液”不能被理解为只是液态的组织液,而不包含气态。如果不包含气态,就难以理解古人为什么把经络里的组织液流动称为是气的运行。但是,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把组织液的全部都称为是古人讲的气也是不恰当的,这是在概念上将阴阳混为一谈了,因为古人当然也看到了体液(津液)的存在。

由此来看“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的意思就很明白,所谓邪气,一方面可以指寒气,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其他性质的逆行之气。前者可能让顺行之气降温,从而液化,造成组织间液带有毒素的液体不能及时被带走,形成水胀;后者可能让顺行之气阻塞,进而不能得到能量的补充,也会造成顺行之气降温,从而液化,也造成组织间液带有毒素的液体不能及时被带走,形成水胀。就在这里我们解决了有关气的千古之谜。

当然古人的这种认识不免偏向于宏观一些,而我们现在就是要在现代物理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阐明气血关系的微观机理。另外,古人讲的气除了包含气态和液态中的气态的含义之外,其实也把与气态相关的且为气态提供能量信息的更高一级的能量量子的内涵也包含在内了,这一点又显示出“经络是低流阻的组织液气通道”的论断在解释古人关于气的论述中所包含的复杂内涵时所难免有的局限性。但是所有这些气的复杂内涵都是可以在这个论断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现代科学加以研究和解释,这并非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

所以张维波教授自己将“经络是低流阻的组织液通道”修正为“经络是低流阻的组织液气通道”,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所主张的。这就为张维波教授所努力实现的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理解中医的目标扫清了或许是最后一个巨大的障碍。

此外,笔者不同意今人普遍地把经络与血管完全分离的看法。从《黄帝内经》来说,经络是经脉、络脉的简称,脉是血脉、血道。今人认为血管不是经络,而对于经络则有许多分歧的论断。张维波先生认为经络是组织液或气的通道,也是把血排除在外的。另一方面,他们有时候也说经络是通行气血的通道,这不是矛盾吗?笔者的基本看法是经络是人体的网络结构系统,这个系统由经脉、络脉、孙脉等不同层级构成,如海绵网状。在古人看来,其中运行的是气血。当然,今天讲的组织液也可以包括其中,只不过,古人可能没有明确意识到。气则是弥漫周身无所不在的,如同在天地间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一样。在脉中推动血液运行的是营气,血属于阴,必须有阳气推动才能运行。组织液也是如此。张维波的经络是组织液通道,只是古人的经络概念中不包括血脉的一部分。经络就是人体的河流,因此,经络中一定要有有形之物,如血、津液,否则就不成为经络,或者如干枯的河流,没有作用。而人体的气则如自然界中的气无所不在,不能把气仅仅限定在经络中。当然,经络中的气可能能量更高,如自然界的气流。只不过因为这个气流在体内是以在气液混合态中的气体形态存在,才导致人们长期不认识其庐山真面目而已,如今终于大白于天下了。

其实,古人这种思想的形成在当时看是自然的,除了是对生活经验和临床经验的概括总结外,主要是天人合一,取类比象思维的结果。我们现在不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故不知道古人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其实就是把人体看成和天地一样的东西,天地有什么人体就有什么;天地有什么规律,人就有什么规律。因此,形成经络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事情。

猜你喜欢
气态液态经络
储存条件对气态和液态样品15N丰度的影响*
火电厂精处理再生废水气态膜法脱氨工艺中试研究
Al-Li合金废料的回收方法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利用自组装沉积法制备出柔性液态金属薄膜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液态锂对无氧铜的腐蚀研究”取得进展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为什么太阳系里只有气态行星,没有气态卫星?
中医术语“经络”的英译辨析
液态烃精制系统带水原因分析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