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主卫”论治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探讨

2019-01-04 03:04刘杰民
关键词:卫气灵枢运化

徐 飞,刘杰民*

(1.贵阳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且无器质性病变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功能性胃肠病(FGIDs)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中医将其归属于“泄泻”“腹痛”“肠郁”范畴,认为脾虚为发病之本。“脾主卫”是脾脏通过主运化功能濡养全身脏腑组织,使人体正气旺盛,从而发挥保卫机体、抗御外邪、防病保健的作用。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笔者就“脾主卫”理论在肠易激综合征应用中进行探讨。

1 脾主卫的生理基础

“脾主卫”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一是《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脾为之卫……”,二是《灵枢·师传》“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其中“主”[2]即脾脏主运化的作用在胃主腐熟功能基础上对物质的运行、输布、生成及变化作用,再通过升清降浊的形式将精微物质布散周身,将糟粕排出体外,从而确保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卫有“防卫、保卫”之意,护卫表,抵御外邪作用,类似于中医学中具有保卫作用的“卫气”,《研经言·原营卫》:“卫气,是身体阳气的一部分,又称卫阳,源于中焦,通过宗气宣发于脉外,故营行脉中,附丽于血;卫行脉外,附丽于津”《灵枢·本藏》又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卫气由中焦脾胃化生,具有调控腠理、温养机体、促进津血运行、抵御邪气等功能,故“脾主卫”中“卫”指卫气,且卫气又是正气的延伸,故而脾脏的功能是卫气防御作用的外延。

2 脾主卫的病理基础

补土派鼻祖李杲率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理论,后世医家柯韵伯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指出:“三阴受邪,关系不在太阳,而全在阳明。”两者间有异曲同工之意。可知,脾胃功能失常为各种疾病发生的起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 ,则生瞋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失健运,不能输布精微物质,饮食水谷滞于胃肠,则见脘腹痞满;无力运化水湿,水湿内聚,下注于肠,而为泄泻。《灵枢·禁服》有云:审察卫气,为百病母。”卫气的抵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难经·四十三难》:“安谷者昌,绝谷者亡,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成方便读》云:“脾胃一虚……卫气不固,则外邪易感。”脾胃与卫气关系密切,其功能正常与否,影响了卫气的盛衰,若脾气虚弱,运化失健,则卫气化生乏源,卫气亏虚,卫护人体的机能减退,人体则易于患病。

3 脾主卫与IBS-D的相关性

《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从解剖上看,大肠、小肠与胃在解剖结构上上下联系,“实而不能满”为三者共同的生理基础,功能都是饮食水谷转化、贮存的通道,而病理又相互影响,腑气不通则发为腹痛、痞满、便秘等病[3]。胃与脾脏在经络上相表里,并且阴阳相应,故小肠、大肠、胃若要发挥生理功能,也需脾脏功能的辅助。《内经·太阴阳明论》中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在五行中,脾脏属土,土居中央以灌四傍,体现了脾脏输布功能,输布功能依赖于升清降浊功能正常,故大小肠的功能与脾脏升清降浊功能关系密切,若脾不能升清降浊,则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可发为泄泻诸症,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病脉证》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疾病的传变、顺逆发展状况也与脾气强弱呈正相关。脾胃气盛,则正气亦盛,邪气不可侵犯机体,而卫气生化于中焦脾胃,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亦取决于脾脏的功能正常与否。

IBS-D以腹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与脾关系密切,与肝肾相关。该病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忧思恼怒,肝气横逆犯脾;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致脾肾阳虚。脾失健运,实则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成饮,阻滞气机,经络不通,不通则通;虚则不能濡养五脏六腑,不荣则痛;腹泻多由脾气亏虚,水湿运化不及,清阳不升,下注肠间导致。IBS-D病性属本虚标实,其中,本以脾虚为关键,故临床治疗上补脾气以益卫气是扶脾气以驱邪外出,体现了扶正驱邪的思想,也为“脾主卫”理论的运用。

4 病案分析

患者刘某,女性,40岁,初诊,因“反复腹泻1+年”就诊,症见:腹泻,粪质稀薄如水,色黄,5~6次/d,具体量不详,间歇性腹部隐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每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尤甚,腹中肠鸣,偶有腹胀,口淡乏味,神疲懒言,眠差,小便调。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查体:BP:125/70 mmHg,心肺腹(-)。行肠镜、腹部B超均提示: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泄泻(脾胃虚弱证),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15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山药10 g、薏苡仁10 g、黄芪10 g、陈皮10 g、醋香附10 g、苏叶10 g、白芍10 g、大枣9枚、炙甘草6 g。中药5剂,每日煎1剂,煎至300 mL,早晚分服。二诊:腹泻次数减少,3~4次/d,腹痛、腹中肠鸣缓解,口淡乏味、腹胀、眠差,上方去白芍、大枣、醋香附,加砂仁10 g、神曲10 g、百合10 g,继服5付后上诉症状明显改善。三诊:予前方3付继服以巩固疗效。2月后电话随访病愈,未复发。

5 总 结

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多发病,据研究报道,该病国内发病率为3.7%~19.1%[4],亚型分布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较为常见,约占IBS发病率的74.1%[5]。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西医虽然治疗药物多,但疗效不尽人意,现已为消化科医生费解临床问题,传统医学中的中医理论在治疗疾病中具有一定优势,可古为新用,以指导本病的治疗。因该病具有病因复杂,易于反复的特点,故从脾论治,以治脾为主线,运用“脾主卫”理论可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卫气灵枢运化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浅析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