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国治疗脾胃病的思维探讨

2019-01-04 08:12郭良清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泻心汤中焦胃脘

郭良清,姜 璐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①内分泌科,②消化内镜科,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医脾胃病包括胃痛、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泄泻、痢疾、便秘等疾病。脾胃居于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胃气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李杲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均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治病要重视调理脾胃。

姜建国教授是国家中医管理局第五批、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专家,齐鲁伤寒学术流派建设项目负责人,从医数十年致力于伤寒论思维的研究。姜教授认为《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其体现了“活”、“变”、“动”等一系列复杂性辨治思维,主要包括整体、变法、动态、发散、比较、司内、逆向等思维。六经辨证将这种复杂性科学的思维特点用于临床中,使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现更加丰富、灵活。姜教授善于运用六经辨证诊治临床疑难疾病,尤其在脾胃病的治疗上,颇具特色,现对其治疗脾胃病的临证思维进行简要探讨。

1 调畅中焦气机体现了整体性思维

整体性思维,是一种哲学层次上的分析思维方法,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应遵循整体观原则,分析病情从全局高度着眼,并给予相应治疗。《伤寒论》无论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煎服禁忌上,还是从写作体系或体例上都是一线相贯的,从整体观上揭示辨证的方法、原则和规律[1]。姜教授在辨证论治胃肠病的过程中,重视中焦气机不畅对其他部分的影响,将整体观念贯穿于疾病的病理变化全过程,把握病机关键,在临床上常用到辛开苦降法,集中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性思维。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升,助胃腐熟受纳,转输水谷精微,胃气降,助脾布散水谷精微。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胃的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饮食水谷不能受纳、腐熟,后天之精不能敷布、归藏,继而可变生多种病证。因此,调理中焦气机升降是治疗脾胃系疾病的关键。辛开苦降法是将辛温药与苦寒药配伍使用治疗气机郁滞的一种方法,其理论来源《黄帝内经》,方药来源于《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中用半夏、干姜的辛温(热)以温中散结,用黄连、黄芩之苦寒泄热除痞,苦辛同用,补泻兼施。寒热平调,以达到调畅气机、散结除痞的目的,这与脾胃本身易导致寒热错杂证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相符合。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泄浊”。

如患者,中年男性,慢性胃炎迁延不愈,胃脘部反复痞满胀痛,求治数医,大多选用厚朴、枳实、陈皮、木香等疏肝理气,消食除胀类药物,但疗效不佳,痞满逐渐加重,根据舌苔脉象,姜教授认为脾胃呆滞导致湿浊不化,阻滞中焦,应用辛开苦降法,在前方中配伍干姜与黄连两味中药,3 剂痞满大减。姜教授认为运用半夏泻心汤,应注重把握湿阻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的病机,临床诊治过程中半夏泻心汤配伍理气健脾药,畅达中焦气机,化湿祛邪,从整体出发,有效防治脾胃病。

2 六经分治体现了变法思维

常与变,属哲学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两者主要反映宇宙中不同事物的规律和变化,也可解释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不断的发展变化是中医辨证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思维可称为“知常达变”[2]。《伤寒论》即是“阐常述变,知常达变”的代表著作。书中从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处方用药,甚至书写体例等方面,都运用了变法辨证思维,姜老师的复杂性辨证思维就是在“知常达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由此提出了中医辨证的变法思维,活用经方是其辨证论治思维中变法思维的主要体现,就胃痛一症,姜教授运用“和”、“下”、“温”等法取得良好效果。

从阳明病辨治胃痛案:患儿,4 d 前因进食肉类及糕点过多,导致胃痛、腹胀不休。观其腹部膨隆,按之疼痛,且4 d 未便,舌红苔黄厚,脉沉滑有力,乃饮食积滞肠胃所致。予小承气加砂仁、生姜,药后腹中雷鸣,继而便下,味酸臭,便后痛止。姜教授认为本方临床上多用于通便,也常用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

从少阳病辨治胃痛案:患者,女,胃部胀痛2 年,饮食不节诱发,胃脘隐隐胀痛,嗳气,口干口苦,纳少,两胁胀痛,心烦多汗,眠欠佳,二便调。舌暗红,舌边齿痕,瘀点,苔黄,脉弦细。患者胃脘隐痛,两胁胀痛,口苦口干,乃少阳枢机不利之征,邪侵少阳,肝胆疏泄不利,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故胃脘隐痛不适。予小柴胡汤加黄连、干姜、丹参,7 剂而愈。姜教授善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脾升胃降,三焦得畅,胃痛乃去。同时指出脾胃和肝胆为关系密切的脏腑,临床多互相为病,需注意。

从厥阴病辨治胃痛案:患者,男,反复性发作胃脘疼痛5 年。凌晨3 时胃痛加重,喜热饮,腰以下怕冷,大便黏。舌胖边红,苔白,脉沉弱,左关弦。厥阴之病可寒化,可热化,姜教授辨治此病,抓住患者发病时间在厥阴病愈解时主时,即在3 时加重的特点,及上热下寒的症状,用乌梅丸加吴茱萸、陈皮、枳壳、半夏、炒白芍、甘草,调理阴阳,寒热并用,7 剂而安。另外,姜教授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常配伍乌梅丸使用。

3 “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体现了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针对同一种疾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最终研究出该病的病机和治疗原则,使疾病得到控制。姜教授认为,将发散性思维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可解决大多数脾胃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九窍指的是“眼二、鼻二、耳二、口及前后二阴”[3]。人身之气,贵在流通。《素问·五脏别论》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这意味着水谷入口,若胃肠通利,津液得生,糟粕得降,气机升降有序,则清阳升,头目清利。若胃肠郁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致九窍闭塞,变生诸证,如头晕、头痛、鼻塞、目眩、耳鸣、烦躁、失眠,甚至谵妄、发狂、呕吐、痞胀、便秘、泄泻等。

如患者,女,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下腹部刺痛1个月余,伴鼻塞头胀1 周。屡治效果不显,继而左侧下腹出现疼痛。素患鼻炎,反复发作,现感冒1 周,鼻塞头胀,平素怕冷。纳差,眠尚可,小便可,大便不成形。舌红苔薄黄。患者平素怕冷、纳差乃中焦虚寒之象,中焦虚寒,运化失司,腹络不通则腹痛。姜教授予温中补脾,活血通络之法,予炒白芍、炙甘草、炒山药、川楝子、元胡、炒灵脂、高良姜、细辛,通过培补中焦,清阳得升,腹络得通,鼻窍、脑窍得养。

4 丸药善后体现了动态、整体辨治思维

《内经》认为整个自然界的物质,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才是永恒的规律,这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影响[4]。动态辨治思维,即以中医“恒动观”为出发点,去探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运用动态的辨证观去诊察和处理临床问题。《伤寒论》的“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治”篇,提示即使病愈,阴阳气血还在不断变化,病邪还会有复发可能[5]。

姜教授强调六经病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自始至终是不断动态变化的,体现在辨证论治方面,就是动态、整体性的辨证思维。脾胃病大多为慢性发病,治疗注重标本缓急,“汤者,荡也”,病情恢复后,逐邪不用荡,此时邪气已祛大半,“丸者,缓也”,丸剂缓缓治之,以图正气恢复、祛除病邪,使病情得到较好控制。病后多虚,且易“食复”、“劳复”、“药复”,此时服用丸药方便,疗效又佳。姜教授认为脾胃病治疗的重点,不仅应短期控制疾病,也应注重远期疗效,即如何防止疾病的复发。

如患者,男,胃部隐痛1 个月余,伴胃胀,嗳气,食后加重,眠可,大便可,小便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缓。处方: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枳壳、厚朴、公英、白芷、炒白术、茯苓。7 剂后疼痛明显缓解,复诊时偶尔有胃脘部痞闷感。上方去吴茱萸加焦三仙、砂仁、炒白芍制成水丸,每次10 g,一日2 次。嘱患者慎食过凉过热食物,随诊6 个月未复发。

综上所述,姜教授提出的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对于临床辨证诊断、治疗脾胃疑难病和复杂性疾病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泻心汤中焦胃脘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对复发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半夏泻心汤干预“菌-炎-癌”致病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