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址村落地域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

2019-01-06 09:58韩馨蝶郑浩东史婉秋韩旭周旭丹
吉林农业 2019年17期
关键词:窑址民居村落

韩馨蝶,郑浩东,史婉秋,韩旭,周旭丹

(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当前,旅游开发对保护时期的国内传统村落造成了很多建设性破坏,由于保护和开发的不当,造成文化脉络的断裂,古窑址村落作为传统村落中产业型传统村落的一种,原有的物质空间环境、非物质文化景观遭到了不可再生性的破坏,与村民原本居住的生活空间和村落风貌严重脱节,亟待完成与村情相契合的村落景观设计经验累积,对古窑址村落中涵盖的各种文化、物质元素组合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以此对设计古窑址村落策略展开探索。

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1 研究范围及内容

从研究需求出发,对传统村落进行明确分类,而分类标准的差异导致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本文以村落的文化因子特点作为分类的参考标准,将其分成传统文化型、民族特色型、建筑遗产型、革命历史型、环境景观型和商贸交通型等。

古窑址村落为产业型传统村落,即以传统古窑文化为背景发展,由传统陶瓷行业或手工陶瓷匠人联系聚集而成的聚落形态,也是现如今为数不多的受产业文化影响深厚的建筑群落。其商业形态为制造陶瓷、运输陶瓷、贩卖陶瓷,每个古窑址村落有着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它以陶瓷为主业,逐步构成了以窑为中心,依靠窑的开办而形成的有着特殊生活状态的村落。

1.2 数据来源

我国制陶历史长达几千年,古窑址村落众多,目前,人们对古窑址村落的关注较少,对古窑址认识还处于粗浅阶段,还没有学者对古窑址村落进行统计分析,但是古窑址作为古窑址村落的重要元素,从考古学的角度,1950开始,故宫便对古窑址进行调查,对全国的古窑址进行考察,本文以《三十年来陶瓷考古的收获》一文为依托,根据古窑址的位置对古窑址所在的村落进行定位,并对其选址特点进行分析,经过筛选比对,选取了符合古窑址村落特征的134个行政村落,其中,很多行政村落中包含众多古窑址自然村落,如褒美村中包含五处符合古窑址村落特征的自然,而白坪乡几乎每一个自然村都符合古窑址村落特征。

2 古窑址村落特征分析

2.1 具有悠久历史

我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陶器工艺,但是未形成产业;到东汉时期,已可烧制出来成熟的青瓷,形成陶瓷产业雏形,古窑址村落也随之产生。古窑址村落的历史和陶瓷行业的历史一样悠久,根据资料收集在南北朝之前形成的古窑址村落就有20余个,如郭塘岙村的古窑址属于越窑古窑址,村落烧制陶瓷始于东汉时期,至今在村落道路旁仍散落着大量古陶瓷碎片,行走在村落中可感受到久远浓厚的古窑文化底蕴。

2.2 保留特色建筑

历史建筑遗存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标志,也是传统村落文化氛围的重要展现形式,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有着不同的建筑形式,古窑址村落在其独特产业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具有陶瓷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遗留大量历史建筑,不仅有用于陶瓷生产的古窑炉,也有利用陶辅材料建造的传统民居,还有一些由瓷窑和民居组合的建筑形制。古窑址村落的村民运用智慧,将其村落所在地的民居形式和陶瓷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村落氛围。因此,在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虽然都是古窑址村落,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村落面貌。

2.3 曾经繁荣昌盛

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除了“四大发明”,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陶瓷了。古窑址村落依托陶瓷行业,村落中大多数村民都投身到陶瓷制造中,村落业态以手工业为主,脱离了农业生产,手工业的繁荣昌盛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商业的发展,村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如苍南县桥墩镇境内的碗窑村,是清代浙南地区瓷的烧制民用青花的主要基地,盛极一时,其产品曾远销东南亚等地。古窑址的一草一木,每一条街巷,每一处古建筑都有岁月的痕迹。

3 古窑址村落地域文化构成要素分析

3.1 自然地理要素

3.1.1 临近河流,交通便利

在距离河流的分析中,是以村落距离河流最短的直线距离作为数据参考,其中,85.17%的古窑址村落位于距离河流直线距离少于500米;6.72%的古窑址村落位于河流水源地附近,44.07%的古窑址村落直线距离河流少于100米;32.10%的古窑址村落直线距离河流在100~500米;距离河流大于1000米的村落占10.44%,而其中距离河流大于4000米的古窑址村落仅占1.49%。根据统计数据可知,古窑址村落分布与河流之间有着这样的关系:与河流距离越近,就有着越多的古窑址村落的存在,反之也是如此。

另外,在整理数据时发现在河流交汇处古窑址村落分布更为密集,原因有两点,一是水运在古代是重要的运输方式,从福建省古窑址村落分布位置可见,很多古窑址村落都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二是陶瓷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水,临近水源,方便取水,利于生产。

3.1.2 地势平坦,便于运输

地形表面的状况对交通的影响较大,在坡度分析中,有50%~80%古窑址村落分布在坡度为15°以下的地带,这种村落多分布在平原或丘陵地带的缓坡区域,只有少数古窑址村落分布在坡度15°~30°之间的地带,而在坡度大于30°的地区几乎没有古窑址村落分布。可见,古窑址村落分布与坡度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坡度越小,地势越平坦,古窑址村落分布越多,反之亦然。

大部分古窑址村落选择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原因为两点:一方面可能是便于运输,地势平坦地带交通便利,为陶瓷产业的运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可能是利于生产,陶瓷的生产离不开水,坡度较大的地区,地势较高,而河道中水流量有限,无法满足生产要求。

3.1.3 海拔较低,利于生产

在高程的分析中,数据采用绝对高程,有91.79%的古窑址村落位于高程低于800米的地区,其中高程低于50米的区域有41.04%的古窑址村落分布;17.16%的古窑址村落分布在高程50~100米之间的区域,而高程大于800米的地区仅有8.21%的古窑址村落分布。南北朝之前时期大部分古窑址村落都位于高程50米以内的地区,陶瓷行业的不断兴盛,使得古窑址村落在海拔的空间选择上更有余地,然而,高程大于1500米的区域没有古窑址村落分布。

陶瓷的烧制对气压和气温条件要求十分严格,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压和气温逐渐降低,或许是海拔在一定范围之上,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都相对较差,对陶瓷生产十分不利。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古窑址村落分布与高程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高程越低,古窑址村落分布越多,反之亦然。

在进行数据分析及资料查阅中发现陶瓷的生产离不开树木和陶土资源,茂密的森林,可为陶瓷制造提供丰富木材和陶土资源,因此,很多村落选址会考虑距离森林较近的地带,如苍南县桥墩镇碗窑村、河南省北冶镇甘泉村,便是背山面水而建。

3.2 历史人文要素

3.2.1 古窑文化

古窑文化是古窑址村落地域文化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古窑址村落兴衰更替重要的见证,是历史悠久的象征,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古窑文化主要表现形式为窑炉建筑、民居聚落、民俗活动。

3.2.1.1 窑炉建筑窑炉作为古窑址的主体,是古窑址村落具有标志性的古老元素,古窑址遍布全村,见证了古窑址村落手工业曾经的辉煌。窑炉为产业型建筑的一种,有着独特的外观,形式多样,有以单体形式出现的,也有和民居结合形式出现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窑炉有着不同的建筑形态,主要分为古窑、馒头窑、龙窑、阶级窑。古代北方广泛使用馒头窑,尤以河北、河南等地较多。

3.2.1.2 民居聚落民居作为古窑址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密集、最为典型的和陶瓷文化结合的独特建筑形制,客观上彰显了陶瓷与建筑文化共同发展的经过,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主要结合形式为陶辅材料在当地民居中被大量运用,常见的有匣钵、窑碛。古窑址村落的村民在常见民居的建筑外表面装饰使用窑制品的砖瓦和陶器碎片,烧制陶瓷时产生的废弃的边角余料,如利用废弃匣钵建造的墙体,使得房屋内冬暖夏凉,能将废物再利用得如此精巧得当,充分体现出古窑址村落村民的聪明才智。这种利用陶辅材料建造民居的形式不仅呈现出一种平面构成的美感,还成为古窑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增加村落的氛围。

3.2.1.3 民俗活动建筑是古窑文化的物质展现形式,村民日常生活则为古窑文化的非物质展现形式。在古窑文化的熏陶下,古窑元素贯穿于村民的日常生活,村落中随处可见历代陶瓷碎片堆砌成的小山丘,随着时间积累形成的特色陶片路,在道路旁,河流两侧随处可见古陶片,这些无不展现出古窑址村落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繁荣。此外,陶瓷制品成为人们家中的必备生活用品、观赏器具,在村落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随着历代村民的聚集和商贸的繁荣也孵化了古窑址村落的乡土信仰,不同的古窑址村落有着不同的祭祀活动和节日庆典,比如河南省的甘泉村现在还留存很多寺庙殿堂。

3.2.2 陶瓷文化

陶瓷文化与古窑文化的区别在于,古窑文化代表着过去,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浮浮沉沉,对于世人来说,更多的是感受每一个历史时期在古窑址村落留下的痕迹,充满历史的厚重感,是不可复制的情感与氛围。而陶瓷文化则是向世人展现陶瓷器具的精美,陶瓷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一代代陶瓷匠人不断书写的历史篇章。

3.2.2.1 精美器物精美器物为陶瓷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不同的古窑址村落有不同的陶瓷器物,不同的地域文化即有不同的乡土特色,不同的审美打造出来了不同器物,如碗窑村盛产紫陶,而褒美村的珠光青瓷则远负盛名,陶器和瓷器都是人类手工制作的器物,对外在客观世界进行反映时,也反映了人的主观世界,将自古以来我国就崇尚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意识传递出来,这些纹饰中无处不体现着人类和自然这种和谐共处的思想。

3.2.2.2 工匠精神古窑址村落也是一个典型的工匠村落,伴随着陶瓷行业的发展,古窑址村落培养了一大批瓷器艺人,然而,随着传统陶瓷行业的衰退,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也日渐减少。如今,在古窑址村落中,会烧制陶器、瓷器的匠人也已经格外珍贵。家里世代制陶,见证了古窑址村落手工制陶业从兴盛走向衰落,如今也担起了复兴传统手工业的使命。陶瓷匠人身上的工匠精神也是陶瓷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工匠们热爱不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打磨,不断改进技艺,对细节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古窑址村落陶瓷文化的炙热氛围。

4 结语

通过对古窑址村落地域文化和景观特征的研究,重塑古窑址村落景观空间格局的地域特点,规避千村一貌的情况发生,也要规避被同化的命运,使本质上对古窑址村落景观地域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得以妥善解决。通过对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案例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打造既适合现代村民居住,满足村民日常生活娱乐需求,又能保存村落地域文化和村落原始氛围的古窑址村落景观空间,寻求古窑址村落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古窑址村落具有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窑址民居村落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油画《村落》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奇趣民居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