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傅青主女科》水火既济之治法

2019-01-06 10:55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水火方用任脉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10006)

《傅青主女科》(以下简称《女科》)是由清代医家傅青主编撰的妇科名著,根据妇女经、带、胎、产的自身特点独创,论证求因,用药纯和,无一峻品,屡见奇效。合景岳温阳、丹溪滋阴之说。

何谓水火既济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为阴,火为阳,水润下而寒,火炎上而热。水火可泛指肾阴肾阳、心肾、坎离、气血、营卫、任督等。“既济”则出自《周易》,原义为“渡河”,此处引申为有益、救助,可以理解为阴阳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并非一成不变,阴消阳长,阴长阳消,以此来维持一个稳定的内环境。《内经知要·阴阳》谓:“炎上者,欲其下降。润下者,欲其上升,谓之水火交而成既济。”[1]火性炎上,故宜使其下,水性就下,故宜使其上,水上火下,谓之交,交则既济,不交则未既。

水火既济的治法是指通过调整阴阳、交通心肾、调补肾阴肾阳、泻实补虚等方法,达到水火交融,相交互助,阴阳平衡。

水火既济之法及适应病症

水火既济治疗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为治水、治火,间接法为调节水火之枢。因此,水火既济法可以治疗水病、火病、水火俱病。

1.水病

所谓水病,即表现为“水多”的病症,如白带下、肥胖痰涎、妊娠浮肿、经前腹泻。水少火热,如月经先期量少、瘦怯不孕。

“白带下”是因为脾虚,不能将荣血化为经水,反而变成白滑之物。治宜补脾疏肝,方用完带汤。“肥胖不孕”者痰涎甚多,因气虚致湿,不能化精,反而化涎。用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治痰涎肥胖。旨在健脾胃,以助脾升胃降,水湿下行,痰涎上化。“妊娠浮肿”因脾肺气虚,饮食难消,精微不化,致气血下陷,不能升举,而湿邪乘机入虚处。脾主肉,肺主皮毛,湿邪积聚成浮肿,故治以补肺脾,不必祛湿,而湿自去。方用加减补中益气汤,重用茯苓一两,虽曰渗湿,仍健脾清肺。“经前泄水”因素体脾虚,经水将行,易受湿气,所以导致月经将来之际先腹泻。治疗不在治其水,而在先补其气。方用健固汤。妇人一生忧思劳累,几经胎产,大多体虚,故见湿,不应只知用藿香、佩兰、苍术化湿,薏苡仁、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还需辨证用白术、茯苓、党参等健脾运化水湿。

又如月经提前量少,水少以致虚火,治疗上不必泄火,只专补水,水足而火自消。方用两地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妇人瘦怯不孕,血虚火旺,治以养精种玉汤,熟地、当归、白芍、山萸四味,补血填精,血旺则火消。

2.火病

火病,有位置之殊,如肝火、胃火;有虚实之分,如实火、虚火。气有余便是火,火不足致虚寒。

火旺 如胃、肝、骨髓、任脉、冲脉火旺。用黄连、知母、栀子、石膏、大黄、青蒿、花粉等清胃火;丹皮、栀子、郁金、黄芩泻肝火;地骨皮、生地、桑叶、石斛、黄柏、车前子等清肾火。

胃火旺,症见面赤口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汗出,烦躁发狂,可影响带脉、胞胎。若伴带下色黑,腥臭,方用利火汤,若伴腰腹疼痛,胎欲堕,方用息焚安胎汤。同样是胃火旺,带下病清热兼利湿,妊娠病清热滋阴,且忌用王不留行、刘寄奴、车前子,以防滑胎。滋阴用生地,非熟地,因其性滋腻,恐敛留火邪。

肝火旺,月经来前小腹疼痛数日,月经颜色紫黑。“其紫黑者,水火两战之象也;成块者,火煎成形之状也。”[2]18方用宣郁通经汤,清肝火的同时务必用柴胡、香附解肝郁,白芍、当归养肝血。

肾主骨,与任脉、冲脉相通相济。解肾火,即解骨、任脉、冲脉之热。骨髓热,症见妇人有骨蒸夜热,遍体火焦,口干舌燥,咳嗽吐沫,难于生子。方用清骨滋肾汤。任脉湿热致黄带下。易黄汤中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兼能利水,白果引药入任脉。冲脉太热,致血海沸热,交感时君相火动,以热招热,血海泛滥,月经随交感而至。方用清海丸。

火衰 如脾胃、胞胎、膀胱虚寒,可致腹满少食不孕、妊娠吐泻腹痛、下部冰冷不孕、便涩腹胀足浮肿不孕等。脾胃和胞胎皆与心肾关系密切,膀胱与肾互为表里。“脾之母原在肾之命门,胃之母原在心之包络。欲温脾胃,必须补二经之火。”[2]27“盖胞胎居于心肾之间,上系于心下系于肾。”[2]36可用巴戟、覆盆子、肉桂、附子温肾,人参补心火。故暖心肾火,即可温补脾胃、散胞胎之寒、利膀胱之气。

3.水火俱病

水火俱旺 见经水先期量多,火太旺则血热,水太旺则血多。《女科》用清经散,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清火宁血,而非泄水。

水火俱衰 “正产血晕不语”,气血两脱,急用银针刺其眉心,得血出则语,再人参汤或归芪饮直救气血。“正产气虚血晕”篇中提到,血有形之物,难以速生,气乃无形之物,易于迅发,故补气生血,易于补血生血。

水火既济之枢

1.上下之枢

(1)肝为木,水生木,木生火,木接连水火。肝在体为筋,系膜属肝。胞胎之系,上通心而下通肾。如果心肾不交,则胞胎之血两无所归,可致经前便血。“肝乃肾之子,心之母也,补肝则肝气往来于心肾之间。”[2]22又如大怒之后,忽然腹痛,胎堕之后,腹痛未止。因胞胎交通于心肾,大怒致肝血直冲胞胎,断绝了心肾之路,故胎陨。因心肾仍未接,故仍腹痛。治宜引肝血归肝经。上述可见,肝气、肝血均可影响心肾相交,故疏肝养肝,可接通水火。临床上若患者寐差心烦,口舌生疮,腰膝酸冷,证属心肾不交者,除了降心火、滋肾阴,还可加用当归、白芍养肝血,柴胡、陈皮疏肝气,以交通心肾。

(2)脾胃居中,斡旋阴阳。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脾升胃降,交通上下。傅氏治“胸满少食不孕”言:“脾胃之气虽充于脾胃之中,实生于两肾之内。无肾中之水气,则胃之气不能腾;无肾中之火气,则脾之气不能化……但补肾而不兼补脾胃之品,则肾之水火二气不能提于至阳之上。”[2]25可见补脾胃能上提肾气,方用“并提汤”命名。

(3)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主皮毛。傅氏常用桑叶、葛根、羌活、白芷、荷叶、薄荷、紫苏、防风、葱白等解表药,治疗经带胎产诸疾。如治疗“气阻滞于上下之间”[2]49而难产,用陈皮、苏梗、柴胡、葱白,调畅上下气机。

(4)眉心,“上通于脑,下通于舌,而其系则连于心,刺其眉心,则脑与舌俱通,而心之清气上升,则瘀血自然下降矣”[2]54。此法为《女科》中少见的针刺手法。眉心,印堂穴,是人体腧穴之一,属经外奇穴,在前额部,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明目通鼻,疏风散热,宁心安神。

2.前后之枢

任脉行于前腹主阴,督脉行于后背主阳,“腰脐”是前后之枢纽,“补任督而仍补腰脐者,盖以任督连于腰脐也”[2]61。傅氏用白术“利腰脐”,源于《名医别录》,其曰“白术利腰脐之血”,首用于治妇科疾患[3]。在《女科》十一门中,除“难产”门,余十门都有运用白术,完胞饮治疗“产后手伤胞胎淋漓不止”,更用白术十两,大部分方剂中白术用量为五钱至二两,并多为君药。

用水火既济法的注意点

1.求病因,重辨证

《女科》中未描述舌象和脉象,但讲述病因病机的推演。如调经篇月经先期量多,是肾水火太旺;月经先期量少,是肾火旺,肾阴亏。非皆以为血热。月经后期量少,血寒不足,月经后期量多,血寒有余。经前腹痛,月经呈紫黑块,是热极之象,非寒凝血瘀,因为水火交战呈紫黑,火煎熬水成块。月经先后无定期,是因为肝郁,肝气时开时闭,决定肾气或去或留,月经是否如期至。在遣方用药前,应先保证辨证无误,对症用药,药到病除。

2.慎用药

傅氏善用风药,风药性辛散,量宜轻,取其轻浮之性,升举阳气,引阳气上升,中病即止,久用必伤正气。比如升麻一般用3~6g,量过多必耗胃阴,在“正产肠下”方用补气升肠引,升麻一分(约0.375g),引气而升,少则气升,多则血升。妊娠时用肉桂、附子量谨少,以钱计,用以引火。分娩时若气血两脱,忌用附子,因其性走而不守,不能专注胞胎。兼顾脾胃,如清骨滋肾汤用以清骨髓之热,用宜甘凉清热,选麦冬、石斛,清火忌苦寒直折之品。

3.抓时机

治“血崩昏暗”[2]7,若鼻息若无力者,用黄酒冲贯众炭末三钱,待气接神清,再用固本止崩汤。治“交骨不开难产”[2]47,强调必须候子临门,才可用柞木枝开关解骨。治“气逆难产”,叮嘱万勿过早用力,“腹若大痛,方叫稳婆来”。

另外,按时作息,规律饮食,方能水火既济。子午寅酉和呼气闭气是水火既济的生理时间,子为重阴,午为重阳。重阴之后,初阳始生,重阳之后,初阴渐生。阴阳互生互用,故子午乃阴阳交接之时。平旦寅时,营卫相会于手太阴肺经,营行脉内,卫行脉外。日入酉时,卫气始行于阴分,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4]。“心肾之相交每在呼气外出之时也。盖当呼气外出之时,其心必然下降,其肾必然上升,此际之一升一降而心肾交矣。”[5]《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云:“所有自来肾有久痛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6]说明吐纳、调息能起既济之功。

傅氏在《女科》中巧妙运用水火既济之法,治疗带下、血崩、月经病、不孕、难产、小产等妇科疾病,其学术思想开拓了临床诊治妇科疾病的思路,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水火方用任脉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水火大比拼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三款药膳,养血安神
三款药膳,养血安神
Analogies and Analogical Reasonings in the Mencius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水火人生
口中有异味 中医巧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