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止痛汤治疗小儿反复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体会

2019-01-06 08:09宋丽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8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太子参肠系膜

宋丽琪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921 年首先由Brennemann 报道,故亦称为Brennemann 综合征。其典型症状为腹痛, 可伴有食欲不振、呕吐、发热、腹泻或便秘;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但以右下腹及脐周常见;作者在临床中发现此病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 常反复发作, 在2 次疼痛间歇患儿可无不适症状;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多个肿大的淋巴结[1]。作者自拟止痛汤治疗小儿反复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虚肝郁型)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与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 但具体病因病机未完全明确。反复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过程有其特殊性及规律。作者观察该病特点总结为:①发病多见于小儿, 年龄多在学龄前。②临床中大部分患儿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 经过抗感染治疗后, 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失, 但会遗留反复突发性的脐周疼痛。③腹痛部位以脐周为主, 具体部位不固定, 为游走性。④疼痛性质或痉挛性腹痛, 或隐性腹痛, 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⑤轻者不伴有任何症状, 重者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⑥每因感受外邪而发病或加重。

根据其症状及部位, 该病属于中医“腹痛”范畴。《育婴家秘》曰:小儿“脾常不足。”脾属土, 土爰稼穑, 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之意。小儿脾常不足, 说明其脾胃发育未臻完善, 运化功能尚未健全, 年龄越小功能越不成熟, 越易于发病, 符合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幼科发挥》曰:“肝常有余…”。肝属木, 具有生长、升发、调达舒畅之意。小儿肝常有余, 一方面说明其如幼芽一般快速生长发育,符合小儿生机蓬勃的生理特点;另一方面小儿易于肝阳偏亢而发病。小儿正处于急速的生长发育时期, 需要大量的多种营养元素摄入, 然而小儿素体脾虚或长期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极易导致脾气虚弱, 脾失健运, 进而肝气郁结于腹, 发为腹痛[2]。患儿可见腹痛反复发作, 重则绞痛, 轻则隐痛, 伴见心烦易怒, 脘腹胀闷不舒, 不思饮食, 脉弦等。肺属金, 主气, 司呼吸。“肺为娇脏, 肺常不足”这种说法见于明代万全著的《育婴家秘》, 书里明确指出: “肺为娇脏, 难调而易伤也……天地之寒热, 伤人也, 感则肺先受之。”小儿本易于外感, 如果患儿脾虚, 饮食精微之气不能上输于肺, 肺失宣降,则发为外感[3]。诚如《脾胃论》云:“脾胃虚则肺最受病。”如此, 以上疾病特点不难理解。因此小儿反复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位在脾、肝, 与肺相关。病机关键为脾失健运, 肝气郁结。

2 治则、方药

治宜健脾和胃, 疏肝理气。依据以上发病机制及治则自拟止痛汤。主方:太子参、生白术、柴胡、白芍、炒枳壳、醋元胡、陈皮。太子参、生白术健脾益气, 现代研究表明太子参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以“清补”见长, 益气生津而不助湿,扶正而不恋邪, 补虚而不峻猛, 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4],从而减少呼吸道急性感染;柴胡、枳壳一升一降, 疏肝理气,现代研究表明柴胡具有十分明显的镇痛作用[5];白芍敛阴养血柔肝, 调达肝气;《本草纲目》中归纳元胡有“活血, 理气,止痛, 通小便”四大功效, 并推崇元胡“能行血中气滞, 气中血滞, 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陈皮理气降逆, 调中开胃[6]。若腹痛遇冷加重可加干姜温中散寒;伴有发热可加栀子清泻三焦之热;湿热积滞, 苔黄腻, 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可加大黄、厚朴、黄芩、黄连;腹胀厌食, 舌苔厚腻可加莱菔子、木香、槟榔、白豆蔻、藿香、木香等;便溏者, 生白术改炒白术,加炒苍术、车前草、芡实[7-10]。

3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与呼吸道感染有关, 一部分患儿经抗感染治疗, 腹痛症状会随呼吸道感染症状同时消失, 部分患儿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失, 但腹痛症状不缓解或只缓解而迁延不愈。经彩超检查通常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此类患儿大多属于脾虚肝郁, 经止痛汤加减运用可获良效。除药物治疗外, 家庭护理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11-14]:①饮食有节。小儿脾虚, 过量进食会加重脾胃负担, 长期会伤及脾气, 导致脾失健运, 进而影响小儿食欲, 严重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症状, 不利于生长发育。②饮食结构合理化。过食肥厚之物会导致食积内热, 积久化热、久积致虚,降低免疫力, 从而反复出现感冒、咳嗽, 甚至肺炎。过食肥厚之物会减少青菜的摄入量, 造成纤维、维生素缺乏, 影响正常的排便功能及生长发育需要。③小儿感冒多为病毒感染,为自限性, 切忌在出现发热、流鼻涕、咳嗽时给予抗生素治疗,易造成患儿肠道菌群失调, 影响患儿的免疫功能。作者认为治疗小儿反复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四位一体”疗法, 即医务人员对家长的宣教、合理饮食、有效治疗手段、定期观察和随访。

4 附病例报告

患儿男, 年龄3 岁。2017 年3 月10 日初诊。因“反复脐周痛1 个月, 加重伴食欲不振、恶心1 周”来诊。患儿于1 个月前“感冒”病愈后出现脐周疼痛, 阵发性, 数天发作1 次,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可自行缓解, 无发热, 饮食可,二便如常。家长未予以重视, 未到医院就诊及用药。1 周前脐周痛症状加重, 每日均有发作, 持续时间不变, 可自行缓解, 伴有食欲不振, 进食时伴有恶心未吐。遂来本院就诊。查体:患儿精神状态正常, 面色少华, 鼻周泛青, 咽部轻度充血, 腹部平软, 脐周有轻度压痛, 无反跳痛。舌质淡红, 舌苔薄黄, 脉弦细略数。查腹部彩超:可见数个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查血常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断:腹痛, 脾虚肝郁,余热未清。治则:健脾疏肝, 兼清里热。予以止痛汤加减:太子参5 g、柴胡6 g、黄芩6 g、桑白皮6 g、地骨皮6 g、白芍6 g、炒枳壳5 g、陈皮3 g、木香5 g、醋元胡6 g、蒲公英6 g、紫花地丁6 g、姜半夏5 g、竹茹5 g、焦三仙各6 g、生甘草3 g。1 剂/d, 水煎2 次取汁200 ml, 分3 次温服, 忌食肥甘厚腻、辛辣海鲜及冷饮、雪糕。1 周后复诊:患儿间断腹痛3 次, 持续时间最长1 min, 可自行缓解, 食欲渐增, 无恶心症状, 二便正常。查体:腹部无明显压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再予止痛汤加减:太子参6 g、生白术6 g、柴胡6 g、白芍6 g、炒枳壳5 g、陈皮3 g、醋元胡6 g、干姜2 g、黄芩5 g、当归5 g、焦三仙各6 g、夏枯草6 g。病情好转, 继服2 周, 腹痛未作, 食欲正常, 停药。随访1 个月腹痛无复发。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太子参肠系膜
闽产太子参主产区连续式清洗机的设计及应用效果
太子参品种栽培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太子参愈伤组织与植株再生培养基和外植体的筛选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首诊误诊为淋巴结炎的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分析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柘荣县太子参品牌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