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班级建设的底线

2019-01-06 02:14
新班主任 2019年11期
关键词:桌子规则意识

在班级建设中,对班级建设影响最大的是班级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班风。打造什么样的班风,决定了班级建设的效度。

班风建设的底线是规则。所以,班级建设的第一任务就是让学生拥有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和规则能力。如此,班级就有了规则,班级建设就水到渠成。

规则:从混乱走向有序

为什么要建立规则意识,规则为什么那么重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几条非常显眼的规则: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等。一个国家的顺利发展建立在规则统一的基础上。所以,建立班级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统一。在一个新组建的班级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不同的班级,这就意味着,这些学生都是受不同班主任的影响。这么多的班主任,每个班主任有不同的规矩,聚集在一个班级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统一规则,建立属于新班级的新规则,才能给新班级建设创设良好的环境。

如果说原来的状态为“破”的话,那么新规则的建立就是“立”。从破到立的第一要求是规则的建立。“破”是因为秩序混乱,“立”是因为这些因素要按照合理的“秩序”重新被排列。

每一个班级都有相应的理想和发展目标,我们在班级建设中要以此为方向,一路前行,既要重视高处的理想,更要为班级守住底线建立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为班级建设奠定基础。

规则:从外在走向内心

规则的建设有3个维度,即规则意识的树立、规则行为的建立和规则能力的形成。首先,我们应该具备规则意识;其次,确立规则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守规则、懂规则、维护规则;最后,规则的建设不仅仅是行为中守规则,更要懂得规则的重要性。我们要在这样的流程中理解规则的含义,明白规则的形成是从外在走向内心的过程。

1. 外在的行为规范。规则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用来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在班级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规范”的作用。

规则在班级中以制度或流程的形式存在,表现为3个特点:第一,大家一起执行,得到众人认可的行为规范;第二,规定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一个人成长的不同角度;第三,规则有核心,是为了人的成长而确定的。这三个方面就是我们制订规则的前提。

以“桌子的摆放”为例。我班桌子摆放的规则是这样的:分成4组,4列桌子直线排列,横向对齐;桌子前后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离座的时候,椅子要推回到桌子下面;桌子在教室里的位置基本固定。

这4个规则从各个角度对桌子的摆放提出了要求。为什么这样要求呢?我们要明白:规则的建立是为了养成一种规则意识,并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教室的规则建立是生活规则建立的基础;规则本身是恒定的,规则的建立有相对固定的要求;规则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源于一种核心,它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规则就是对学生的班级生活方式的规定,以外在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促進学生改变。我们在制订规则的时候,首先要制订的就是这些外在规范。

2. 体验规则的活动。规则的建立需要学生认识规则,通过活动理解规则,最后接纳规则。规则的形成过程就是规则逻辑的建立过程,它需要认识规则、体验规则、归纳规则、验证规则等。这个过程呈现出人的思维的发展,我们在班级建设中,需要以这样的方式建立规则,引导学生走入规则、遵循规则、重构规则。

还是以“桌子的摆放”为例,我们在摆放桌椅的过程中,通过4步让所有的学生认识桌椅摆放的规则。

开学第一天,我故意没有整理教室。进入教室后,除了桌椅上的灰尘和地上的垃圾被学生打扫了之外,大家并没有意识到桌椅的无序让教室看起来很杂乱。

“告诉我,孩子们,现在的教室是你梦想的班级吗?”我问道。

学生环顾左右,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纷纷摇头。

“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桌子太乱了,需要摆整齐!”学生直接指出了问题。

“好,谁能告诉我,什么叫整齐?”

孩子们愣了一下,七嘴八舌地说:“排成一条线!”“横竖都是直的!”“应该是全部对齐,无论哪个角度!”他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整齐的要求。

“说得很好,有人可以带领大家做好这件事情吗?”我提出了要求,马上就有孩子举手。

“你打算怎么做?”我紧追不放。这是考量一个孩子对规则的认识。

“我想这样做……”他用手比画着,示意从横、竖、斜多个维度摆好桌椅。

“你的理解是对的,可是我想知道,如果再乱了该怎么办?”我手指了指满教室横七竖八的桌子。

“这个……”这个孩子开始迟疑。

“有了!”一个孩子大喊,“我找到办法了!”他激动地指着地说:“可以利用这个!”

地面上的瓷砖有纵横交叉的线,他指着线说:“以这条线为标准,每一排桌子的前腿都与它重合,就整齐了。确定这样的标准后,我们就有相应的规则了。”

周边的同学也恍然大悟,“对呀!就是这样!”

“老师,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建立规则的时候,也需要建立标准。有了参照物,我们才算有规则?”

“说得漂亮!”我大为惊喜,想不到学生的悟性如此高,他们认识问题的深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

我明白,此刻学生的心里虽然不一定有规则两个字,但已经模糊地知道有一些要遵循的东西,需要一种标准才能衡量。这其实就是规则的定义,是规则意识的种子。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4个层次。第一,情境创设,提出规则的重要性;第二,讨论、建立有效的规则;第三,纠正、整合规则;第四,呈现规则,内化规则的合理性。

3. 吻合身心的品质。规则到底是什么?我们建立规则的核心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会在建立规则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影响着我们对规则的认识。所以,认清规则的内涵有利于指导规则的建设。

规则分成“规”和“则”,“规”是内涵,是制度条例的核心,“则”是表现形式,是需要大家遵循的条例。我们所有规则的核心内涵都凝聚着人的成长方向——品质。

品质是规则的核心,包含3个维度:第一,品质是成长的方向;第二,品质是一个体系,包含人的成长系统和方向;第三,成长是基于自我基础上的品质完善。

由此,制度是规则的表现形式,品质体系是规则的指导方向。在班级建设中,制订规则不仅要呈现制度,还要建立品质体系。

规则在內容上是众人对于班级的发展期望,在形式上是师生共同协商和讨论的结果,在实质上是师生基于班级日常生活对于未来的期待。因此,我们通过协商,确立了以“坚”为核心的班级学生成长体系,以坚定、坚持、坚韧、坚毅为教育目的,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目标,任务是实现坚定、责任、诚信、温和等16个品质。

体系构建之后,我们当下的工作都可以归入这个体系中。譬如,关于人际交往的规则,我们就可以渗透要做一个坚定而温和的人。这样的取点,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成长方向,更是对教育目的的实践。

4. 内心深处的准则。真正的规则不需要被提醒。真正的规则是根植于内心,并通过行动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制订规则不仅要在制度上呈现,更要内化为个人准则。

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人准则需要具备3个条件:明确的目标、活动的体验和共同的方向。明确的目标是我们对规则方向的确定,是学生成长的规范,是推动规则合理发挥作用的关键。活动的体验是我们通过活动感受规则的影响,在活动中获得感悟,并建立自己内心的规则认识,生成规则观点。共同的方向是指自己的成长方向和规则指向相同,当成长方向和规则指向一致时,规则就成为成长内容。

规则的发展要经历3个阶段: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在的规则意识和外显的规范行为。从制度到意识再到行为,这就是规则的发展。

规则:从认同走向有效

规则的制订过程也是规则的形成过程,过程的合理性决定了结果的效度。在规则建设中,为了提高规则的有效性,需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1. 认同是前提。所有规则实施的前提是学生的认同。从过程和结果中看,我们制订规则和实施规则的场合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只有学生认同,才能让规则变得有效。规则制订和实施中的认同主要表现为3个层次:第一,制订的时候需要学生参与,班主任负责方向的引导,学生负责制度的建立;第二,完成的时候,要在学生的表决中通过规则;第三,实施的时候,要根据环境引导学生参与调整和改变。这3个层次是学生对于规则的认同,也是规则实施的有效助力。

2. 约定是重点。规则是为了推进班级建设而建立的制度。制度建立和维护的难度取决于班级建设的风气和学生的认同,所以在实施中,师生之间的约定是制度有效的重点。约定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约定规则的制订过程,包括规则内容、制订方式和实施要求;第二,约定规则的地位,规则在班级建设中的地位决定了规则的威严和规则的实施;第三,约定破坏规则的惩罚,这是对于不遵守规则的惩戒,是重视规则的表现。这三个方面的约定是规则实施的有效保障。

3. 执行是过程。规则的关键并不是制度的形成,而是制度的执行,是在班级建设和人的成长路上的实施。这个过程包括3个方面:第一,制度的建立,这是制度执行的开始,是建立规则意识的前提;第二,制度的实施,这是规则实施的过程,只有遵循制度要求,才能建立规则意识;第三,违反制度的惩罚,这是纠正不合理的行为,并生成规则意识的方式。在班级建设中,制度的执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班风。

4. 评价是动力。规则的实施有两种情况:一是合理的方式培养人的规则意识;二是不合理的行为会破坏规则。在规则被破坏之后,我们必须要通过评价维护规则、完善规则和更新规则。正面的评价用于鼓励,负面的评价用于纠正。不同形式的评价,是不同的动力,是寻找新规则的开始。

责任编辑  何欣容

猜你喜欢
桌子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让规则不规则
打桌子
脏抹布
不如吃茶去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消防意识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