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2019-01-07 06:32孙全凯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2期
关键词:载瘤网眼弹簧圈

孙全凯

(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522)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动脉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瘤样突起,其破裂后致残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防止未破裂的动脉瘤破裂出血、破裂的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是治疗动脉瘤的关键。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是微创治疗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但宽颈动脉瘤(瘤颈宽>4 mm或者瘤体:瘤颈<2 mm)瘤颈较宽,单纯弹簧圈栓塞容易突进载瘤动脉或者从瘤腔中脱出,难以致密栓塞,术后复发率和再通率较高[1]。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和材料的不断改进,尤其是支架的应用,使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微创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我科通过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7例宽颈动脉瘤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6例,女性21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51.2±6.7)岁;破裂动脉瘤35例,按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13例,Ⅲ级10例,Ⅳ级4例,未破裂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11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椎动脉颅内段3例,多发宽颈动脉瘤1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全身肝素化。取右侧股动脉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置入6F导管鞘,先用造影管造影并三维重建,观察载瘤动脉的走形和动脉瘤的形状,测量载瘤动脉的直径和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支架和弹簧圈。在微导丝引导下将支架送到载瘤动脉远端,再在微导丝引导下将弹簧圈导管前端送至动脉瘤中心至外缘1/3处,骑跨动脉瘤开口缓慢释放支架[2],将选择好的弹簧圈依次填塞进动脉瘤,直至填塞致密,造影检查填塞结果。术后要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波立维抗凝治疗。

2 结果

填塞完毕后造影,Ⅰ级栓塞26例,Ⅱ级栓塞8例,Ⅲ级栓塞3例,有效栓塞率91.9%。

术中2例患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其中1例造影时发现对比剂外渗,1例微导丝穿出瘤体,弹簧圈栓塞后造影未见对比剂外渗,术后头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多,未见颅内血肿形成。1例患者术中造影见载瘤动脉血管远端显示不清,用替罗非班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所有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无1例死亡病例。

术后随访1年,动脉瘤复发4例,1例再次血管内栓塞治疗,3例未处理,失联5例,术后1年动脉瘤复发率10.8%。

3 讨 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发生可能与先天动脉发育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壁粥样硬化后血管弹力纤维断裂消失、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3]。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科学、有效的手术方式。但由于宽颈动脉瘤形态特殊,单纯弹簧圈栓塞不能达到致密栓塞的满意效果,一直受到临床的争议,随着支架材料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宽颈动脉瘤效果越来越显著。本组研究采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后即时有效栓塞率高达91.9%,术后1年随访复发率10.8%,临床疗效显著。

支架的优点有:①支架的网眼仅有1 mm,能有效防止弹簧圈突出到载瘤动脉,使动脉瘤能够致密填塞,减少瘤颈的残留。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都做到了动脉瘤致密填塞,无1例弹簧圈突进到载瘤动脉。但由于支架网眼小,一旦弹簧圈导管从瘤体脱出,将很难通过支架网眼将导管前端送到理想位置。②支架和载瘤动脉贴合后,血流流经此段动脉时,血管壁受到的冲击剪切应力减小,改变了载瘤动脉的血流模式。③支架有良好的自膨性和支撑性,能重塑动脉瘤的形态,改变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减少动脉瘤的术后复发[4-6]。

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和载瘤动脉血栓形成是术中常见的并发症[7],本组中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载瘤动脉血栓形成1例,并发症发生率8.1%。因此要尽量选择柔软的导丝和导管,并根据三维重建将导丝导管准确塑型,术中操作仔细轻柔,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对血管的损伤。

综上所述,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安全性高、手术效果满意,提高了微创治疗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载瘤网眼弹簧圈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荧光造影定量分析
渔网
哲理漫画
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
国产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临床效果研究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