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瘤

  •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Pipeline栓塞装置置入术后支架内狭窄的危险因素
    经长鞘导管超选至载瘤动脉近动脉瘤处。通过三维图像重建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根据测量结果选取合适的PED。在空白路图下,采用微导丝携Marksman微导管或Phenom-27微导管经中间导管超选至动脉瘤远端载瘤动脉的合适位置,撤出微导丝并将PED通过Marksman 微导管或Phenom-27 微导管输送和释放。释放后PED 存在缩短和位移的风险,或在血管造影中瘤颈部出现快速血流(射流征),则考虑弹簧圈辅助PED 治疗。当PED 无法完全贴合血管壁时,将进行微导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7期2023-08-17

  • 载瘤动脉双向流固耦合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
    小等有关, 也与载瘤动脉的直径、 瘤壁厚、 弯曲度及弹性模量等有关。 人体内的血管外部被组织液所包围, 这些液体会对血管外壁产生外压力, 最终可能会导致实验模拟计算的数值小于实际值[6]。 因此, 本文对载瘤动脉的弯曲度、 动脉瘤高等与动脉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关系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和探讨, 旨在发现线弹性条件下影响动脉瘤破裂的血流动力学因素, 为临床提供参考。1 动脉载瘤模型的建立1.1 双向流固耦合力学模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流动方程可用Navier-Stok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1期2023-03-16

  • 手术夹闭方式与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按照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交界处的曲面关系分成以下3种类型:Ⅰ级,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形成曲面是单曲面,即真ACoAA;Ⅱ级,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形成曲面是双曲面,即分叉处动脉瘤;Ⅲ级,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形成曲面是三曲面,即动脉瘤与前交通动脉、A1、A2接触。再按照动脉瘤所占载瘤动脉的管径大小比例再分成两种亚型:A型,动脉瘤颈所占载瘤动脉周长图1 前交通动脉瘤分型ⅠA.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形成曲面是单曲面,即真前交通动脉瘤。瘤颈占载瘤动脉周长3.手术方法和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1期2023-02-12

  • 经导管动脉栓塞联合经皮穿刺抽吸治疗左前臂假性动脉瘤1例
    压。行经导管栓塞载瘤动脉联合经皮穿刺抽吸术。穿刺左肱动脉,插管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见左前臂假性动脉瘤责任动脉为左前臂骨间前动脉、尺动脉分支;经5F造影导管以3F微导管(Aski)分别超选,以微弹簧圈(2~3 mm,波士顿科学)予以栓塞,直至瘤腔完全闭合(图1B)。之后于DSA引导下经皮穿刺瘤腔,缓慢抽出其内血液至动脉瘤完全消失(图1C)。术后1个月复查CTA,前述瘤腔未见显影,可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2年9期2022-10-05

  •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联合监测在复杂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由于动脉瘤本身和载瘤动脉的复杂性以及部分患者并不适合血管内治疗,对于颅内复杂动脉瘤来说,外科开颅夹闭手术仍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2-3]。颅内复杂动脉瘤一直以来都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血管性疾病之一,神经外科医生应学会使用现有的创新及先进的技术,对于术中情况的监控和治疗、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尤其重要[4]。颅内复杂动脉瘤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中的一点或多点:直径>2.5 cm;具有挑战性的解剖可及性;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如非囊状形态瘤颈、存在传出动脉或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21期2022-01-18

  •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和荧光造影在锁孔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中的应用
    用ICGA 观察载瘤动脉、动脉瘤、主要分支血管及回返动脉显影情况及MD 监测夹闭前后载瘤动脉及主要的分支血管、回返动脉血流速度变化。1.4 监测方法1.4.1 MD 使用德国DSL 公司生产的多普勒血流速度探测仪器,探头直径为1 mm,频率为16 MHz,主要探测夹闭前后的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体、双侧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及回返动脉的血流速度。动脉瘤体内未监测到血流信号可认为夹闭完全;而载瘤动脉、分支血管以夹闭前后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大于10%作为出现血管狭窄或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3期2021-12-02

  •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过程中应尽量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同时完全夹闭瘤颈,但普通显微镜下无法准确判断夹闭效果[1]。显微镜集成的近红外吲哚菁绿色视频血管造影术(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hy,ICG-VA)是血管神经外科领域的创新,通常用于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用来评估动脉瘤闭塞程度和载瘤动脉的通畅性,为术者提供有关血管血流状况的即时反馈信息,对手术进行必要的修正[2,3]。ICG-VA使用简便、可靠,Kakucs等[4]研究证明ICG-VA在动脉瘤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年11期2021-11-24

  • 术中脑血管造影辅助下原位松夹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瘤周血管闭塞及载瘤动脉狭窄等问题,需要术中及时对动脉瘤夹进行调整,防止术后动脉瘤复发破裂出血及脑缺血事件的发生[1-4]。术中为了及时发现夹闭后存在的问题,相继采用了一些监测方法,如荧光造影、DSA、神经内镜、多普勒超声及电生理检测等,其中以术中荧光造影和DSA最为常用、准确,DSA为“金标准”。据文献报道,术中荧光造影和DSA监测下动脉瘤夹的调整率分别为4%~12%和6%~17%[5]。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20年7月,采用术中DSA监测19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4期2021-09-15

  • 单侧翼点入路一期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
    我们将动脉瘤位于载瘤动脉上下两侧的MIA命名为颅内倒影动脉瘤(2个动脉瘤形似水中倒影),与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动脉瘤瘤腔与瘤颈的大小、动脉瘤体扩展的方向等与自身血管情况(血管壁厚度、硬化程度、扭曲情况等)及血流冲击方向有关,倒影动脉瘤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及前交通动脉。早期翼点入路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能预防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同时可以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有效控制血管痉挛[2]。而倒影动脉瘤由于载瘤动脉的两侧均有动脉瘤,更容易出现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7期2021-07-29

  • 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应用价值分析
    过统计学分析术后载瘤动脉狭窄、瘤颈残留、动脉瘤复发的发生率,探讨荧光血管造影在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7月我科收治的100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造影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造影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5cm 3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38例,Ⅳ级1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5cm 2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39例,Ⅳ级11例。两组患者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3期2021-07-12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荧光造影定量分析
    李立峰 赵鹏洲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技术是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技术,极大地降低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难度,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因此了解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对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ndocyanine green-video angiography,ICG-VA)在动脉瘤术中得到广泛地应用,但多采用显微镜直视下定性评估,缺乏对成像资料定量分析,存在较大的局限性[1~3]。本文采用相关软件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6期2021-07-02

  • 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主要术式包括载瘤动脉闭塞术及载瘤动脉重建术。本研究观察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VADA的临床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6月38例VADA患者,男28例,女10例,年龄35~78岁,平均(54.2±24.3)岁;10例(10枚)动脉瘤破裂出血,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2例; 28例(33枚)动脉瘤无出血,其中25例有脑缺血症状,均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伴或不伴后循环脑梗死,3例无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1年6期2021-06-29

  • 介入治疗内脏动脉瘤的远期疗效
    m; B、C.行载瘤动脉近端栓塞术,术后复查造影显示瘤腔未显影; D.术后52个月复查增强CT,瘤腔无对比剂充填,瘤径约1.8 cm,未见脾梗死(箭)图2 患者女,53岁,肾动脉瘤 A左肾动脉造影示肾动脉中段单发动脉瘤(箭); B、C.行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复查造影瘤腔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 D.术后12个月复查腹部增强CT示支架通畅,瘤腔无对比剂充填,未见肾梗死(箭)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Innova 4100-IQ DSA机引导血管造影及治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1年5期2021-05-28

  • 动脉瘤大小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在预测颅内动脉瘤状态的价值分析
    颅内动脉瘤大小与载瘤动脉直径比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继发到我院;(2)首次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严重疾病者;(2)临床资料不全者。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同意。根据上述标准本研究初始纳入患者600例,其中550例完成本研究。前瞻性分析患者的资料,出现颅内动脉瘤破裂320例和未出现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230

    贵州医药 2021年4期2021-05-14

  • 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
    脉瘤大小、形态及载瘤动脉供血区代偿情况等。穿刺右侧股动脉后,以6F导引导管超选优势椎动脉至C2水平,行正侧位造影及三维重建,选择工作角度,根据动脉瘤位置、载瘤动脉管径及其供血区代偿情况选择手术方式:①对P2A段以远及P2A-P2P交接动脉瘤,经造影评估代偿情况良好后,在路图指引下将Traxcess14微导丝带Headway17微导管送至动脉瘤腔远端侧满意位置后,依次向动脉瘤腔内置入2D及3D弹簧圈,至造影提示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后结束手术;②对P1段和P2A段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1年3期2021-04-13

  • 超选择载瘤动脉栓塞术治疗腹腔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
    栓形成,又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其对发生在动脉主干的PSA疗效显著[2],但发生于远端分支血管的非主干动脉PSA,受限于载瘤动脉的管径或迂曲程度,往往无法植入支架,因此如何有效止血仍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难题[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间,我院接受超选择单纯栓塞载瘤动脉治疗的21例腹腔非主干动脉PSA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超选择载瘤动脉栓塞术的诊疗价值进行了探讨。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收集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间,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0年4期2021-01-27

  • 改良翼点入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87例体会
    找到动脉瘤,暴露载瘤动脉,仔细分离,暴露瘤颈及周围血管,选择合适动脉瘤夹夹闭瘤颈。2 结果术后死亡3例,其中2例术后脑血管痉挛至下丘脑损伤而导致电解质发生严重紊乱死亡,1例术后并发脑积水放弃治疗后死亡。84例存活病人术后随访1~1.5年,按GOS评分:恢复良好39例,中残27例,重残11例,植物生存7例。3 讨论颅内动脉瘤手术,原则上是使动脉瘤远离血液循环,免于破裂;同时使载瘤动脉通畅,以防脑出血现象发生[1]。翼点入路适合发生在Willis环各个部位的动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1期2020-12-12

  • 大脑后动脉瘤破裂危险多因素及其治疗结果分析
    宽度、瘤体高度、载瘤动脉直径及动脉瘤形态。在电子病例库中回顾性采集患者高血压、脑血管病家族史等。术前,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和非破裂组。破裂组32例,男11例,女21例,年龄(27~84)岁,平均(56.11±4.53)岁;未破裂组55例,男19例,女36例,年龄(26~84)岁,平均(49.79±4.58)岁。纳入标准:①均经外科手术或DSA检查确诊;②符合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适应证,且患者均可耐受;③患者或患者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④随访时间6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7期2020-08-05

  • 微导管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1~6],但对于载瘤动脉较细(直径<2 mm)、迂曲明显和破裂急性期特别是伴急性脑积水的颅内宽颈动脉瘤,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存在引起严重并发症。我们采用微导管辅助栓塞治疗这类动脉瘤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7 例中,男2 例,女5 例;年龄37~74岁,平均59 岁。5 例破裂动脉瘤,术前Hunt-Hess 分级Ⅲ级3例,Ⅱ级2例;Fisher分级1级1例,2级3例,4级1例。栓塞前均行DSA及3D-DSA 检查,了解动脉瘤的部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6期2020-07-10

  •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下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
    A 形态学特征、载瘤动脉解剖特点及侧支循环情况,拟定腔内手术治疗方案。患者仰卧于手术台上,常规无菌操作,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Seldinger 法穿刺股动脉(对股深动脉TPA 行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对膝降动脉和胫后动脉TPA 行同侧股动脉顺行穿刺), 成功后置入5 F 导管鞘,经鞘引入5 F 单弯导管,选送至靶血管附近; 经高压注射器注入碘克沙醇对比剂作造影,观察载瘤动脉解剖特征(血管开口方向、管腔粗细、血流速度、远端组织染色情况、有无其他供血动脉)和瘤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年5期2020-06-24

  • 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临时阻断技术的应用技巧
    要方法之一,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可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便于动脉瘤颈的分离,防止术中动脉瘤破裂,从而有效完成动脉瘤夹闭[1,2]。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显微夹闭术治疗的55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经验。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5例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15~78岁,平均56.8岁。55例均为单发动脉瘤,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2例,Ⅱ级27例,Ⅲ级16例。1.2 影像学检查 术前先行头颅C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5期2020-06-05

  •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其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助栓塞,尽量保留载瘤动脉;对于P3、P4段动脉瘤,若无法保留载瘤动脉,可行载瘤动脉闭塞。②对于梭形动脉瘤,先行动脉瘤囊内栓塞,边栓塞边退出微导管,后行载瘤动脉闭塞;对于闭塞载瘤动脉风险较大者,可行支架辅助栓塞或单纯支架置入术。③ 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有占位效应时,瘤腔致密填塞可能加重占位效应,依据多体位造影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可单纯选择闭塞载瘤动脉;无占位效应时,尽量致密填塞动脉瘤。④依据患者治疗时是否保留载瘤动脉分为保留组和闭塞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

    吉林医学 2020年4期2020-04-22

  • 枕下后正中入路行小脑后下动脉多发动脉瘤夹闭一例
    脉瘤的生长方向、载瘤动脉及瘤周解剖标志等情况,于入院第2天行DSA检查,结果显示右侧小脑后下动脉多发动脉瘤,左侧椎动脉闭塞(图3a,3b)。意识状态较前加深,GCS 13(E3V4M6),复查头部CT出血量较前未增多,未见脑积水形成,考虑血管痉挛相关,故予以适当增加液体量,继续上述治疗。综合考虑患者状态及DSA结果,请神外介入会诊认为介入治疗到管困难,行载瘤动脉闭塞治疗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不建议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经科内讨论决定待病情平稳(约2周)后行开颅动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2期2020-03-26

  • 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的初步分析
    不确定性,故明确载瘤动脉狭窄与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关系对于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分析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探讨合并载瘤动脉狭窄的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6 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合并载瘤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52例,其中男17例,女35例;年龄32~93岁,平均(62±12)岁。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将52例患者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11期2019-05-30

  • 介入栓塞治疗肺吸虫感染性颅内动脉瘤一例
    4段梭形动脉瘤,载瘤动脉呈梭形膨大,无明显瘤颈结构,载瘤动脉为右侧顶后动脉终末支,位于非功能区,并存在一定的软膜代偿(图1b),故决定采取载瘤动脉闭塞治疗。考虑动脉瘤为皮质终末动脉,路径迂曲,导管难以抵达动脉瘤部位行弹簧圈栓塞及载瘤动脉闭塞,故采用Onyx18胶(美国美敦力公司)闭塞载瘤动脉。术中将6 F Envoy导引导管(美国强生公司)置于右侧颈内动脉岩骨段,使用0.010英寸(0.254 mm)微导丝(美国史塞克公司,Synchro-10系列导丝)将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8期2019-03-13

  • 能谱CTA三维重组自由角度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并找到最佳瘤颈与载瘤动脉展示角度并记录下来。脑血管DSA与头颅CTA为相同的摆法,及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常规选择双侧颈内动脉及双侧椎动脉插管,6ml/S,9ml,3ml/S,7ml行常规正、侧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再将C形臂调整至CTA得到的最佳投照角度然后对载瘤动脉再次造影,分析得到的DSA影像是否达到了动脉瘤瘤颈最佳展示。2 结果45例能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最佳瘤颈与载瘤动脉展示角度图像与用此投照角度造影得到的瘤颈与载瘤动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6期2019-03-02

  • 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簧圈栓塞容易突进载瘤动脉或者从瘤腔中脱出,难以致密栓塞,术后复发率和再通率较高[1]。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和材料的不断改进,尤其是支架的应用,使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微创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我科通过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7例宽颈动脉瘤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6例,女性21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51.2±6.7)岁;破裂动脉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2期2019-01-07

  •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
    位、类型、形态、载瘤动脉供血区侧支循环情况等造影结果,选择相应血管内治疗方案,如支架辅助(多支架重叠辅助、Y形支架辅助、单支架辅助及单纯支架成形等)、微导管辅助、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弹簧圈/Onyx-18胶)、单纯弹簧圈选择性栓塞等;所有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同时闭塞前,均反复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术后即刻复查造影评估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支架应用患者常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 6 个月,氯吡格雷(75 mg/d)3 个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年9期2018-09-29

  • LVI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
    脉瘤瘤体、瘤颈及载瘤动脉宽度,以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和支架,应用Traxcess 14(MicroVention,USA)、Synchro 14(Stryker,USA)微导丝,Headway 17、Headway 21(MicroVention,USA)微导管,Echelon-10(EV3,USA)栓塞微导管。微导丝导引下先将支架微导管(Headway)送入载瘤动脉远端,再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内,根据载瘤动脉宽度、瘤颈及瘤体大小综合分析,分别采用“压缩支架”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8期2018-08-29

  •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急诊夹闭手术的治疗体会
    瘤壁菲薄,瘤颈与载瘤动脉连接处呈现紫红色,与载瘤动脉壁色泽明显不同,存在明显“断续样”色泽变化,部分可见内部血液湍流,多数直接夹闭后瘤颈撕裂(图1);6例见瘤体、瘤颈与载瘤动脉色泽一致,均一次性夹闭成功(图2);其余3例在牵拉额叶或游离颈动脉池过程中过早破裂出血,无法观察到瘤颈与载瘤动脉连接处的色泽。图1 高危BBA的镜下表现及夹闭结果Fig 1 The performance and occlusion of high risk BBA under th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8年2期2018-05-16

  • 椎基底动脉瘤破裂43例血管内介入治疗体会
    前一定要造影查看载瘤动脉情况、邻近血管有无闭塞、有无造影剂外渗及弹簧圈位置,解脱后在透视下撤出导丝,当动脉瘤栓塞完成后行放大的正侧位造影,确认完全栓塞后,撤出微导管结束手术。②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术:此类患者动脉瘤为梭形、宽颈和夹层,动脉瘤位于优势供血侧,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或前脊髓动脉。本文共27例行此术式。其中,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瘤破裂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出血后4 d内完成手术。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远端椎动脉瘤破裂7例,术前Hunt-Hess

    山东医药 2018年29期2018-03-19

  • 颅内动脉瘤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大小等有关,也与载瘤动脉的直径、弯曲度、动脉瘤角度等有关。因此,本研究就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征与动脉瘤、载瘤动脉的形态学指标间的关系作一探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2016年1至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22个动脉瘤为研究对象。病例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2)恶性高血压,(3)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风湿性疾病等。动脉瘤排除标准:(1)假性动脉瘤,(2)炎症性动脉瘤,(3)外伤性动脉瘤,(4)解离性动脉瘤,(5)伴发动

    浙江医学 2018年4期2018-02-28

  •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疗进展
    形或者宽颈、位于载瘤动脉腹侧的微小动脉瘤[5]。佟志勇[10]等报道对于直截显微夹闭困难的微小动脉瘤,可用颞肌筋膜片包裹载瘤动脉和动脉瘤后再行显微夹闭。血管内介入治疗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微小动脉瘤的难点在于,由于材料顺应性差微导管到位困难、弹簧圈容易刺破动脉瘤、致密栓塞困难等。为了提高血管内治疗微小动脉瘤的成功率,同时降低并发症风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对微导管塑形,根据动脉瘤不同部位、指向、瘤颈与载瘤动脉成角、载瘤动脉的走形,将微导管头端塑造不同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2期2018-01-15

  • 真性肾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肾动脉彩超,5例载瘤动脉均通畅。 结论 介入手术治疗真性肾动脉瘤安全、有效。应综合考虑多因素,选择适合的介入治疗方式。肾动脉; 动脉瘤; 介入治疗真性肾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的内脏动脉瘤样疾病,病情隐匿,多无明显临床表现,一些患者可有高血压、血尿、腰痛等症状。可通过肾动脉血管彩超、CTA、DSA等方法明确诊断。随着介入技术与材料的发展,介入治疗的微创、安全优势越发突出,目前成为临床治疗真性肾动脉瘤的首选。2012年1月~2015年8月,我科介入治疗真性肾动脉瘤5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7年1期2017-02-08

  •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手术夹闭
    心谨慎分离以暴露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颈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手术夹闭破口或瘤颈加固的方法治疗。由于假性动脉瘤没有明确的瘤壁及瘤颈结构,可以将瘤体周围增生的蛛网膜等结构拨向动脉瘤形成处,形成一个厚实的 “瘤颈”以便于用动脉瘤夹一并夹闭。通常,手术夹闭或瘤颈加固的方法适用于位于表浅血管易于暴露的假性动脉瘤患者;(2)假性动脉瘤切除或孤立,血管搭桥重建血流:在切除或孤立假性动脉瘤之前,通过DSA评估颅内侧枝循环情况及通过Matas试验评估脑组织耐受缺血能力,设计脑血管搭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年6期2017-01-11

  •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手术方法及技巧探讨
    ,可采用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后行瘤体穿刺回抽减压然后夹闭,当瘤内有血栓时或硬化斑块时,须切开取栓。术中应用TCD监测载瘤动脉血流,避免载瘤动脉狭窄或远端血管栓塞。图1 右侧ICAPA2 结果28例ICAPA均成功夹闭,其中直接夹闭20例,3例小型动脉瘤在夹闭过程中或瘤夹滑脱或瘤颈撕裂,予棉片包裹瘤颈或瘤体,辅助夹闭成功,2例巨大型动脉瘤行瘤体穿刺回抽减压后夹闭,3例巨大型动脉瘤切开动脉瘤囊壁取栓,吸除血液后,将瘤颈和瘤囊部分与相邻神经、血管分离,完全暴露动脉瘤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5期2016-09-11

  •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术以及载瘤动脉闭塞术等,但这几种治疗方法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并发症率超过20%。现在治疗大动脉瘤(直径1厘米以上)有个最新理念是“血流导向”,不再去填塞动脉瘤,而是把血流导向正常的方向去。具体方法是通过介入的方法将血流导向装置(一个合金材料制成的管状物)置入载瘤动脉(动脉瘤所在的动脉),随着时间推移,载瘤动脉恢复为正常血管。此方法避免了与动脉瘤短兵相接,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目前国内开展此项手术已经超过400例,效果良好。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6年7期2016-07-05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长期随访结果报道
    动脉瘤是否复发及载瘤动脉通畅情况。结果 70例患者中,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46例,部分栓塞24例;随访期间70例患者无死亡病例,2例发生复发,复发率为2.86%。结论 采用血管内支架形成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能够促进载瘤动脉的重建,提高致密栓塞率,减少复发,即时和远期随访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支架;弹簧圈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危因素,病情复杂,致残致死率均较高。目前,临床中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

    当代医学 2016年6期2016-06-13

  • 新疗法治愈脑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术以及载瘤动脉闭塞术等,但这几种治疗方法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并发症率超过20%。现在治疗大动脉瘤(直径1厘米以上)有个最新理念是“血流导向”,不再去填塞动脉瘤,而是把血流导向正常的方向去。具体方法是通过介入的方法将血流导向装置(一个合金材料制成的管状物)置入载瘤动脉(动脉瘤所在的动脉),随着时间推移,载瘤动脉恢复为正常血管。此方法避免了与动脉瘤短兵相接,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目前国内开展此项手术已经超过400例,效果良好。

    恋爱婚姻家庭 2016年21期2016-01-28

  • 颅内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进展
    疗方式主要有闭塞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两者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缺血及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目前国内外更为关注的是载瘤动脉的重建。一些新的治疗理念如多支架重叠重建载瘤动脉等越来越得到多数学者的推崇。本文就其血管内治疗进展予以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支架颅内夹层动脉瘤是动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脑卒中已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动脉瘤一旦出血,其再出血率可达30%,再出血后病死率高达46%以上[1]。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5年1期2015-04-16

  • 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
    、数目、形状、与载瘤动脉关系、瘤壁上是否有穿支动脉,选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双支架、双导管或载瘤动脉闭塞等介入治疗,术后造影评估栓塞效果。结果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2例,双支架治疗2例,双微导管技术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载瘤动脉闭塞治疗1例。应用弹簧圈栓塞的36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示:100%栓塞21个、95%以上栓塞10个,90%以上栓塞4个,80%以上栓塞1个。术中未出现弹簧圈游走事件,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 合理运用支架辅助栓塞、双导管、双支架

    山东医药 2015年1期2015-04-04

  • 颅内大动脉瘤的治疗理念和神经介入治疗
    循环之外,并保留载瘤动脉通常,有效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脑梗死,并尽可能缩小动脉瘤体积,减轻其占位效应。对于此类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分为两类:闭塞载瘤动脉的非重建性治疗和保留载瘤动脉的重建性治疗。保留载瘤动脉的重建性治疗方法可分为:①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②支架辅助联合栓塞动脉瘤;③单纯液态栓塞剂或混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④覆膜支架植入;⑤血流转向支架植入。非重建闭塞载瘤动脉的方法主要是用球囊或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随着材料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来对

    罕少疾病杂志 2015年1期2015-03-17

  • 积极稳妥开展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可分为载瘤动脉闭塞和血管壁修复与重建手术两类[5]。前者主要包括采用可脱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或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等,其结果是载瘤动脉的血流得以阻断,减少了IDAs复发、出血的可能性。血管壁修复与重建是通过保留载瘤动脉,重建血管管腔,避免了深穿支的阻塞,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主要包括:单纯/重叠支架植入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覆膜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植入等[5]。3.1 载瘤动脉闭塞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可脱球囊、电解弹簧圈致密栓塞动脉瘤及载瘤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11期2015-01-21

  •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脉瘤颈残留3例,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血管狭窄各1例,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假阴性”2例,均根据情况调整动脉瘤夹,再次荧光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满意,术后复查CTA和(或)DSA证实术中荧光血管造影结果。随访40例患者(3~6个月)GOS评分5分30例,4分7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对于术中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临近分支通畅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提高手术安全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颅内动脉瘤;吲哚菁绿;荧光素血管造影术颅

    重庆医学 2015年27期2015-01-06

  • 颅内巨大动脉瘤外科治疗新进展
    直接动脉瘤夹闭、载瘤动脉夹闭及动脉瘤孤立术、血管重建术、血管内治疗等[1,2],本文将对这些新进展重点综述如下。1.手术治疗必要性及适应症1.1 手术必要性 GIA 中、远期预后均较差,未经治疗的脑干受压GIA 者在几个月内可完全致残或死亡,动脉瘤内血栓、栓子或粥样斑块脱落可引发穿通支血管或远端血管梗死,导致出现相应的缺血性症状。瘤体压迫视神经后可带来进行性视力下降,几年内将失明,部分GIA 还可引起癫痫发作。本世纪初国际未破裂动脉瘤研究协作组发表大样本多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4年5期2014-08-15

  • 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
    颅内巨大动脉瘤,载瘤动脉闭塞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10,11]。本文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连续接诊的,行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的巨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评价手术的可行性、手术并发症及影像和临床预后。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搜集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和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连续接诊的28例巨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纳入标准:经DSA确诊,以MRI测量或DSA测

    河北医药 2014年23期2014-04-04

  • 球囊辅助栓塞治疗31例宽颈动脉瘤的体会
    72~1.0);载瘤动脉直径(2.5~4.3)mm。B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33~74)岁,平均(52.36±7.28)岁;其中颈内动脉系动脉瘤28例,椎基底动脉系动脉瘤3例;动脉瘤颈宽(1.8~7.9)mm,其中≤4 mm者瘤颈/瘤体(0.74 ~1.0);载瘤动脉直径(2.3 ~4.4)mm。所有患者均为破裂动脉瘤,且经CT检查或者腰椎穿刺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患者均经DSA三位重建或者是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动脉瘤瘤颈直径>4 mm

    吉林医学 2013年5期2013-11-15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易忽视的影像表现——血流变慢
    、大小、形状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血管构筑学资料。全身肝素化后将6 F导引导管插入载瘤血管。先在微导丝导引下同时把微导管导入在动脉瘤附近后释放张力,小心使微导丝进入到瘤腔内,再将微导管导人动脉瘤,选择合适的弹簧圈进行相对致密栓塞。如果填塞弹簧圈时瘤颈较宽单独利用成篮技术填塞只能部分填入弹簧圈就再置入1支填塞微导管交替栓塞(双微导管技术),如果瘤颈太宽根本无法使弹簧圈呆在动脉瘤腔内就直接插入支架微导管超越至动脉瘤远端,利用半释放技术释放支架覆盖瘤颈部分后再逐渐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年3期2013-06-23

  • 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早期介入栓塞治疗
    虑支架置入术保留载瘤动脉,如瘤样扩张明显者采用弹簧圈加支架栓塞;如瘤样扩张不明显或者动脉腔不规则狭窄者采用多个支架叠加并行少量弹簧圈栓塞或者单纯多个支架叠加治疗。支架的长度应以覆盖病变血管的两侧为宜,多个支架置入时,第二个支架的直径要大于或者等于第一个支架,以利于贴壁。急诊需行支架置入术者,则在术前2 h服用或者胃管注入负荷量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 mg加阿司匹林300 mg;限期手术需支架置入者,则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加阿司匹林300 mg/d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1期2012-10-22

  • 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现状与进展▲
    ,极易从瘤颈突入载瘤动脉。三维弹簧圈、特别是球囊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技术,可进行动脉瘤颈重建[1],解决了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根本性难题,逐渐成为临床上介入治疗宽颈动脉瘤的常规方法。1.1 三维弹簧圈网篮编织技术 三维弹簧圈是一种新型的具有二级螺旋结构的一系列圈状结构构成。当把三维弹簧圈作为第一个栓入的弹簧圈送入动脉瘤腔时,其自然释放后能紧贴动脉瘤壁盘旋缠绕,形成稳定的三维网篮状结构,降低了弹簧圈脱入载瘤动脉内的风险,为宽颈动脉瘤的进一步填

    微创医学 2012年4期2012-03-19

  • 应用多种辅助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oy导引导管置于载瘤的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约C2水平。作路图,在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在多种辅助技术下行动脉瘤栓塞。球囊再塑形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7例,以造影剂充盈HyperGlide或HyperForm球囊封堵瘤口后行弹簧圈栓塞;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10例,使用LEO或Neuroform支架作为支撑行动脉瘤栓塞,其中先释放支架后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置入动脉瘤3例,先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释放支架7例,其中后者5例采用支架半释放或后释放技术,即先释放部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11期2012-01-23

  • 颅内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form球囊置于载瘤动脉内,预先充盈球囊调整位置,确认球囊能够完全覆盖动脉瘤颈。随后微导管在微导丝导引下进入瘤腔内,在充盈球囊后,从微导管内置入3DGDC填塞动脉瘤,稳定成篮后将球囊释放,解脱前再次造影确认弹簧圈在位。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瘤腔填塞满意为止。对有明显再出血倾向的动脉瘤,瘤腔无须过分苛求致密填塞。2 结果17例患者中支架辅助3D-GDC栓塞12例,球囊辅助3D-GDC栓塞5例。12例支架辅助病例中7例100%栓塞,95%栓塞3例,90%栓塞2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22期2012-01-23

  • Onyx胶栓塞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3例并文献复习
    选择至动脉瘤近端载瘤动脉,缓慢注入Onyx-18胶(美国 EV3公司),将动脉瘤及载瘤动脉一并闭塞,治疗结束时造影见动脉瘤及远端载瘤动脉不显影。随访半年复查DSA未见复发,复查头颅CT示局部少许软化灶,临床随访至今无神经功能异常及再出血发生,见图1。病例2 男性,49岁,因“头痛头晕 17小时,加重伴恶心5小时”于2010年7月急诊入院。入院HuntHess分级Ⅰ级。当时头颅CT示右侧小脑及天幕蛛网膜下隙出血。入院第二天行脑血管DSA检查示右侧小脑上动脉末

    浙江实用医学 2012年6期2012-01-14

  • 大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
    ,并将动脉瘤和其载瘤动脉的参数比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2例未发生破裂出血的直径≥15 mm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39~67岁。首发临床表现为头痛伴眼睑下垂和(或)复视、视物模糊4例,单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4例,头痛头晕伴有耳鸣2例,头痛伴单眼失明及单纯头痛头晕各1例。动脉瘤部位:颈内动脉后交通段4例,前交通段3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2例,颈内动脉C2段、海绵窦段及大脑中动脉分叉各1例。形状分型:侧方型和顶端(

    山东医药 2011年35期2011-09-05

  • 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压同侧颈内动脉,载瘤动脉近心端分离完成者可临时阻断夹阻断,应用可控吸力的适当粗细吸引器或双吸引器吸引,显露破裂口,再行破裂口临时夹闭或破口微电凝止血,得以成功夹闭术中再次破裂出血的动脉瘤。2 结果本组55例患者手术成功夹闭53例。2例患者术中行动脉瘤包裹加固,1例是因大脑中动脉瘤颈部宽大菲薄,另1例为脉络膜动脉瘤颈过短难以安放瘤夹。1例因动脉瘤破裂出血量大,无法准确找到出血部位,无法夹闭,行动脉瘤包裹亦不成功,术后均死于脑疝。术中8例动脉瘤再破裂患者包括: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2期2011-08-15

  • 辅助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探讨
    导引导管内。②在载瘤动脉内跨过动脉瘤颈口处,放置保护球囊。再将动脉瘤腔内放入微导管。③用造影剂充盈球囊,直至球囊与载瘤动脉的大小相仿,并覆盖住瘤颈。④填塞微弹簧圈进入动脉瘤囊内时,由于球囊的反作用力使弹簧圈自动成形和填塞。⑤载瘤动脉闭塞时间应<5 min。⑥弹簧圈置入后,边缓慢抽去球囊内的造影剂,边注意观察弹簧圈有否移位。⑦进行造影确定弹簧圈稳定在正确位置后,充盈球囊解脱弹簧圈。⑧同法在球囊的保护下继续填塞弹簧圈,直至动脉瘤完全闭塞。1.2.2 支架辅助技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8期2011-02-09

  • 螺旋CT血管生长、容积再现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价值
    寻找内脏动脉瘤的载瘤血管截面,确认为成像阈值,采用“血管生长(add vessel)”法,结合解剖刀法,生长出与阈值相同的血管,同样用源血管的密度跟踪,分别重建出以下两幅VR图像:动脉瘤和载瘤血管;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并对重建出的两幅图像显示参数进行调节(包括窗宽、窗位、透明度、亮度及赋予不同的色彩),最后将两幅三维图像进行融合,储存图像30~80幅,准确描述内脏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必要时应用电影连续快速回放以动态观察[2]。结 果38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0年4期2010-11-08

  • 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圈解脱后容易进入载瘤动脉,其血管内治疗目前仍然是一个难点。随着3D弹簧圈、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以及新型颅内血管专用支架应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总结了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共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32~78岁,平均56岁。29例为破裂动脉瘤,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初表现为突然头痛,其中6例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3期2010-08-15

  •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79例手术治疗体会
    降,以求充分显露载瘤动脉;解剖瘤颈,根据瘤的大小,瘤颈的长短、宽窄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选择动脉瘤夹的型号和数量。动脉瘤暴露充分后逐一实施夹闭,夹闭后用罂粟碱棉片覆盖载瘤动脉15 min以上。术后3个月判定疗效。2结果61例手术顺利。术中动脉瘤破裂18例,予控制血压、吸清术野,临时阻断载瘤动脉,调整瘤夹的位置。术后出现脑积水6例,短暂尿崩2例。术后3个月CT复查示局灶性脑梗死19例。本组疗效为优(无任何神经功能障碍)60例;良(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3

    山东医药 2010年31期2010-04-13

  • 血管内介入治疗在颅内巨大动脉瘤中的应用
    易于分离及夹闭或载瘤动脉临时堵塞[1-2]。随着经济及介入材料的发展、介入技术的进步,血管内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多,甚至成为颅内巨大动脉瘤主要的治疗手段。1 球囊球囊分为可脱球囊及不可脱球囊。可脱球囊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应用较早,特别是对于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治疗,损伤小、操作容易、费用低,是目前该部动脉瘤主要治疗方法。应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巨大动脉瘤,闭塞载瘤动脉近端,除减少其破裂出血机会外,还应解除其占位效应,占位效应除与动脉瘤对周围结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36期201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