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格瑞洛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9-01-07 16:23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7期
关键词:格瑞洛格雷血小板

王 帆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属于因冠状动脉粥发生样硬化斑块破裂挥着浸润导致形成的不完全或者完全闭塞性血栓,诱发心肌血供障碍形成的临床综合征。本文验证资料目标是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治的300例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评估且研究替格瑞洛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此次数据研究涉及的300例样本均来源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治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将不同治疗方案当做分组判断标准,参照组纳入150例,男女比70∶80,年龄取值范围控制在40~75岁,中位年龄数值(58.54±5.21)岁;实验组纳入150例,男女比80∶70,年龄取值范围控制在41~76岁,中位年龄数值(57.87±4.87)岁。验证统计两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一般数据,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术前所有患者均应用300 mg阿司匹林,术后给予患者服用血管扩张素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开展抗心肌缺血治疗。参照组在以上基础上开展氯吡格雷治疗,每天1次,每次服用75 mg;实验组以上基础上开展替格瑞洛治疗,每天两次,每次服用90 mg。

1.3 观察指标:比较观察实验组和参照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小板聚集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数据分析收入的300例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均以SPSS19.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的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上实验组和参照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采取卡方检验,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实验组和参照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采取t检验,P<0.05,统计学展现数据研究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研究两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为2例顽固性心绞痛,不良反应发生率1.33%,参照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为9例,2例心源性死亡、3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顽固性心绞痛,不良反应发生率6.00%,χ2=4.6241,P=0.0315<0.05,统计学展现数据研究意义。

2.2 比较研究两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实验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0.26±0.21)%,参照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0.37±0.22)%,t=4.4296,P<0.05,统计学展现数据研究意义。

3 讨 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预后差的一类疾病,是因冠状动脉内发生斑块破裂导致发生不完全或者完全包血栓形成的综合征,在临床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采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属于关键治疗措施。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临床应用中主要有阿司匹林等血栓素A2抑制剂、西洛他唑等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以及氯吡格雷等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1]。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超过1年为现今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指南中推荐的有效药物。虽然近年来不断深入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疾病,开展介入治疗的时候不少患者还是可能发生再发心梗或者支架内血栓等并发症,极有可能和氯吡格雷药物抵抗存在一定关联,但基因多态性和药物抵抗具有一定关系[2]。替格瑞洛属于全新的一种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能够在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上进行可逆性作用。相比较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用药之后不需经过肝脏进行代谢,可直接进行作用,对于减少药物抵抗发生率十分重要,进而将介入治疗效果显著提升,并且替格瑞洛药物具有更短的生物半衰期,具有较快的起效时间,对于快速抢救生命十分有利[3]。

此次数据表明,实验组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33%、血小板聚集率(0.26±0.21)%对比参照组数据指标,P<0.05,统计学展现数据参比意义。

综合以上结论,将替格瑞洛应用于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相比较常规治疗具有更显著优势,值得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格瑞洛格雷血小板
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替格瑞洛治疗STEMI行PCI术患者的临床效果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替格瑞洛致呼吸困难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