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认知行为护理干预的价值分析

2019-01-07 07:54韩艳秋
关键词:病程依从性冠心病

韩艳秋

(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心内,江苏 连云港 222004)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以及生活节奏的改变,导致冠心病的发生率日益增加,由于较多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往往治疗效果差强人意。随着病情发展,可发展为心肌梗死,甚至引发猝死等危急情况,现亦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首要致死原因[1]。近年来,随着对疾病认识程度及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较多患者对于疾病的诊疗已采取积极的态度,但冠心病患者仍以老年人为多,对于多年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难以加以纠正,时常存在消极态度。认知行为护理干预通过纠正冠心病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及认知错误,协助患者采取积极态度及科学方法,进而改善生活习惯、提高诊疗依从性,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控制疾病进展的良好状态[2]。本研究通过分析认知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是否进行认知行为护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纳入标准:冠心病诊断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经临床专科医师确诊。排除标准: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相关脏器功能不全及药物过敏患者。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7.64±6.78)岁,病程5月~22年,平均病程(5.58±2.26)年;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69.03±7.36)岁,病程9月~19年,平均病程(6.46±2.3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参考既往的研究[3],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相关行为认知护理,干预周期为2个月。具体内容包括①饮食方面护理:针对患者的饮食习惯以及内容进行干预,提高高蛋白饮食物、新鲜水果及蔬菜的摄入,减少盐及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量,戒烟限酒。②行为方面护理: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当身体锻炼,并遵医嘱按时定量服用药物。③睡眠方面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睡眠障碍评估,针对睡眠障碍者进行睡眠知识宣教,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及计划,例如避免在床上进行睡眠以外的活动、待有困意的时候再躺到床上休息等。④心理方面护理:通过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耐心解答相关问题,疏导负面情绪,建立积极治疗的心态,提高治疗的配合度。⑤后续方面护理:患者出院以后,通过电话随访及登门拜访等形式及时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及良好行为执行结果,对于执行较好者给予适当的鼓励与支持,对于执行效果较差者,加强医护人员及家属的监督,并进一步进行沟通,解决其相关问题。通过彻底改正不良认知,提高和保持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参考既往的研究[4],通过使用本院自制的健康问卷调查表于患者出院三个月后进行相关效果评估:①遵医行为方面:通过评估患者情绪、饮食、遵医嘱用药、运动及定期复查加以评价。②睡眠质量评估:通过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5]对患者出院第三个月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量表内容包括5个同伴问题和19个自我判定问题,总分为0~21分,分数越低则显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遵医行为良好率比较

观察组遵医行为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观察组睡眠质量(PSQI评分)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良好率 [n(%)]

表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PSQI评分)比较(±s)

0.4015 <0.0001组别 n 入院 出院第三个月观察组 30 9.26±2.48 5.82±1.58对照组 30 9.82±2.65 9.26±1.95 t-0.8451 -7.5074 P

3 讨 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心血管类疾病是引发人类死亡重要疾病之一,其中又以冠心病位居首位,其为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心血管供血动脉发生狭窄或堵塞,继而引发心脏的缺血缺氧性表现。既往的研究[6]显示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可以通过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减缓或阻止其进展以及复发。随着我国居民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严重危及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临床工作中,在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诊疗方面,不仅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而且亦需要积极的、高效的认知行为护理干预,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依从性[7]。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病程较长,需要进行长期治疗,且容易伴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患者亦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如果冠心病患者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专科治疗,将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9]。既往的研究[10-11]认为:患者的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对病情发展及结局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科学的护理模式现已经成为冠心病患者诊疗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认知行为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的日常行为进行评估,针对患者的饮食和生活行为进行纠正和干预。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保障治疗效果,降低疾病进展风险。同时通过改变患者错误理念,纠正负面情绪,医患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提高协作有效性,让患者在心理上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以肯定。

睡眠是个体必需的生理过程,睡眠不足严重危害人体的心理生理健康,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但冠心病患者往往普遍存在睡眠质量差的问题,导致患者出现焦虑,乃至抑郁的状态[1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实施认知行为护理模式,遵医行为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睡眠质量(PSQI评分)亦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效改善治疗依从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病程依从性冠心病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