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积累·化用

2019-01-07 06:28王增光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化用新鲜感学段

王增光

习作教学,一直占据着语文课程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对于大多数教师、学生来说,面对习作教学,真可谓无处下手。很多人都说,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多读书。然而现实却是,有不少学生,书读了不少,却不能将书中所获运用到习作中。面对这样的尴尬现状,作为所教学生刚刚步入第二学段的语文老师,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随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任务的结束,笔者依据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习作教学目标间的承接与延展,初步形成了“关注、积累、化用”的三步教学法。

一、学段教学目标间的承接与延展是语文学习的规律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总体目标有两个,一个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另一个是“体会习作的乐趣”。当看到总体教学目标时,笔者首先思考的是,编者为什么要在三年级一开始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其依据是什么?既然是教材,编排应该是有依据的。回顾一、二年级教材,不难发现一、二年級的教学目标是以识字、写字、朗读、复述、写话为主。会识字,会写字,课文读通顺了,能用自己的话讲清楚课文内容了,到了三年级就应该有所提升。关于“写话”与“习作”,《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写话的目标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习作的目标要求有“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等。从中不难看出“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乐趣”是学段间教学目标的承接与延展,是语文的根,是学习的根,更是习作的根。

二、关注、积累、化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化用的乐趣

新鲜感多指情感方面的,指一个人刚开始接触一个陌生人或者新事物时,所产生的好奇感,这份好奇感人们常称之为新鲜感。乐趣是人的心理感受,意指使人感受到快乐的、有趣的事。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是阅读中采撷、积累陌生词句与语用训练点的化用过程。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抓实细节描写,体悟表现手法;阅读时、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模仿化用,习得遣词造句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在阅读中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其实是积累新词妙句,进行化用的过程。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课文中的5个民族,除了汉族,其他4个民族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这四个词语,在阅读的过程中引起了学生的关注。笔者抓住时机,就这四个词语发起了“这四个民族在哪里?咱们班有没有这四个民族的同学?阿昌族过不过中秋节?”等追问。对学生而言,这四个词语是新鲜的词语。除此以外,名词“凤尾竹”“绒球花”与介词“从'一‘有”“向”也可能成为让学生有新鲜感的词语。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点在《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有要求,但没有明确提示,这就给我们老师提供了自主解读的空间。哪些句子可以成为“有新鲜感”的句子呢?笔者认为,课文的第一句话就很有特色:“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_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这句话的中心词是“小学生”,前半部分是写小学生从哪里来,后半部分是写小学生属于哪些不同的民族。从哪里来,用了三个“从”,因为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哪些民族的学生,作者用了三个“有”和一个“还有”连接四个民族。这样的表达句式对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特别的、新鲜的、有趣的。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句话对学生而言也是很新鲜的。此句主要写安静,怎么样的安静呢?通常我们的认识是没有声音。那么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安静的呢?“树枝不摇了”自然是安静的,“鸟儿不叫了”也安静,“蝴蝶停在花朵上”还是安静。通过对场景描写来衬托安静,对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肯定是很有新鲜感的,也是非常值得学生去积累的好句子。

关注、积累、化用,三者间的关系是承接关系。在学生对“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四个民族发出追问时,在学生品读文本语言时,启发学生置换语境、词语,化用言语方式,于是,课堂上便有了“下课了'从教室里,从地下体育馆里,从科学实验室里,跑出来许多小学生,有浙江的,有湖北的,有湖南的,还有山东和四川的”与“这时候,操场上十分热闹,花朵左右摇晃,蟋蟀四处乱跳,蝴蝶、蜻蜓在操场上空飞来飞去,好像在为同学们加油喝彩”的语言生成。

这一语言生成的过程是充满乐趣的,是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在阅读中采撷、积累陌生词句与语用训练点的化用过程。教材为什么要设定这一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与习作训练有何关系?笔者认为,“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是学习的形式,“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是化用的基础,习作则是化用的再现,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与“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阅读能否作为习作的源头活水,其核心点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关注、积累、化用有新鲜感的词句,能否体会到化用的乐趣。

三、以熟读、理解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关注、积累、化用,体会化用乐趣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学段使用的词语是“写话”,第二、三学段则把“写话”改为“习作”,这说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学生就要系统地学习习作了,第二学段的“习作”既承接了第一学段的“写话”,又为第三学段的“习作”打下基础,是习作起步的重要阶段。鉴于这一习作起步阶段,笔者以“关注、积累、化用,体会化用乐趣”为指引,参照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基于观察后的学习模仿),鼓励学生在熟读、理解课文字、词、句、段、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化用——仿写练习。

如在学习《花的学校》一课时,依据文本中的“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一句,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发挥想象,让图示中的花草唱歌、说话、做游戏,并将想到的根据课文的句式仿写出来和同桌、小组其他同学交流。于是,便有了出自孩子之口的妙句:“调皮的牡丹花不想写作业,悄悄地溜到操场踢足球去了o”“一群紫色的小花见风姐姐来了,赶忙迎上去,围着风姐姐跳起了舞。”“下课铃响了,一颗颗嫩绿的小草从教室钻出来,迎着风开心地玩耍。”……

课堂上,当学生起身读出自己的句子时,那股流露出的喜悦与幸福,是你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仿写是阅读的升华,是习作的基础,是初学习作最基本的训练方法。言语方式的模仿基础是理解,是熟读成诵。鉴于此,在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的学习过程中,笔者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朗读的练习,并在学生理解、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启发关注、积累、化用有新鲜感的词句。

四、落实课后练习,化用关注、积累的语言元素,体会习作乐趣

如果说课后练习是习作的基石,那么,优秀的习作则是一条通往典雅汉语的石砌大道。基石搭建得坚固,大道才会笔直通畅。执教部编版语文教材,要抓準单元要素,找准读写结合点、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仿写,化用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一步一步提高,才会在习作路上感受到习作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安排了练习:“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并在练习下方给了“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等场景的启发,给了‘上课的时候……”和“放学了……”的时间参考,以此检测学生对文本第三自然段的理解和对该段文本场景描写(结合课文插图,体会文本语言的画面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句式的模仿与化用情况。

课堂上,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出示段落填空,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填一填。基于熟读的前提,学生均能流利地完成。关注、积累是过程,化用、仿写是目的。情景转移,代入“花坛边”“放学后”等关键词,学生依课文文段句式展开想象。于是,便有了:“放学了,不同爱好的学生在花坛边做游戏。这时候,花坛里的牡丹看到同学们玩得很高兴,也跟着摇晃起身子来。枝干上的树叶,随着摇动的花朵,你拍我,我拍你,发处一阵阵掌声。”

经此模仿化用训练后,请学生根据课后练习所示,选取自己喜欢的场景、时间进行习作交流——用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语、句式把想到的、想说的写出来与同桌交流,体会习作的乐趣。

特级教师管建刚在《指向写作:我的9堂阅读课》一书序言中所说,阅读有两种思维,一种关注“写了什么”,一种关注“怎么写”。关注“写了什么”的阅读思维,不是语文课的专属思维,是所有学科都要用到的阅读方式。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是关注“怎么写”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的信息输入到习作的信息输出,学生所面对的语言运用有时也许和在积累过程中所熟知的内容不同,但“关注、积累、化用”三步教学法这一策略更加侧重的是学生关注、积累、化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这一方式形成的独属思维方式,进而形成更好地为习作服务的言语方式。

“关注、积累、化用”三步教学法是以解决学生的实际习作问题为起点,基于熟读、理解课文之上的关注、积累、化用有新鲜感的词句的习作教学法。这一以“关注、积累、化用有新鲜感的词句”为指向的三步教学法将学生在关注“写了什么”的同时导向关注“怎么写”的阅读思维。

猜你喜欢
化用新鲜感学段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KINGSWOMAN
“化”备用素材为写作内容
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新鲜感
如果不曾有过,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重启一次吗?
论小山词对唐诗的化用
新鲜感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