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中的护理体会

2019-01-08 14:13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2期
关键词:溶栓缺血性神经功能

李 慧

(沈阳急救中心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06)

脑梗死在神经系统疾病中比较常见,也可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加,患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幸存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机体功能障碍[1],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当前临床医学唯一证实的,超早期采用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可减轻患者残疾的方法。同时,采用合理有效综合护理缩短溶栓前准备时间,可有利于患者身体功能的早日恢复。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急诊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实施效果,并为之后临床急诊脑梗死患者应用护理提供可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研究取医院从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45例急诊脑梗死患者,从发病到入院20 min~6 h,从发病到护理时间为30 min~10 h。入院患者均经脑CT确诊,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发病时间少于6 h,溶栓前常规检查以及凝血相关检查,结果均显示在正常范围,无溶栓使用禁忌证,所有患者均获得知情权,签署同意书。

1.2 溶栓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患者【商品名】爱通立【通用名】注射用阿替普酶【汉语拼音】Zhusheyong A'tipumei;【英文商品名称】Actilyse[Recombinant Human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Injection (rt-PA)];【规格】20毫克/支,20 mg包装盒内有1个含20 mg活性成分(干粉总重933 mg)的小瓶及1个内装20 mL注射用水的注射用小瓶。50毫克/支,50 mg包装盒内有1个含50 mg活性成分(干粉总重2333 mg)的小瓶及1个内装50 mL注射用水的注射用小瓶。目前,爱通立®在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以及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HA/ASA)《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中均获推荐用于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必须由神经科医师进行(参见【禁忌】和【注意事项】)。推荐剂量为0.9 mg/kg体质量(最大剂量为90 mg),总剂量的10%先从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持续静脉滴注。治疗应在症状发作后的3 h内开始。

辅助治疗:在症状发生的最初24 h内,此治疗方案与肝素和阿司匹林合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在本品治疗后的24 h以内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静脉给予肝素。若给予肝素以防治其他症状(如防止深静脉栓塞发生),则剂量不得超过10000国际单位,并由皮下注射给药。

1.3 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需严格遵照临床医师经验以及医嘱对患者进行常规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施综合护理,挑选由神经内科医师和急诊科2名护理人员共同组建专业溶栓治疗小组,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流程,每名患者由2护理人员负责实施护理,护士长统筹监管,并评价护理实施行为,具体护理如下:

1.3.1 溶栓前护理:患者送入急诊科医师查体后立即给与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护理人员立即按照溶栓流程对患者进行脑梗死溶栓前的护理操作和评估。神经内科医师会诊确定治疗方案时,指南要求脑卒中患者到达急诊室到开始溶栓的时间要小于60 min。缩短溶栓前准备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两名护士同时工作,一名护理人员在最短时间内采取血液标本,进行凝血功能检查、血常规以及血液生化检查,观察患者基础生命体征(重点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吸氧、心电监测和血氧饱和度,观察心电图,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取前臂粗且便于固定血管做静脉留置针,对需要留置导尿的患者进行留置导尿,并准备好急救可能需要的抢救设备和抢救药品,另一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稳定患者情绪,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病情以及具体治疗方案,掌握患者的用药史和既往史。告知患者家属溶栓过程中实施护理疗效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签署同意书。

1.3.2 溶栓中护理:溶栓期间要求护理更加专业,护理人员还要熟悉溶栓操作,溶栓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变化情况(每10~15 min监测血压1次)和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合并各种并发症患者的对应治疗,出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溶栓过程中出血发生率最高,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各项身体状况是否有出血的发生。

1.3.3 溶栓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24 h内持续心电、血压监测。若患者有血压升高、呕吐等症状及时进行CT检查,防止脑出血发生。护理结束后常规检查血压、血糖、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四项,保持患者休息,进行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让患者积极面对治疗。有必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介绍,病房要保持安静。同时护理人员要辅助患者进行简单活动,之后逐渐增加运动量,患者饮食以高营养为主。定期接受复查,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1.4 疗效评价:依据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方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0~42分,评分越低则表明神经缺损程度越低)[5],统计对比入院时与7 d后评分值减分率。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1%~100%,为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56%~90%,为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55%,为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0~17%,为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下降,为恶化。并在溶栓期间常规检查,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率、显著改善率以及改善率之和。

2 结 果

2.1 统计溶栓后疗效:45例患者中,基本治愈18例,显著改善15例,改善3例,无效9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80.0%。

2.2 不良反应对比:溶栓期间经常规检查,出现不良反应发生3例(2.22%),泌尿道出血1例,上消化道轻微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

3 讨 论

当前临床公认的超早期溶栓治疗为近些年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进展之一,静脉溶栓疗法可有效改善发病3 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神经损伤,可一定程度减少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静脉溶栓治疗同时,考虑到该类疾病患者多会发生肢体瘫痪不良、言语不清等情况,承受的心理压力大,临床应在经静脉溶栓治疗同时,提供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6]。静脉溶栓治疗同时实施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可提高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减少溶栓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提高临床预后效果,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压力[7]。

一般脑梗死溶栓治疗常规护理由一名护理人员单独操作完成,若实施标准化护理,需要制定一套医护人员共同认可的护理流程,由具有经验的护理人员讨论制定护理服务模式,按照溶栓时间顺序量化护理管理,由多名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规范要求在同时间进行多项护理操作,避免因个人水平和原因而导致的护理疏忽,影响患者治疗[8]。综合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做好溶栓前的准备工作,以最快速度做好溶栓准备,改善缺血缺氧而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9]。本次研究结果表明,45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0%,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

综上所述,急诊快速的开展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同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日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猜你喜欢
溶栓缺血性神经功能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