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2019-01-08 23:02朱丽荣
农业经济 2019年2期
关键词:德治难题法治

◎朱丽荣

一、问题的提出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乡村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1]:乡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乡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风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但随之而来的错综复杂的乡村治理难题却日益凸显,成为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短板。明确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有效破解新时代乡村治理难题,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已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变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直接决定乡村治理是否真正实现“治理有效”,更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二、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待加强,乡村治理精细化目标需进一步明确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的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乡村基层治理、团结动员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虽然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高度重视,但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够,部分农村党支部活动走过场,对中央的乡村振兴政策宣传不到位;部分农村党支部班子成员思想保守、服务意识差,无法解决群众反映迫切的热点问题;部分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低,无法发挥带头作用,导致乡村振兴战略虽已明确,但不同乡村治理精细化目标还不是很明确[2],采用照抄照搬式乡村治理模式治理效果不佳。

(二)思想固化缺乏创新精神,破解乡村治理难题需多策求解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治理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比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新老村落整合问题、新老村民融合问题等,面对这些新问题必须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多策求解。但当前部分乡村领导干部缺乏创新精神,思想固化,习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或者套用其它地区的先进做法,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引发新问题。破解乡村治理难题迫切需要注入新思想、整合资源、多策求解。

(三)基层民主建设有待完善,社会力量未充分发挥作用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部分乡村不按照规定定期召开村民会议,由少数人代表全体村民的意见;不让村民参与账务管理;对村民关心的村务不按程序予以公开;和村民利益相关的重大项目或重要决策,如村集体用地的使用不吸纳村民的意见与建议;去精英化现象导致村干部自治能力与水平低等[3],由此积累基层矛盾,引发更多乡村治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力量还未充分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去,乡村社会组织数量少、参与范围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格局还未完全形成。

(四)自治法治德治水平有待提升,乡村治理与村民期待有差距

自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德治是支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虽已达成共识,认识到“三治合一”的重要性,但当前乡村治理依然面临自治不充分、依法行政观念不强、乡村文明建设跟不上的现状。主要体现为农民参与意识淡薄、自治能力不足,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件关心度高,而对暂时不涉及切身利益的长远问题参与积极性低;依法办事观念不强,遇到问题习惯于托人情找关系,民主法治意识淡薄,习惯将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良风气依然存在,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比较普遍,社会恶俗赌博现象屡禁不止。自治法治德治水平还有待提升,乡村治理成效与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存在差距,未完全满足村民期待。

三、新时代完善乡村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前提:坚持党的领导,明确治理方向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明确乡村治理方向、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首要前提。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我国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乡村治理过程中同样要坚持这个基本方略,以保证乡村治理方向的正确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首先要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并将其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做好乡村治理的政治引领。具体引导表现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定位上明确“由谁治理”,在党的领导下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做到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乡村治理的系统化;乡村治理的客体定位上明确“治理什么”,将乡村最关注的涉及广泛的问题作为乡村治理的重点内容;乡村治理的方式定位上明确“怎么治理”,不仅通过法律法规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重综合治理,注重各种治理方式的有机配合[4],多角度多层面解决问题。通过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凝聚乡村治理共识,把握政策方向,将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使乡村治理难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破解;其次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治理注入活力。

(二)关键:以问题为导向,坚持解放思想

以问题为导向,坚持解放思想作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突破口。当前已进入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关键时期,面对显现的深层次乡村治理难题必须解放思想。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5],解放惯性思维的大脑,依然是当下乡村治理优化进步的最强生命力[6]。首先要在实践中打破与乡村振兴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当然解放思想不是胡干蛮干,必须实事求是、深入调研、明确问题所在,要用实事求是这把尺子去衡量,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要把自己摆进去,敢于拿自己开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解放思想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责任意识,提高整合力度,克服畏难情绪,把解放思想作为解决乡村治理难题的一把钥匙,开启乡村振兴发展的大门。解放思想也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要深入农村从客观实际出发,并要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不断修正,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达到不断完善真正破解治理难题的目的。要坚持学用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推动形成敢于创新、敢想敢试、敢作敢为的良好氛围,探索乡村治理的新路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保驾护航。

(三)核心:以农民为中心,打造“三共”格局

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程,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乡村治理中就是要以农民为中心,找到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影响广泛的治理难题,将其做为提升乡村治理成效的切入点。其次,以农民为中心,还必须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比如,将农民最关心的农地、环境污染、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乡村治理问题作为治理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完善制度、明确程序、试点示范、总结经验,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成效。不仅如此,还要将乡村治理放到乡村振兴的大格局中,要注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乡村治理不能就治理谈治理,还要做到“疏”与“堵”相结合。要吸纳社会各方广泛参与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比如乡村环境治理过程中,不仅政府要做好规划与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与村民参与到农村垃圾清扫、转运和处理的过程中来,实现共建共治,最终达到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的目的。

(四)保障:健全“三治”体系,注重公平正义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理是对乡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达到合理公平有序,必须按照十九大的部署,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要发挥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刚性规范约束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发挥德治柔性约束与自治的内生约束引导作用。要依据乡村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断出台完善精细化的乡村治理制度、创新村民自治制度,要不断培养乡村干部树立法治思维,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做到有理有据,维护公平正义。要提高村干部对村民自治的认知水平,不断培养村民的自治意识,创新村民民主参与、民主监督途径,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乡村治理的公开透明度。要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注重完善乡村公约,重视农村乡贤作用的发挥,树立道德模范,重视德治引领。做到以法治保障自治,以德治支撑自治,在自治中体现法治[7],坚守公平正义底线,才能有效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真正实现“治理有效”。

四、结语

破解乡村治理难题要统筹规划,不但要注重顶层设计明确方向,而且要注重细节的落实与完善,并在实践中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格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体系,最终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德治难题法治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荷叶礼赞
狗之难题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难题大作战
巧解难题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