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随笔

2019-01-08 02:58张复兴
中华书画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款识钤印设色

□ 张复兴

对传统绘画浸润日久,我对宋画的严谨、元画的恬淡愈来愈情有独钟,对黄子久的平淡天真、王叔明的繁复缜密、王原祁的精致笔墨倾慕不已,每每感到古人画中的精神境界及其透出的一种不可抗拒、难以述说的愉悦。只是今天这种境界怕是久违了。是对传统的研究和继承出了问题,还是对传统的精神或形式有所偏废?是生吞活剥或食古难化?难以说清楚、道明白,却给我提了个醒:深厚的传统非轻易吃透的,继承传统是一个极严肃的话题,总是要讲点技巧和原则。

我有选择地借鉴传统。我师法传统但不追求古意,敬仰先贤却不迷信成法,又时时告诫自己贴近现实生活,注意与古人拉开距离。就像我青年时喜爱黄子久的严密和秀致,之后又喜欢他的繁复和浑厚,今天则尤其喜爱的他的散淡和天真,这是自己师古的轨迹,也是不同阶段体味传统的收获。

黄子久给我最大的启发还是外师造化。《富春山居图》是黄子久创作中的高峰,也是中国文人山水画的高峰,怎么师法它是一个可以大大研究的题目。此图陂陀沙岸、冈峦起伏、林木交错、舟舍散聚,其连绵不断、层层叠叠、纯静平和、丰富自然的富春江气息中,给我的直接感受就是好像做了一次爽心悦意、过目难忘的郊游,此即师造化之功。富春江作为江南山水代表,它的气质具有典型的南方山川风貌,这与我生活的漓江流域的桂北山区有相似之处。这点给我很大启发,强调对真山真水的直接感受而非对传统成法的生搬硬套,从桂北苍莽的山林中获得灵感而非从传统山水画中移借符号,叠加现代审美情趣而非因袭古典情调,从而创造出我自己树木葱笼、沟壑纵横、溪泉跌宕、远近开合的图式,又变黄子久的散淡为我的疏朗、变黄的天真为我的朴拙,经过一番折腾,倒也蛮贴切地体现在我的山水画中。

作为当代人,与古人太多的不同使我可以更自信地追求自己的审美理想。河山熏陶使激情得以倾泻,生活感悟使创作渐入佳境。师法自然,自然而然地观照生活本身,对客观山水形貌不作照搬式的影写和记录,注重直观感觉和体验,表述对自然的亲和感,是当代山水画作的必经之路,这条路前有古人后更有来者。中国山水画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对自然山水作多维度的审美观照。“画不但法古,当法自然。”(明·唐志契《绘事微言》)现在很多山水画更注重主观情感的流露与宣泄,崇尚自我意识的表述和伸张,客观形象如地形地貌已居次要了。而我的山水画,始终情系中国南部漓江流域的桂北山区,在浑厚苍凉、重峦叠嶂的越城岭中,在千峰竞秀、云缠雾绕的百回漓江中,苦苦寻找我的感受,织造我的图画。在这份真实与观照间,在沉着与空灵中,无拘无束、畅神悠游。

对客观参照反复观察、归纳,锻炼形象,是凝练、纯化艺术语言的路数。黄子久在《富春江居图》《天池石壁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中,其线性化的艺术语言已炉火纯青、淋漓尽致,为后人叹为观止、折服不已。其凝练、纯化的绘画语言俨然成了一股统摄画面的神秘力量。我的画作也在努力寻找、驯服这股力量。透过四季常青而繁茂的植被,还能看到又一层植被存在、一层层的交相辉映直至无穷无尽的真实空间,被我主观地将层次压缩减弱,仅着力于近中远景的有序铺陈,辅以微妙过渡,不留痕迹地织成一个苍润凝固、几无层次的平面空间,以密衬虚,虚处着眼,密处着力,精心设计并有意强调留白,力求从整体上造就一个全新的视觉效果和力量,在线、点、墨块的交织中,恰当地留下色彩发挥的空间,设色中减少客观纷繁的色相使之单纯,缀以少许亮色做冷暖过渡,使笔墨的表现与整体色调相吻合,笔线、墨点、色块与现象若即若离、密密匝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起止无定、信马游缰、破破合合、笔笔生发,交织映掩、游离散布、不拘形式、若隐若现地呼唤出画面韵味的精妙。作品面貌则从前期的严谨过渡到现在的松灵,从反复勾画皴擦演化到水墨融接晕染,从平和宁静的直白辗转到隐隐透出些许微妙的诗意。拒绝固守所成,积极求变,臻至完美。我坚持认为注重自身对生活的感受和观照,避免概念化和程式化,是中国山水画能够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恰当地融合当代意识,也是我在创作中考虑较多的问题。当代意识与传统观念并不相悖,应视作传统观念在当下的发展和充实。一个当代人的画作若无当代意识则几乎不可成立,当代意识似乎应该带点冲锋陷阵的酷味。比如黄子久的画也是他那个时代的当代意识。在我的作品中,当代意识表现在形式上,是力求一种新的、有难度的、不同于传统、有异于他人的视觉形象。在内涵上追求平和、温润、浑厚、松灵的精神气质。形式与内涵追求同步而统一,与生俱来且贯穿始终,不断充实以至和谐完善,达到阳刚而不霸悍、精微而不阴柔、豪爽而不狂妄、拙朴而不荒率、飘逸而不油滑、甜美而不媚俗、矜持而不刻板、宁静而不呆滞的通神境界。在说不完的讲究中,还要凸现出一种称为个性的东西,实在是难事。解决诸多矛盾最为合理的办法是恰如其分地把握其中的度,暗自深悟“中庸”二字。

一切手段的存在和调用,只是为了营构一种自我追求的境界,一种山水精神境界,一种博大的柔情气概,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享受,一种使“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的“神”“韵”得以体现的追求,一种平和、纯净、清旷、雅逸的自我风格。这是我在继承发扬具有中国精神气派的民族绘画道路上的一点努力,我尚奋力进行着。

张复兴 越城岭记怀 纸本设色 2014年

款识:越城岭记怀。岁次甲午重阳,复兴于京华。

钤印:张复兴印(白)

款识:家山叠翠。乙未年冬,复兴。

钤印:张复兴印(白)

张复兴 家山叠翠 纸本设色 2015年

款识:一川烟雨近重阳。乙未年,复兴。

钤印:张复兴(白)

张复兴 一川烟雨近重阳 纸本设色 2015年

款识:春到延川。岁次乙未,复兴于京。

钤印:张复兴印(白)

张复兴 春到延川 纸本设色 2015年

款识:溪山春融。丙戌年春月,复兴。

张复兴 溪山春融 纸本设色 2016年

钤印:张复兴印(白)

款识:谙练世味未必俗,常写家山自寻闲。岁次乙未,复兴。

钤印:张复兴印(白)

猜你喜欢
款识钤印设色
国画纸本设色《荷》
《岩高千尺虎》
本期拉页
夏昶作品欣赏
《独白系列之三》
担当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郑庆余艺术作品
曼生壶款识探索(上)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