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随谈

2019-01-08 03:00魏广君
中华书画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设色纸本神话

□ 魏广君

书画艺术创作我认为有自觉夸张和不自觉夸张两种情形。自觉夸张的书写、渲染、变形及象征,是对“传统”进行神话般的描述。不自觉夸张的书写,渲染、变形及象征乃是对“传统”的再塑。同时,也是将自己不自觉地融于神话般的“传统”,“是对神话的又一种传说”。

如果谈的是中国画,从中国画的本质上去讲,我认为中国画有活力的笔墨无形也有形,无笔墨或笔墨活性不足,无论你形有多准,也不具备中国画的“形”。过去,我也到过很多有山有水的地方,总是感觉到山水与我相互的流盼。然而,当我每经过一次写生,只要是动笔的写生,就完蛋,因为我眼中本是很有活力的山水,都变成了“结构”,死样般的形与态。而此时,每当我合上速写簿时,总能感觉到山与水对我的鄙视和哀怜。我恍然地感到,大家各有各的创作原则,就没有必要去因循一种方法和原则去要求其他的人。我想努力追求山与水那种本乎自然的生存原则。这就要使自己的笔墨具足活性,让山与水的气与血,在自己的身体内奔突吧!如果有一天,我能同山水在一起排练和演出,我将使自己的身体,摆脱自己的意志,使自己的灵魂与山水的灵魂自由起舞,去“圆舞”我的追求中共同的东西。

魏广君写生

在对艺术追求与创作的过程中,对优秀的创作者来讲,有诸多的“温香软榻”在恭候着,可是,有多少人能走得高远呢?不高远者,对于“温香软榻”的称赞和崇拜是很欣然的。然而,却是“艺术”二字嘲弄的对象,因为,他的本身一直认为自己是在进行“艺术”般的创作的。

“越趋高远,就越有坠落的危险”,只是针对现实生存的说法,是对于现实生存寄“关切”厚望的感喟。我要说合于艺术艺术规律的“高远”,越趋高远,弥足珍贵,他寄寓着人与自然在共性中追求美好的高尚精神。

魏广君 奇瑰巍峨 220×90cm 纸本设色

科学与艺术,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应当是科技与精神方面的二极。况且二者在人类思维模式上,也有明确的范畴,甚至是处于对立的范畴。人们是应当能截然区分开来的。

清华大学艺术学院所倡导的科学艺术(或艺术科学),实际展示于人的说法,是将科学技术所能制作出的东西,称之为艺术品,我实在明白不过来。因为科学技术只能成为现代艺术范畴中最为初级的一部分,然用科学的思维模式来进行艺术创作,将是设在艺术平台上的藩篱,其最大的功能,是将艺术狙击掉。反观之,如果将艺术科学化,那么,甭说艺术,甚至人世间就没有必要存在“情感”这种东西。所以说艺术化科学,尤其在经济时代,很容易使人们滑入其泥沼,是含普遍性地阻碍艺术思想发展的,尤其阻碍中国纯正的、传统性很强的书画艺术的发展。

现代艺术处于令人尴尬的前沿上,尤其是带有血腥味的东西,只能“是朴素的原始宗教腐败以后的结果”。最多是在充当我们传统神话和灵怪小说中,原始的蒙昧品,所能展示于人们的是尝试性的错误的纪念物。而令人最为哀怜的,也是最为“实际”的一句话:“只要你注意到它了,就行了。”转而一想,倒是有必要将其缚往科学研究所了。

中国画的本质精神表现在笔墨上。

且看新时期的中国画坛,一直在滋生着多样的观念和主义。无论这样或那样的观念和主义是如何的纷攘,中国的优秀画家有着各自的定力,他们依托着中国绘画媒质,紧贴着当代人文精神,幻化着自己心灵上的图式,在顽强的保存着自我、创造着自我。

“形”是绘画的基础,它在绘画的过程中虽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它毕竟终结在“法”字上,“形”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

中国画的本质精神表现在笔墨上,体现着中国文化的个性和价值取向,体现着中国人的智慧。有笔墨无形也有形,具有活力的笔墨本身无形不在,处处见形而鲜活生动。无笔墨或笔墨不精良,有形实无形,更无论神。

笔墨精神的高低反映着作者对中国文化着力和取力的深浅,也反映着作者对中国艺术原创精神的理解程度。

画家在因循中国画本质的基础上,寻绎着中国传统文学中之经典作品所散漫出的情愫,表意着当代文化的状态和人的情感与精神。不离本真,特立独行,他们的作品具有潜在的、深层的文化意蕴,贴切地讲,是实现了语言上的考究和意义上的延伸,实现文学意义上的成功。

笔与形、墨与形,笔墨精神,莞尔之际,有着细微而的差别。

魏广君 山水 220×80cm 纸本设色 2008年

魏广君 连空青嶂合 136×68cm 纸本设色 2011年

魏广君 心宅明镜 93×186cm 纸本设色 2008年

猜你喜欢
设色纸本神话
国画纸本设色《荷》
爱情神话
韩景燕作品集
《岩高千尺虎》
王少桓
熊明非作品选
《独白系列之三》
兰华生作品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郑庆余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