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以沈阳大学虎石台附属实验中学为例

2019-01-08 07:29任丽伟王彦婧田菲菲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走班制科目学科

任丽伟, 王彦婧, 田菲菲, 白 俊

(1.沈阳大学 a.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b.虎石台附属实验中学, 辽宁 沈阳 110122;2.沈阳市同泽女子中学, 辽宁 沈阳 110011)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仅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所热切期盼。人们常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高考改革的关键作用与敏感性。高考改革关系到每位考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关系到教育的平等和社会的稳定。鉴于以上考量,沈阳大学虎石台附属实验中学正式揭牌后,就成立了科研小组,在原有的美术、体育科目上实行“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虎石台附属实验中学校情的教学改革实践模式;针对2018年走班制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分学科、分阶段、适合高中生特点,并与新高考改革一致的教学改革实践模式。力图通过改革实践为2018级学生入学后的教学改革打基础,为学校未来发展谋新路,为推动辽宁省的高中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走班制”教学改革的背景

1.新高考政策的促进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考制度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原高考语、数、外3科分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3门科目由原来的文科(政史地)和理科(理化生)转变为在6门规定的科目(政史地理化生)完成学业水平测试后,自主选择3门科目进行组合,作为高考计分科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以下简称《意见》)规定: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选考的3个科目的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1]。随着2018年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正式推行,高考科目将进入到“自选”时代。高中教学将面临每位学生一张课程表的局面,普通高中的教学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促进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的教学改革,如何在提升高中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是所有普通高中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转型发展的推动

目前我国高校转型发展具有如下特点:很多研究型大学开始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大学生开始由“理论型”向“技能型”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倾向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高校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充分展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高校广泛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建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贴近;帮助学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能力的培训,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2]。

3.教育领域人文精神的培养

“走班制”作为高中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虽然并非新事物,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展开,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与意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走班制”,承载了教育体制发展、高中教学模式发展和高中生个性发展的时代需求,更突出了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体现了高考改革要求的因材施教和人才培养个性化的原则。“走班制”的出发点是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与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走班制”需要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人生规划,加强兴趣爱好与专业特长融合的培养。提早学习和规划未来,能够为高中生今后进入高校选择专业、毕业后发展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3]。

二、“走班制”教学实践的探索

1.学科选择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新入学的高中生心智尚未成熟,大多数高中生缺乏理性的自我认知,缺少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生作出的选科大多是盲从的,极易导致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和消极心里,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引导高中生作出适合自己的学科选择,是本次高考改革的亮点,也是本次高考改革的难点,还是本次高考改革成败的关键点。如何做好高中生的选科?首先,需要家长根据自己对孩子兴趣、特长,以及学习素养的了解,提出选科建议;其次,学校在学生选科方面给予必须的指导,学校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再次,学科教师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走得最近,最了解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给出一定的建议;最后,学校成立科研团队,为学生提供有关选科的建设性意见。

沈阳大学虎石台附属实验中学课题组制作并发放了200份问卷,在试点年级(2016级)学生中作了调查。问卷包括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教师问卷。调查结束后,对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了分析。200份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在6科选考科目中,选择最难学习的科目是物理(占比47.5%)和化学(占比33.5%);选择最容易学习的科目是地理(占比32.0%)和政治(占比25.0%)。

学生选定的课程组合(见图1),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学生占比最大,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学生占比第二,选择物理组合的学生人数最少;在新高考改革实施初期,学生依然会受到传统的“文理套餐”的影响。即使物理、化学科目对某些学生来讲难度较大,但面对学科组合的选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传统的理科组合;政治、历史、地理3科属于相对容易的科目,另一部分学生受学习成绩的限制及传统学科组合的影响,更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这样的文科组合。

图1 学生选定各种课程组合人数统计

多数同学(占比54.5%)根据自己的学科成绩选择3门高考学科, 其次(占比49.5%)根据兴趣与爱好选择高考学科, 再次(占比29.5%)根据理想志愿选择高考学科, 少数同学(占比6%)根据父母的意见选择高考学科。 在选择高考学科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希望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 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选择; 面对一些大学对某学科提出的要求, 即使这些大学是心目中的理想大学, 也会因为该学科成绩较差而放弃选择。

调查中还发现,68.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人生规划选修课,且希望为其配备学习生活导师,这从侧面反映了高中生很需要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图2)。

A—很有必要;B—可有可无;C—开了也学不到什么;D—有时间还是多学点学科内容

图2开设人生规划选修课调查数据统计

2.学科学情调查与统计结果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各学科的学情情况,以便为接下来的选科提供重要依据,课题组又以24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要求每一位同学填写一份学情分析表,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3个维度的调查了解。学习态度分4个等级:A级好;B级较好;C级一般;D级差。学习能力分4个等级:A级强;B级较强;C级一般;D级差。学习成绩分4个等级:A级100分~80分;B级79分~60分;C级59分~30分;D级29~0分。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此次统计表中学习成绩等级的划分根据学生4次考试成绩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学生学情调查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在政治、历史、地理3个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在地理学科表现得尤其好。

学生选课调查结果(图3)显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3方面并不成正比。尽管学生在政治、历史等科目上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良好,但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徘徊于B级-C级之间,只有少数学生达到A级;地理学科的三项评定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达到A级-B级。可以推断选择地理学科的学生人数将高于选择其他学科的学生人数。

(a)—政治; (b)—历史; (c)—地理; (d)—物理; (e)—化学; (f)—生物图3 学科学情调查与统计结果分析

生物学科的学情显示(图3(f)):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几方面都很乐观,如果突破文理分科的限定进行搭配,推测选择生物学科的学生人数也将较多。

3.实行“走班制”的时间选择

《意见》强调学生在完成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必考科目后,方可确定选考科目。实际情况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需要通过一年的学习实践,才能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学科有所认知,进而完成考试科目的选择,过于仓促地选课是不可取的。高中学生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不同学科的兴趣、爱好及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素质、能力参差不齐,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上存在的差距也很大,有些科目至少需要经过一年的学习时间,方能确定自己的兴趣学科是否也是优势学科。如果过早操作分班,不仅不利于选科学习教学方法的稳定,而且还将造成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混乱。

三、“走班制”教学改革基本管理机制的构建

1.着力于学校层面的制度设计

“走班制”教学改革是当下高中教学改革最热门的话题。在学校层面,需要根据本校的校情和学情,进行本校“走班制”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出台相关规定和制度,如《“走班制”教学管理制度细则》《学生课程手册》《学生选科指南》《学分认定办法》《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等,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科学规划学习进程,保障初期“走班制”教学改革的稳步运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再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2.保留行政班及班主任原有的职能

行政班是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行政班承载着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同时,行政班履行对每位同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更加凸显了行政班及班主任的重要作用。虽然,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行政班的功能弱化了,但在改革初期,“走班制”基本管理机制建构的探索阶段,仍然需要行政班发挥原有的职能,行政班必须保留。

3.实行任课教师责任制

教学班在课堂纪律管理上实行任课教师责任制,任课教师负责课堂纪律,并负责学生的出勤记录;同时,任课教师需要和教学班的学生小组长合作,完成课上作业、课后作业的收发等工作。未来,“走班制”的上课形式将全面展开,将对任课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任课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交流等多种形式接触学生和了解学生,在师生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带领学生在“走班制”学习过程中找到归属感,形成新的教学班的集体意识;同时,及时将学生在上课中出现的一系列情况与行政班班主任沟通,交流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进行同抓共管[4]。

4.配合实施班导师制度

班导师是学生的职业规划师。决定学生选择考试科目的因素很多,专业教师给出的合理化建议是其中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班导师能够对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给出合理化建议,供学生和家长参考;同时,班导师还负责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生活上关怀学生,进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疏导[5]。

5.成立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

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由各行政班选出的自治小组组长组成。小组长主要负责配合老师管理所在行政班小组成员的出勤、作业及纪律等,保障在走班学习中各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同时,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自治小组组长交流会,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探讨,相互交流意见、借鉴学习。学生自治委员会不仅能够在配合老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上起到很大作用,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使行政班更易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自治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6.成立学生家长委员会

沈阳大学虎石台附属实验中学成立了校级学生家长委员会,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学生家长委员会成员参加“走班制”专题讲座,或参加其他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学校活动,使学生家长对“走班制”教学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有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委员会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和家长有关“走班制”教学的意见、建议和看法,成为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从而促进学校的“走班制”教学改革。

四、“走班制”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对“走班制”教学实践存在困惑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新高考改革政策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访谈中发现,学生们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是迷惘的,对高考改革的科目选择也很无措,对高等院校招生录取的办法更知之甚少。调查发现,对于现阶段的高中生来说,在高中阶段对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带有随意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调研还发现,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清晰,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面对选科,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成绩较好的科目就是自己喜好的科目,但实际上,这些学生对某些学科的热情明显带有功利性,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这对于他们未来职业方向的选择是不利的。

“走班制”实施的初衷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就目前“走班制”教学模式实践的情况看,教师对教改的结果并不乐观:有些教师认为,“走班制”只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发生变化,实质上依然是以分数论高低;对于“走班制”教学改革是否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一些教师也持怀疑态度,有的教师认为“走班制”很可能是“打着‘走班制’的名头,干着行政班的事情。”甚至还有个别教师怀疑学校是否有能力实施好“走班制”。就沈阳市普通高中而言,“走班制”刚刚起步,多数学校处于观望状态。由于没有较为完备的顶层设计,完全把改革的任务落到基层学校是否合适还有待商榷。

2.教学设施紧张

首先,教室紧张是走班教学面临的阻力之一。调查发现,由于教室有限导致行政班教室同时是教学班教室的情况,使学生在自习时间不得不回到行政班学习,如此就不利于学科教师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辅导,使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首先,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班级内流动学习时,教学设施紧张也会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其次,教学服务设施短缺是影响走班教学的硬件因素之一。“走班制”下人工排课已经很难完成课表的制定,随着“走班制“教学改革的深入,“一生一课表”的教师管理新样态将成为普遍现象,需要补充排课系统软件、选课系统软件、完善电子班牌,为学生输入信息、查询课表,教师输入信息、查询课程安排做好准备。

3.师资配备匮乏

首先,就目前高中师资配备的情况看,47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37.5%,教师老龄化严重。其次,在实施“走班制”教学模式前,个别学科就已经出现了师资短缺的现象。现有教学模式是“一锅端”,一位教师在多个班教学;实施“走班制”教学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师需要开展差异性教学,教学模式将从“一对多”向“一对一”转变。大范围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师资供求难免出现缺口。再次,优质教师资源不足。开展“走班制”教学以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教学技能有待提高的教师将受到学生更多的质疑。可见,此次教学改革无论从教学技能上还是从教学观念上,都是一次对教师的重大考验。

五、全面落实“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措施和建议

1.全面解读政策

教育行政部门应协调不同学段的学校之间的关系,使学校间达成默契、通力合作,完成政策的解读。高考改革绝对不是高中一个学段的责任和任务,而是社会各界和各个学段学校的共同责任和任务。为尽早使社会、家长、学生在高考改革上达成共识,需要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向社会、家长、学生进行宣讲,帮助公众了解高考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目前在读的初三学生,是2018年高考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建议沈阳市所有初中学校配合完成高考改革政策的解读和宣讲;同时,也期待教育职能部门尽早完成新高考改革模式的顶层设计,让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能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2.保障基本教学设施的投入

按照正常的教学安排,“走班制”教学分班操作的时间节点应是2019年秋季学期。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良原有校舍;需要购买教育教学所需软件,完成教师的基础培训;学校本身也应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硬件资源,制定校级教师培训计划;同时,利用线上资源为教师提供需要的课程资源。

3.优化师资结构

首先,严把教师招聘关。招聘时选择热爱教育事业,事业心和责任感较强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最大的优势是热情,学生的沟通更具优势,能够有效解决“走班制”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了解困难的问题。同时,年轻教师对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的接受能力更强,善于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使教学更加吸引学生。其次,加强教师培训。一方面,利用线上和线下两种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促进“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组建一支团结上进、善于创新的骨干教师团队,通过交流、研讨等形式,着力解决“走班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规划发展,不断推进“走班制”的实施。

4.建立教师流动制度

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动员校与校之间加强合作,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在区域内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协调安排好上课时间,帮助师资力量较弱的学校。对于师资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合理费用,建议由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予以实报实销,并对他们划拨相应的补贴[6]。如此,可以对区域内学校间教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教育职能部门应积极鼓励学校间的联盟,同市的同类高中和同区同县的兄弟学校间,定期开展领导干部、骨干教师座谈交流会,共话教改中的经验和不足,不断促进新高考改革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区县内兄弟学校的师资充分共享、交流轮岗,可最大限度的优化师资、创新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

猜你喜欢
走班制科目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高考“新科目”
“超学科”来啦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