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育

2019-01-09 07:07张晶田秋实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时代培育

张晶 田秋实

摘 要:中国特色社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时代价值。针对理工类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存在“情感高认同、认知有偏差、践行缺动力”现状,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从重视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实现思政教育广覆盖全贯彻、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以及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办法。

关键词: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培育

中图分类号:D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9)06-0097-04

收稿日期:2019-09-02

基金项目:2018年度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项目(QNSK201806)

作者简介:张晶(1989-),女,安徽泾县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The Status Quo and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Survey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ZHANG Jing1,TIAN Qiushi2

(1.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2.Party and Government Offic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hop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 emotional identity, cognitive bias, and lack of motivation” in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rich the “Second Classroom”content and build an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etc.

Key words: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status quo; Cultivate

一、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对文化自信的研究逐渐增多。党的十九大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为文化自信的研究打开了新天地新局面,自此,文化自信研究进入繁荣时期。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以“文化自信”为主题进行检索,显示论文有万余篇,发表时间多集中在2012年以后,且从2017年开始,研究成果大幅增加,研究内容更加丰富,角度更加多样; 以“大学生文化自信”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得到期刊论文 588 篇,碩士论文 76 篇,博士论文8 篇;以“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期刊论文72篇,硕士论文9篇,暂未发现博士论文;而立足于新时代背景探索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仅有2篇期刊文章。整理分析现有文献,总结出目前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自信宏观基础性理论研究

关于文化自信宏观基础性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与现实价值等方面。对于文化自信的内涵,学者们普通认同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学者对于文化自信价值的认同较为统一,充分肯定其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意义。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价值研究

通过搜集整理发现,目前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综合素养、社会文化氛围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其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的需要。总体来说,关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价值的系统性、专门性研究较为缺乏,有待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和提升路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大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现象,并分析其缺失原因,从国际形势变化到外来文化冲击,从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到学校、家庭教育被动,比较客观全面的反映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的研究,一般是针对其缺失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角度多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外在到内在,有从思想政治视角进行探讨,也有从中国文化、新媒体、中国梦的角度进行分析,但多为理论思考,缺乏实证性研究。

二、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调查概况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座谈调研等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是本课题开展实证性研究的关键所在,包括实地发放问卷和网络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并运用问卷星、SPSS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为了充分全面了解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真实现状,选取了安徽省内5所具有代表性的理工类本科院校(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纸质问卷发放250份,收到有效问卷246份;网络问卷在收到200份后停止填答,即共收到有效问卷446份。问卷调查对象以理工科专业为主,涵盖本科阶段各个年级。

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進文化,分别针对这三方面内容开展基本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培育的调查。

三、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状况总体来说比较积极、健康、向上,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基本认知,充分肯定并认同中国文化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和积极意义,能够接受和包容外来文化,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在文化认知上有短板和偏差,对外来文化缺乏辨识度,对文化传承与弘扬缺乏践行和实践,总结起来就是“情感上高认同、认知上有偏差、实践上缺动力”。

(一)情感上高认同

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在情感上是高度认同的,他们认可、认同并充分赞扬本民族的文化,对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充满希望和信心。98%的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认同过中华传统节日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持积极乐观态度;超过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表示非常钦佩革命精神,认为发扬革命精神对培育文化自信有很大意义;约95%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代表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表示应毫不动摇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认知上有偏差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较片面,对其学习研究意义的认知较狭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的成果,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积淀。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国家层面来说,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调查显示,高达83.18%的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归结于古诗词,忽略了对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72.47%的大学生把学习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定位在有益于个人发展,只有23.72%的大学生认为可以“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可见,大学生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认知比较狭隘,只考虑到了对自身发展的意义,而未上升到社会、国家高度,没有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发展中。

2.对中国革命文化的相关认知有短板。中国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然而,当代大学生在中国革命文化方面的认识有严重短板,超过50%的学生不能确切说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超过60%的学生表示对中国革命文化了解较少,将近40%的学生表示对中国革命事迹和革命人物知之甚少等。

(三)实践上缺动力

作为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青年群体,当代大学生富有朝气充满活力,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34.3%的学生认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是社会团体、政府、公众人物等,56.3%的学生表示支持弘扬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但不知道怎么付诸于行动,接近30%的学生表示很少或者从不参观红色革命文化景点,也很少参与追寻革命足迹的社会实践活动;超过20%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没能充分认识到他们的责任和担当。

四、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情感上高认同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越来越高,使得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逐渐增强;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促进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学生作为青年主力军,接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强,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下,自然耳濡目染。同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长期接受来自家庭、学校良好的教育,他们积极向上,自信乐观,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二)认知上有偏差的原因

1.大中小学课程没有完全做到“立德树人”,是导致认知偏差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为今后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要求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现阶段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在 “以分为本”的模式下,忽略对学生的“德育”,没有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现阶段大中小学校普通没有完全做到将思政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没有很好的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这一点亟待加强。

2.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单一性导致“认知片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风丰富多彩,而调查显示,将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把中华传统文化片面的归结为“古诗词”。其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启蒙和初始教育往往以接触学习古诗词为主;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注重对古诗词的教学,而忽略了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学习,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单一和片面。

3.急功近利和自我为中心导致“认知狭隘”。近年来,国内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也引发出一些问题。当下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渴望成功,追求名利,形成了一种浮躁虚荣的社会风气。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群体也容易受到影响,他们趋于急功近利,更愿意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同时,当代大学生多為90后、00后的独生子,被捧在手心长大,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做人做事不考虑他人和集体。所以,他们大多出于自身发展考虑去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没有主动意识到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践行上缺动力的原因

1.理工科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弱化,影响践行的主动性。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不少大学生出现责任担当意识弱化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一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导致民族文化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撞击,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二是教育制度的不完善,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了对大学生主体责任意识的培育;三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的溺爱使得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趋于自私、自利,出了问题推卸责任,没有担当。缺乏责任担当意识,是大学生文化自信践行的阻力,严重影响其践行的主动性。

2.理工类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淡化,影响践行的积极性。校园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氛围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无形的推手。这里所说的校园分化氛围包括两部分,课堂文化氛围和“第二课堂”文化氛围。大多数理工类高校会开设思想政治类课程,但这一类课程学分设置较少,考试要求较低,甚至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导致学生思想上对这类课程不重视,且以讲授式为主要课堂形式,不能有效引起学生兴趣,课堂氛围枯燥无趣。“第二课堂”是课堂以外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相对于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往往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这种氛围导向性无疑会影响学生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五、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一)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奠定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基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以及“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8]。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及形势政策课是理工科高校课堂文化教育的主体,课堂教育效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的实效。理工科高校应切实重视这三类课程的教学,高标准严要求的选配授课教师,并加大对课程的考核力度,引导学生重视此类课程的学习。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导作用。

(二)实现思政教育广覆盖全贯穿,夯实文化自信培育主阵地

理工类高校课程一般分自然科学类课程和社会哲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侧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社会哲学类课程侧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校要将思政教育广泛融入各个学科专业教育中,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精神,使他们具备更多学科的知识,成为复合型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辅导员、班主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和服务,深入走进学生倾听学生,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三)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强化文化自信培育磁场

校园文化氛围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无形推手,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理工类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抓手,以需求为导向,结合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等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落实人文讲座、名人讲堂等活动常态常新,拓宽理工科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渠道,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服务范围,拓展实践途径,着力打造精品品牌活动,保持活动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在践行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革命文化的精髓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充分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四)搭建网络教育“微平台”,拓宽文化自信培育渠道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丰富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资源。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及时、有效、超越时空的优势,从深度、广度上拓宽文化学习领域的影响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教育平台的建设[9]。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喜好,搭建微薄、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微平台”,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并开发互动讨论区,给大学生提供“发声”的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切实拓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渠道。参考文献:

[1] 新华网.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4.

[3] 胡淳,方贤绪.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内涵和价值要义[J].学理论,2019(4):4-7.

[4] 唐震,杨逸飞.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及彰显路径[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9(3):9-13.

[5] 陈德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培育[J].高校辅导员,2018(6):41-45.

[6] 朱平.新时代培育文化自信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战略价值[J].学理论,2018(7):236-237,242.

[7] 杨茹,张楚乔.网络社交媒体运用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3-80.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08/200703/20566.html.

[9] 任佳伟,孙向宇,刘静.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137-141.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新时代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