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老范

2019-01-10 00:22周良
苏州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老范文化局文艺

周良

解放之初,进苏州城之后,我在苏州市委青工队工作。青工队后来就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苏州市工作委员会。那时,我就开始认识范伯群同志。他当时在伯乐中学读书,是青年团员,有时到团市委来开会,所以认识了他。因我在团市委搞机关工作,和他接触不多。后来,听说他去读大学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到了苏州市文化局工作。到南京省文化局开会,有时会到省文联去。在那里,几次见到过老范,因为认识,会寒暄一番,所以,对他的情况,有所了解。他曾去《雨花》编辑部工作,知道他在研究什么,有什么著作。但交往不多。

和老范熟悉起来,而且曾经在一起工作,那是巧遇。1973年下半年,我刚结束在“五七干校”的劳动,虽然我一再要求不回文化局机关工作,所以去的“五七干校”。但市委组织组多次找我谈话,而且有市委领导出面找我谈,以文化局领导班子需要老、中、青三结合为由,要我留在文化局工作,而且参加领导班子。挣扎了一年,仍然只得留下来。不过,在当时,老人即旧人,我自认为是一个留用人员而已。

上班后不久的一天下午,有当时“苏革会”政工组的一位副组长(军代表)到文化局来找领导,当时办公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在。他拿出一封群众来信给我看。原来是老范给市革委政工组的信,说他从南京下放到苏州第四十二中教书。家中有病人,而学校离城太远(尹山湖南,当时还没有公交可达),要求照顾,调到城内工作。这位副组长大概是想帮助他解决困难,所以来文化局问是否需要人。我看了信,一看是认识的人,应该帮助他解决困难。所以接了下来,说我们研究一下再答复。

后来,我提交核心组讨论的时候,以对文艺工作者加强文艺理论教育为由,建议吸收。当时,没有讲我认识老范,也没有介绍我了解的他的著作和业绩。尽量避免和“文艺黑线”有牵连。讨论的结果,同意引进,安排去机关文艺组工作,上班后,老范编了几辑文艺学习资料发给各文艺团体作为学习参考。

不久,开始“批林批孔”,机关里贴满了大字报。有人来机关贴了老范一张大字报,说他原在省文联工作,写过什么东西,以及在“文革”中的表现及下放的经过。但是认识老范的人不多,没有引起其他人注意,而且没有人了解老范是我经手引进的,所以,也没有人追问老范是怎么来的。

当时,文艺组组长尤崇仁同志和我有共同语言,为了保护老范,我们商量,让他去革命文化馆工作。当时,那个单位的领导是熟人,比较稳重,所以在和老范商量后,调他去文化馆工作,躲过风雨。

“文革”结束不久,苏州大学文学系要老范去工作。老范来找我,告诉我这件事的始末。并且说,他对归队心存犹豫。我当时想,他对从事文学工作,虽然有点后怕,但犹豫的主要原因,恐怕是难于启齿。因为我当时已负责全局工作,不能说走就走。

而我当时主张老范去苏大工作。我对他说,不想影响你的前程,你应该在专业上有所成就。这时,我才把他当时是如何进文化局的过程告诉他,当时只是想帮助你解决困难,并无网罗人才的意愿。我劝他去苏大工作。我说,你留在文化局,能有多大作为呢?我让你做什么?充其量,让你当个文化馆副馆长?走吧!

老范到了苏大,人尽其才,不久,学校要他接芮和师老师的班,当系主任。他当还是不当,跑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劝他,学校要你当,说明你有了成绩。不要辜负芮老师和学校对你的企盼。你要做学问,我赞成。但以前干部为你服务,你为人家服务几年也应该。老范接受我的建议,当了几年系主任。在他当系主任的时候,我建议他为地方文化部门培养一点业务干部和研究人员。先是考虑用代培训的方法,后来商定在文学系内开一个地方文艺班。方案报到校部,后因老范工作变动,没有了下文,没有办起来,不是老范的原因。

老范在苏大期间和退下来以后,在俗文学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努力,成绩显著。老范经常碰到,有时在电话里告诉我,听他讲,有时送给我他的编著,所以有所了解,但是,我对他的专业领域,知之甚少,说不全,也说不准。不过,我是钦佩他的。

老范很念旧。他到苏大工作以后,我因工作需要,邀请他在市文联担任一定职务,不时给他一定的任务,请他参加一些会议,主办讲座,做报告,是经常的事。他从不推托,连江苏省曲协举办创作研讨会,也曾请他做俗文学的报告,他总是高兴地答允。他在复旦读书,和我的弟弟是同学,因为都是贾植芳的门生,又多了一个话题。

在我离休之后,他经常邀我参加一些他主持的活动。如有好多年,他主持苏州市社科联评奖中的文学部分,他都邀我当评委。苏大举办文化干部的专业培训班,邀我去讲了一年的文艺管理学。虽然那时我工作很忙,仍努力完成他交给我的任务,为的是不辜负他的好意。

老范很有成就,在他的专业领域内,我很难给予恰当的评价。他送给我的书,我都读了。他举起俗文学的旗帜,和雅文学并肩,我很赞同。因为我研究苏州评弹,涉及俗文学的地位、特点和影响问题,所以,他的研究,也有我比较关切的方面。如老范曾和人讨论武侠小说的社会意义和阅读价值,展开激烈的论辩。我仔细地阅读过。因为年龄大了,和老范见面的机会少了,那几年,他又经常在外地工作,很少见面。曾想和他商讨,武侠小说的社会意义和阅读价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但是没有机会。

雅俗文艺因群众基础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双流并行是明显的。苏州评弹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雅俗追求的不同趋向,这是风格、流派的不同。苏州评话、弹词应属俗文艺。评弹如果脱离故土、故乡,脱离书场听众,追求雅化,即使是好心,意在提高,是不合规律的,对评弹的传承保护是不利的。无助的改造,更不说,不分雅俗、化俗为雅是脱离群众、脱离传统的。

老范编的最后一部书,大概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托小童(李君)带给我一部,因此书的有关事宜,和他通过几封信,但他生病我不知道。他的身后事,也是小童告诉我的。

希望俗文学研究不断推进发展。老范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老范文化局文艺
400年古城墻崩塌敲響了文化局管理保護好政府的文化財產的警鐘
1942,文艺之春
線上虛擬場景豐富文化體驗
老范的故事
跟谁说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卖苹果的老范
不会写诗的老范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