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北鼓吹音乐的社会功能解读

2019-01-10 00:34德州学院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3期
关键词:礼俗礼乐民间

■杨 祎(德州学院音乐学院)

鼓吹乐作为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成为了中国礼乐文化的一种延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功能。在封建社会,鼓吹乐是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统治国家的一种工具,是宫廷宴会、打猎、郊祭、军阵等场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瓦解、宫廷雅乐文化的没落,鼓吹乐这一形式逐渐散落到民间,依托民间的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以节日庆典、祭祀、红白喜事等民俗民风为平台,以礼俗实践的形式积淀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如今,鼓吹乐在“传统与现代”的各种民间礼仪中穿梭,体现着中国古老的“乐与礼”的文化传统。虽然这种礼乐文化的范畴最早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但是礼乐文化的仪式性以及音乐特有的功能早已被先祖挖掘出来。鼓吹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广袤的乡村能够生存下来,需要在这种生活中去解读。

人类创造文化对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它能够发挥作用,完成使命。所以,每一种文化对象都包含着一定的功能特性。音乐也不例外,不管它是否运用于仪式,它都包含着可以发挥作用的功能特性。

鲁西北鼓吹艺术扎根于山东省与河北省的交界地带,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多种多样的民间习俗。鼓吹乐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鲁西北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多重社会功能、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文化传承功能

用民间艺术的成长环境来解释其自身的创造与发展是有一定道理的。民间艺术的存在、发展与其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地域环境以及经济技术形式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这些因素既是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同时也是民间艺术体现的重要内容。因此,任何一个乐种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它所依附的特定的文化环境。

自汉代以来,汉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汉书·礼乐志),在军队、殡葬礼中设立专门的仪仗队,自此,鼓吹乐就一直和礼仪紧密联系在一起。唐代时专门成立了主管鼓吹音乐的鼓吹署;明清时期,鼓吹乐作为一种实用性的音乐形式,开始融入到广大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地出现在民间的婚丧礼俗活动中,婚丧礼俗活动成为了它的主要生存空间。

鲁西北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齐鲁礼乐之邦”闻名天下,齐鲁文化、儒家文化与燕赵文化在此交汇,孔孟思想深刻影响着当地人的思想、意识、生活及社会风气,孔孟的“礼”“孝”文化,至今在城镇乡村的风俗和丧葬礼俗中还得以保留。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地城乡的婚礼习俗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已经不再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在相亲、定亲、迎亲等程序中融入了西方婚礼的现代元素,但传统婚礼的影响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闭塞的小山村,非常重视婚嫁活动,不管是谁家结婚办喜事,都会请鼓乐班来助兴,送嫁妆、闹洞房、喝喜酒这一系列的婚宴程序,在鼓乐班的吹吹打打中,显得格外热闹。

现在虽然实行了火葬制度,但是在鲁西北的民间依然会按照传统的习惯举行葬礼。德州县乡地区非常重视礼仪,遇到有婚丧嫁娶这些民俗时大多雇佣民乐队来演奏,用以活跃气氛,尤其是丧葬礼俗,民间更是格外看重。在当地自古就有雇佣鼓吹乐班的习俗,红事可以不请,但是家中遇有白事,即使再穷,也要花钱请鼓乐班奏乐为老人送终,否则会被乡亲们耻笑。鼓吹乐班的规模,一般会根据雇主家婚丧礼俗活动规模的大小和主家所付礼金的多少而定,人数少时4、5个人就可以吹奏一场,由于人数有限,一般只演奏吹奏乐;人数多时,除了演奏吹奏乐之外,鼓乐班还会有即兴的戏曲演唱。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为全村男女老少提供了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机会,也为鼓吹乐班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当地老百姓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传统,也形成了德州民间礼俗与鼓吹乐依附共生的生态格局,形成了“无乐不成礼”的习惯。

■聚众功能

艺术传播对社会生活产生的聚众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在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耕文化背景之下,鲁西北当地的人们世代相传,在特定的区域内形成了一定的族群关系。在这些相对集中的村落里,人口众多,村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往往都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有着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乐班的成员长期生活在固定的空间里,当地生产生活的方式已经印刻在他们的头脑里,在年复一年的生活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他们在同一个区域中接受着同样的文化洗礼,有着相同的文化积淀,这为鼓吹乐乐班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以婚丧礼俗为代表的民间仪式都是在一定的场合中举行的,有一定的人群参加,来参加的民众都是自愿,因此,这些礼俗活动都带有一定的社会性。而鼓吹乐班发挥了它聚众造势的功能,把村民们召集在一起,营造或喜庆或悲伤的气氛与声势,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凝聚力量、传承民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来年的劳动中。

鼓吹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村民们所接受,音乐一响,人们就知道某种礼俗活动要开始了。在新盛店,迎亲的队伍刚刚走到村口,嘹亮的唢呐声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召集起来,新郎新娘婚礼的见证需要众人的参与,婚礼办的成功与否,全看鼓乐班表现精彩与否。不管是谁家结婚办喜事,都会邀请村子里的乡里乡亲前来参加婚宴。在婚宴中摆了多少桌酒席,收了多少礼金,都是村民们议论的焦点。

葬礼仪式不仅是家庭的大事,也是整个村庄的大事,出殡的队伍行进在乡村小路上的时候,村民们站在村路的两旁,鼓吹乐班的吹奏吸引着大量的围观者,围观的群众越多,越说明死者及家庭或家族在村里地位的重要性。村民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会根据他们所认定的价值标准来看待整个仪式,如丧葬仪式的程序、规模、子女的孝顺程度、礼金的数量、鼓乐班的水平、葬宴的规格等都是村民们所关心的的话题。

婚丧仪式不仅加强了村民们的群体意识和组织观念,而且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与群体保持一致的自觉性,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聚的机会,加强了邻里之间的情感联系,鼓吹乐班以特殊的方式,使人们不约而同地汇聚在一起,突出了“聚众而乐”的社会功能。

■教育功能

德州位于鲁西北的冲积平原之上,这里的地形、地貌、民风、生活方式等都有着北方平原的典型特征。大杂居小聚居的农耕文化,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乡民大多数不识字,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基本是以口传的方式来继承,除了长辈的教诲,再就是参加村里的婚丧礼俗、民间娱乐活动等方式来获取知识、接受道德伦理的教化。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民间重要的娱乐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之一,在交通、信息不发达的穷乡僻壤,婚丧礼俗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人们对儒家礼乐文化的继承。在仪式的每一个步骤和过程中,鼓吹乐班都用音乐送去祝福或者哀悼,通过音乐营造喜悦或肃穆之情,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教育和影响着人们对婚丧礼俗文化的认知、理解,成为人们了解历史、获取人生经验的主要手段。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行为规范。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娱乐,但在实际上,无需文字表达的诸多生活场景和情绪,在一方表演和另一方观赏的过程中,得到了知识性的沟通和对话。这种面对面的生活方式,在老百姓的生活观念中是值得信赖的,是高密集的、高质量的。在这里,婚丧礼俗赋予了鼓吹乐班认知教化的功能,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娱乐功能

德州鼓吹乐班在婚丧仪式上所吹奏的曲目大多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地民歌、民间小调、戏曲选段、流行音乐。在葬礼仪式中,开丧、吊孝、出殡等比较庄严的场合,一般都会吹奏传统的乐曲,如《小开门》;而在谢厨、答谢来宾时,则会吹奏比较欢快的流行音乐、戏曲选段,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达到娱乐的作用。民间的葬礼,少则一天,多则三、五天,鼓吹乐班会在上午、晚上进行比较长的表演,吸引更多的观众,有着广泛的社会参与性。

在这些婚丧活动中,鼓吹乐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和大力的推动,在很多复杂的婚丧活动环节中,鼓吹乐成了人们精神的寄托。鼓吹乐和民间婚丧礼俗,两种事物的功能需求,为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一方面,鼓吹乐需要民间婚丧礼俗活动作为其表达感情、传承发展的载体。另一方面,婚丧礼俗活动则需要鼓吹乐为其营造合适的氛围、愉悦人们的身心,广大民众在二者的融合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礼的教育和鼓乐的熏陶,使得在农耕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礼乐文化在偏僻的乡村得到功能性的延伸和发展。

村民的参与是鼓吹乐班表演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乐班表演水平的发挥。而鼓吹乐班的艺人们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爱好,调动周围群众的热情,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艺,将更多的戏曲音乐、流行音乐应用到婚丧仪式中来,为村民带来精彩的音乐盛宴,在满足村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极大地娱乐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总之,鼓吹乐班作为鼓吹乐传承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鼓吹乐班的社会功能,同时它又是民间婚丧礼俗最重要的执行者,实现了礼乐传承的一体化,是连接鼓吹乐与民间婚丧礼俗的中介和桥梁。

■结 语

中国的礼乐文化源远流长,民间的婚丧礼俗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环节,它囊括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精髓,是传统礼乐文化在民间的延伸。而鼓吹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存在和发展在当地农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而必然的社会现象,它在民间婚丧礼俗中的应用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为人们所接受,德州作为“齐鲁礼乐之邦”的重要传播区域,深受礼乐文化的影响,因此,厚重的礼乐文化为德州鼓吹乐及鼓吹乐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影视音乐及西洋音乐开始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导致现代社会的人们对音乐文化的观念逐渐在改变。在这些现代音乐的背后,古老的鼓吹乐艺术像一条缓缓的河流,从古至今,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发生了些有的变化,但依然扎根于民间,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

猜你喜欢
礼俗礼乐民间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Contents and Abstracts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