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耕织图》与乾隆《棉花图》科学性对比

2019-01-10 00:19关链苗GuanLianmiao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科学性康熙乾隆

关链苗/Guan Lianmiao

一、科学性对比

在清代御制耕织作品中,以乾隆朝的最为繁盛,不仅有追随焦图的作品,还有重绘清代之前的耕织图,更有以棉花生产为主题的农耕作品,也就是乾隆朝《棉花图》,不乏创新之处。乾隆《棉花图》承上启下,开创棉花图体系,将嘉庆《棉花图》包含在内。自此图之后,内容有所创新的有光绪《耕织图》、光绪木刻《耕织图》、光绪《桑蚕图》。而这几幅图都是地方根据各地情况自制。由此可知民间比宫廷更懂得因地制宜,也更在乎耕织图本身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在这三个方面起引导作用的,正是乾隆《棉花图》。

关于康熙《耕织图》中的错误,有张万刚硕士论文《楼璹〈耕织图诗〉研究》、向春香的论文《中国古代〈蚕织图〉的文化传播要素分析》、程玉艳的硕士论文《〈耕织图〉的发展及影响研究》、闲宗殿的《康熙〈耕织图·碌碡〉考辨》进行过研究,总的来说是两大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图序问题。

第一,在耕图部分,“初秧”图置于“布秧”图和“淤荫”图之间,最末新增“祭神”一图。且以“舂碓、筛、簸扬、砻”的顺序代替楼图的“簸扬、砻、舂碓、筛”。从稻谷加工的程序看,不及楼图科学。①第二,在织图部分,问题有三处:一、“捉绩”图不应在“分箔”图及“采桑”图之前,应位其后。二、“大起”也不应在“二眠”“三眠”之后,也应在“分箔”“采桑”之后。三、“纬、织、络丝、经、染色”的顺序十分混乱。丝未经络无法梳整成经、纬纱,织造完成后更不可能回头络丝、经、染色。②第三,“二眠”与“捉绩”两图上方清圣祖御诗与《授时通考》等记载不符,两图七言诗匹配错误,但沿袭至今。③

其次,工具问题。

第一,“楼璹所绘‘灌溉图’是以桔槔汲水为陪衬,突出了龙骨水车的应用。它是我国江南地区普遍使用的抗旱防涝工具,但是焦秉贞所绘‘灌溉图’的内容突出了用桔槔汲水灌田,反映了北方的实际情况。大约是焦秉贞出生于山东济宁,对南方稻作的实际情况不熟悉的缘故”④。第二,“康熙《耕织图》中的碌碡是焦秉贞绘画时的一个失误……一是在画碌碡的框架时,把程棨图中原有凸起于框架上的簨轴抹去,改成了一个四方平直的框架;二、画碌碡时,又将觚棱形画成了直线形,致使碌碡变成了一根长木条;三、焦秉贞又在框架和长木条下凭空地画上了铁齿”⑤。

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的努力后,到乾隆时期,生产力有所提高,使得宣传重农思想这一举措变得更加从容,其科学性也得到提升。乾隆《棉花图》最突出的特点是为每幅图配御诗和方观承诗之外都另配上文字说明。该文字说明饱含清代的棉花种植和纺纱织布的经验。

陈美健在《〈棉花图〉及其科学思想》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到“布种”图中的文字说明中首句:“种选青黑核,冬月收而曝之,清明后淘取坚实者,沃以沸汤,俟其冷,和以柴灰种之。”即是指明清乾隆时代河北所种亚洲棉以青核、黑核为优和播前种子处理方法。其后“宜夹沙之上”,关注植物和土壤的关系。最后一句,“种在谷雨前者为植棉,过谷雨为晚棉”,重视播种与季节的关系。⑥这样详细地结合古代农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说明在《御题棉花图》中还有很多。比如关于棉苗株距:“古法一步留两苗,虽不可尽拘,大要欲使根棵疏朗耳。”关于农田灌溉,强调“种棉必先凿井”,并提出四十亩棉田配一口井;“仰占阴晴,俯瞰燥湿”,以给棉株补充水分。关于中耕:“时维夏至,千锄毕兴,一月三耘,七耘而花繁茸细。”关于整枝:“苗高一二尺,视中茎之翘出者,摘去其尖,又曰打心,俾枝皆旁达。旁枝尺半以上,亦去尖,勿令交揉,则花繁而实厚。实多者一本三十许,甚少者十五六。摘时宜晴忌雨,趋事多在三伏……如或失时,入秋候晚,虽摘不复生枝矣。”⑦

最重要的是《棉花图》反映了轧核机具和弹花器具的改进。⑧“轧核”图文字说明:“轧车之制为铁木二轴,上下叠置之,中留少罅。上以毂引铁,下以钩持木,左右旋转。喂棉于罅中,则核左落而棉右出。”“弹华”图中写道:“弹弓长四尺许,上弯环而下短劲,蜡丝为弦。”另外,《御题棉花图》中关于田间套种和棉花综合利用的思想,也为其科学性添砖加瓦。

二、原因

康熙《耕织图》完成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而乾隆《棉花图》完成于乾隆三十年(1765),在近八十年的发展中能使两者科学性有如此大转变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

首先,是清圣祖为了尽快稳定万民,建立正统形象,用《耕织图》向民众传达农本思想。其迫切性以及为了普适性所做的调整致使其在内容的科学性上不够严谨。

第一,关于迫切性:1636年清兵入关之后,建立清朝。顺治为了满足土地需求,实行圈地运动,致使农成流民,田无人耕。面对危机,清圣祖为尽快稳定政权,于是采取温和政策。颁布鼓励农耕的政策,劝民开荒,安抚百姓。为了发展农业,更为了宣扬农本思想,清统治者于每朝颁发农业用书。《御制耕织图序》中康熙书:“朕早夜勤毖,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⑨康熙皇帝向民众表达其将农业放在国事之首的决心。而乾隆时期的经济、政治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发展逐渐呈现稳定状态。乾隆《棉花图》御诗中“敬缵神尧耕织图”表明其秉承遗志,不忘农为国之根本。第二,关于其普适性:清政府对恢复农耕的迫切性要求《耕织图》具有相当的普适性。焦秉贞将图序调换,使图幅内容平均分布:耕图形成播种、中耕、稻米加工;织图形成育蚕、练丝、织布的三个生产阶段。⑩牺牲其科学性以满足其内部规律性和整体系统性,从而有助于民众对劳动过程的认知和掌握,谓之具有普适性。然而,乾隆《棉花图》继承了《耕织图》的普适性质,将生产环节分成植棉、棉花加工、纺织三个既各自独立又互成系统的环节。其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亦具有普适性。

其次,是方观承的身份与焦秉贞不同。

焦秉贞,宫廷画师,官钦天监五官正,供奉内廷。在钦天监供职,使他对算理和科学的了解比起其他宫廷画家要多些。但对于农事,焦秉贞还是一个外行。其奉命绘制《耕织图》,满足清统治者利用农耕作品劝课农桑的要求。

方观承,字遐谷,号问亭,安徽桐城人。康熙五十年,方家受《南山集》案影响,家道中落。方观承因此命运坎坷,颠沛流离,为照顾祖、父“往来南北,营塞外菽水之费,或日一食,或徒步行百余里”,⑪虽身处逆境仍不废学,且因此视野开阔,最终成为经世之才。过往的经历使方观承更懂民间疾苦、民间所需,也更懂得如何在民间与人打交道,为其一展抱负打下基础。在改善民生等方面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加上过人的才干和精力,做出了不凡的政绩。乾隆四十四年,清高宗御制怀旧诗,并将其列入“五督臣”中。百姓同样怀念方观承。

方观承身份使其编《棉花图》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重农思想,更是为了总结经验,提高棉花的生产水平。

首先,《御题棉花图》并不是方观承献给乾隆皇帝的第一幅图。第一次献图于乾隆十八年(1753),方观承任直隶总督,将《畿辅义仓图》进呈御览。为了百姓丰年留积谷,歉年不惊慌,方观承总结前人经验于直隶建设义仓。其命人对直隶全省进行彻底调查,察看地形地貌,并按州、县、卫为单位绘制义仓图,要求“按图稽仓,按仓以稽谷”。⑫以方格作为比例尺,整严不苟。清高宗评价“诸凡周详妥当”,并以“尔惟实力行之”鼓励。第二次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帝第三次西巡五台山归来,驻跸保定,方观承呈献御览《保定名胜图咏》。任直隶总督十年以来,方观承不忘修缮古莲花池。乾隆二十五年,他将古莲花池景色归纳为“莲池十二景”,并命人绘制《莲池十二景图》,精工装裱。第二年,乾隆帝阅后于每一幅图景以朱笔题御诗。⑬第三次便是乾隆三十五年(1765)的《棉花图》。前两次的献图说明方观承不仅有科学精确地绘制地图的能力,更有对园林绘画的鉴赏能力,具备编绘《御题棉花图》的科学能力和审美条件。

其次,方观承心系平民,为百姓谋福祉。在《御题棉花图》跋文中,方观承开篇以“臣谨案”“稽之载籍”说明其谨遵事实,查阅古籍。随之,“洪惟我圣祖仁皇帝,省方勤民,几余闳览,谓棉之功不在五谷之下,……恭逢皇上御治之初,纂缉《授时通考》一书,特以桑余之利,木棉最广,详加采录,以辅农功……国家际重熙累恰之会,濊泽涵濡……”;感谢康熙皇帝写《木棉赋》;感谢有乾隆皇帝纂缉《授时通考》,对木棉“详加采录”;感谢国家适逢康、雍、乾三朝前后功绩相继,累世生平的时机。接着才开始提到自己编书的经过。

“臣备员畿辅,伏见冀、赵、深、定诸州属,农之艺棉者什八九,产既富于东南,而其织纴之精亦遂与松娄匹。”臣任职畿辅,见冀、赵、深、定几个属州中种棉花的家户十有八九,产量已超过了东南,他们的纺织技术也比得上松江、娄江一带了。可以看出,当时棉花产业发达。“收贩”图有文字说明:“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当时棉花加工及纺织手工业发展。从“轧核”图到“练染”图都显示,当时已经达到工具齐备、技术娴熟的条件。“臣职在宣亩,谨以咨茹所及,自棉之始艺以至成章受采,列为十六事,各绘为图,图系以说……”臣的职责在开沟做垄上,谨以咨询百姓和推度所及的内容,从棉花的开始种植到织布染色,列为十六项事,各项绘成图,图后配上文字说明。最后的“以仰仗圣主茂时育物,为斯民开衣食之源者至周悉尔”,说明他是跟随在大清皇帝的政策思想之后的。

从方观承跋文中可看出清统治者对植棉的重视,直隶位于京畿辅地,靠近京城这一市场,具备棉花产业发达的基础条件,棉花加工业及纺织手工业的成熟,棉农充足的实践经验,加上方观承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及优秀的审美能力,《御题棉花图》应运而生,并通过普及棉花种植促进农业发展。

结论

康熙《耕织图》在清代耕织图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开创性地位,但其与乾隆《棉花图》在科学性上有巨大差异:前者在图序和工具描绘上存在错误,后者总结古代农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创新性。焦秉贞为满足清初政府劝课农桑、宣传农本思想的迫切要求和维护正统形象以及政权稳定的目的,牺牲《耕织图》的科学性来增加其普适性。而《棉花图》所处时代足以令其从容完成统治者宣传重农思想、表达对先祖遗志之继承的要求,再加上名臣方观承所具备的严谨的求实精神、优秀的审美能力,以及心系百姓、为民谋福的赤诚之心,《棉花图》在科学性上远远超越《耕织图》。

注释:

①张万刚:《楼璹〈耕织图诗〉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12页。

②向春香《中国古代〈蚕织图〉的文化传播要素分析》,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25页。

③程玉艳:《〈耕织图〉的发展及影响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20页。

④同上。

⑤闲宗殿:《康熙〈耕织图·碌碡〉考辨》,《古今农业》,1993年第4期,第32页。

⑥陈美健,《〈棉花图〉及其科学思想》,《文物春秋》,1996年第2期,第74至77页。关于轧核机具,“从《轧核》的画面中看到,这种轧花车将曲柄移到了木轴上,仍由右手操作;取消了圆木,改在铁轴透柱外的左端安了一个叫‘毂’的装置,毂上辐射出四个棒槌状物,呈十字,没有踏板。以上三种形制的轧车都有曲柄,这是一种简单机械,其力学原理就是杠杆原理。太仓式轧车‘圆木作势’应用了惯性气理,清初轧车改圆木为铁质的‘毂’和十字槌以增加其质量,更好地利用了惯性。”关于弹花器具的改进。“清初的弹花弓没有变化,但是我们从图上看到,钓竿已从固定在其他物体上改为系在弹花人的腰间,这样,弹花时坐立行皆自如,不时变换姿势,可以减轻疲劳。弹花弓的演进虽然缓慢,但是每一进步都蕴涵着一种思想:增强弹力,增大振幅。用椎击弦,尤为巧妙:檀木沉重,椎身两头隆起,一头大一头小,手握中间细处:弹时,先用小头击弦。棉絮随弦的振动而松散,再用大头一击,棉絮随着这一更大的振动而飞起。”

⑦陈美健,《〈棉花图〉及其科学思想》,《文物春秋》,1996年第2期,第74至77页。

⑧同上。

⑨〔清〕焦秉贞等绘,张立华点校:《康熙雍正御制耕织诗图》,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页。

⑩解丹,《版画中的男耕女织——以康熙三十五年〈御制耕织图〉为中心》,《美术学报》,2016年第6期,第42、43页。

⑪钱仪吉纂《碑传集》卷72,袁枚《太子太保直隶总督方恪敏公观承神道碑》,中华书局,1993年,第2061页。

⑫林茜,《方观承和直隶总督署〈棉花图〉》,《乡音》,2009年,第8期,第46至47页。

⑬同上。

猜你喜欢
科学性康熙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康熙等五代清帝各书一“福”字》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康熙下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