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家山
——从长白山系列创作谈青绿山水画创新问题

2019-01-10 07:31张桐瑀
中国书画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画法青绿设色

◇张桐瑀

张桐瑀,1965年生于吉林省。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200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并留院任《美术观察》栏目主持人。2004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山水画理论与创作博士研究生,师从龙瑞先生。2007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国国家画院工作。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秘书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曾出版专著《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宾虹》《中国书法艺术大师——黄宾虹》《影响中国绘画进程的100位画家》《从写生到创作——嵩山笔墨表现》。

我的家乡在离长白山很近的原始森林里的林场,当年两天一趟的小火车在那里就是终点了,再往前就没有了村落,有的只是树木参天和虎熊鹿狍,以及当年抗联留下的地窖子。

我从小就能在树林的缝隙间和伐木场的山坡上看到长白山,她巍峨壮丽,神秘莫测,令人神往。长白山的“参娃”传说和长白山的抗联故事都给我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学画后的第一张山水画写生就是画的长白山,只是那时还没有多少办法画出它的复杂结构,上面还写了些“此处淡赭色,此处花青色,此处有金色反光”等说明性的文字,现在想起还觉得可笑。

张桐瑀 白山夏日 240cm×120cm 纸本设色 2017年

画长白山、画好长白山一直是我的夙愿,为此,三十年来我先后去长白山写生二十多次,走遍了各条上山的路线,画了几大本速写。然而画着画着,才觉得长白山太难画了。长白山最后一次火山爆发是1702年,地质状况年轻,又由于长白山天气寒冷,岩石受冻易裂,春天一到,四崩五裂,山形地貌每年都发生变化,五年前还画在速写本中的奇峰,五年后就崩塌殆尽了。

长白山不好画的另一个方面是,如果取瀑布近景便很难表现长白山的整体气势,取某一岩石又有些像太行山,画大一点又有些像泰山,画水墨又难以表现长白山尚未被开发的原始与单纯,更无法表现长白山春夏之季满目的苍翠。想复杂了也往往更易简单,最后我决定用青绿画法来表现长白山,用最单纯的表现最单纯的。青绿山水本是汉魏之际随佛教绘画进入中国的一种画法,后被中国画家改造成中国本土画法,早期画法中还能看到西方绘画的影子和色彩上的视觉观照。

笔者以为,以相对单纯、相对古老的青绿画法画原始的长白山是比较适合的,再说往往最古老最原始中会蕴藏着现代性与时代性的可能。

早期的青绿山水画法中,仍能看出西方绘画的直觉探求,那是一种视觉观照下的写生色彩观。这种写生色彩观在宋代后被中国山水画家向着装饰色彩和“五彩”观念迁变,成为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画种,原有的写生色彩观被遮蔽了。

时至今日,青绿山水已驶出了她辉煌的繁盛期,无论在画法上还是在认识上都有了僵化的迹象,画什么新题材都显得陈旧老套。青绿山水的题材创新似乎已走入了死胡同。

看来,想改变青绿山水时代发展的窘境,需要在观念与操作,画法与构成上有个全新改变。为此,我在传统山水的临摹上下了些功夫,十几年下来已有临摹作业近千张,对中国山水画的造型手法和山石结构有了新的认识,体味出中国山水画的山石树木造型是平面结构,与西方绘画的轮廓线结构是完全不同的,中国是书法化的,而西方是素描化的。

在色彩上,中国青绿山水在发展中,在历代山水大家的改造下,已全无早先的写生色彩的观照,向着青绿与黑白的对比协调方向一直走到了当代。其中虽也不乏大家出现,但青绿山水的现代发展还是出现了困境,尽管画青绿山水的画家也不少,可有振拔之力者已屈指难数。因此,如何让古老的画种焕发出新的创新能量,放射出时代新气象,就成了当下青绿山水的探讨课题。

我们以为,改造古老的青绿山水,应在观念与手法两个方面都有所改变才行,在认识和实践上都有所突破才有可能有所作用。

张桐瑀 祥云起天池 240cm×120cm 纸本设色 2017年

首先我们应突破造型手法的老一套,在岩石结构上,以两个平面结构合成一个物形,以避免在造型手法上滑向西画的素描结构,保持中国画传统的造型手法,最大可能地保持中国山水画的民族种性。在具体操作上是用从传统经典中得来的造型手法和写生现实相勾兑,并参照西画中形式构成的一般规律,提取出新的造型结构,成为新青绿山水画的形式结构框架,为着色打下里外全新的基础。

张桐瑀 长白八月 240cm×12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一个时期以来,许多学者、画家着眼于中国山水画色彩的开拓与尝试,强调色彩之于中国山水画的创新作用,然而,大多的色彩尝试,也只是在原有的框架和形态上加大着色量度,没有色彩认识的全新改变,缺少可操作性和传承性。在这方面,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一般化的颜色关系和色彩关系是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两码事。

我在青绿山水着色的探索中,一方面将青绿山水的原始本意推导出来,向青绿山水传入中国前西方绘画发展状况和阶段回溯,寻找青绿山水和西方文艺复兴前绘画借鉴的可能性,同时,又在西方现代色彩学中寻绛出一般原则,最后用中国人与中国画的立场过滤和升华出可供中国青绿山水画应用的色彩认识来。也就是说,这样的色彩观是在看不见的原则和看得见的直觉双重把握下才能奏效,才能无伤于中国画表现语言的民族性。

在物象的选取上,笔者改变了以往前景、中景、远景的通常表现方式,而较完整地表现整个山形,这样就突出了长白山形象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不再像其他的任何名山,有的只是属于长白山自己的山形地貌。这样的形象选取,是受了日本画家画富士山的影响。富士山和长白山一样,都是火山灰堆积而成的,物象特征独特,不画整个山形便无以表现出富士山的禅韵气质,画长白山也是整体画出才能画出此山的独特雄姿。

绘画是情感的表达。由于我生长、生活在长白山的最深处,因此先天就对长白山有着家乡般的感情,可惜的是三十年来一直没找到恰当的表现方式。在情感的推动下,我似乎有一种不画不行的创作冲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画出了几十张关于长白山的青绿山水,虽然一直不满意,但毕竟跨出了一大步。

新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中国画如何与时代同步或领时代之先是一个大课题。我们更真切地希望同道们共同努力,推动中国画的时代发展。■

张桐瑀 额娘长白山 240cm×120cm 纸本设色 2017年

张桐瑀 雄峙关东 240cm×12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张桐瑀 又见天池 240cm×120cm 纸本设色 2017年

张桐瑀 鹿鸣幽谷 240cm×12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张桐瑀 天池秋来早 240cm×120cm 纸本设色 2017年

猜你喜欢
画法青绿设色
国画纸本设色《荷》
熊石望
鳄鱼的画法
《岩高千尺虎》
瓜里绘客厅
《独白系列之三》
明清青绿山水画札记——以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为例
郑庆余艺术作品
论石涛之画法与禅法
发酵青绿全株玉米饲喂生长育肥猪效果及效益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