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视角下“普世价值”的应对策略研究*

2019-01-11 01:13王霞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33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观

王霞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年人民论坛“中外十大社会思潮”主题调研中,“普世价值”列第六位,这表明“普世价值”确实已成为影响我国意识形态的思潮,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产生了一定冲击。“普世价值”宣扬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精神被西方强势话语体系打上了超阶级和去意识形态的底色,具有较强隐蔽性。各种网络平台的出现为“普世价值”的涌入提供了便利渠道,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如果不能认清其背后的真正意图就很容易在价值观上出现困惑甚至是动摇,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一 “普世价值”是具有政治图谋的伪命题

马克思反对空洞地谈论抽象,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普世价值是内在地植根于人们头脑中的价值认同,是一种具有相对自主性的抽象的观念存在物。这种内含于人类思维中具有某种共性的价值观念,需要籍现实的实践即具体的实在物的活动来加以体现。”[1]“普世价值”中包含的自由、民主、人权、法制等,确实具有人类共同追求价值精神的共性,但这不意味着它们有完全相同的价值表现形式,怎样去表现这些价值是一个具体过程,受到不同阶级、国家、民族、地区、时代等多种因素影响。恩格斯说:“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至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2]基本善恶观的标准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何况是复杂的价值观?当前西方国家大肆宣扬的“普世价值”,强调抽象的人性与价值幻象,忽略价值表现的实践性和多元性,企图将价值观固化、模板化,是具有政治图谋的伪命题。

二 “普世价值”背后的真实意图

“普世价值”思潮的推动者将它装扮成多元价值观冲突的调和者,强调对差异的整合,以理性、中立姿态出现,再加上富有政治浪漫主义色彩的抽象语言,试图将它渗透到所有文明中。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明了这一点,“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独特的产物,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做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3]这段话从两方面揭示了“普世价值”的真实意图:第一,“普世价值”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它是一种“特产”,没有“普世性”;第二,“普世价值”本质上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的意识形态工具,它能够助力西方对非西方世界进行意识形态同化并推广其政治经济模式,进而实现对非西方世界的全盘影响和控制,立场鲜明、无中立性可言。为使非西方世界对所谓的“普世性”产生好感,“普世价值”推动者在形式上极力主张去意识形态,但在内涵上却从来没有偏离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而且西方世界对“普世价值”影响力的预设,绝不仅限于意识形态领域,它的影响还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政治上主张全世界以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模板,将西方民主推广到全世界;经济上认为市场和私有化是万能的,主张实现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鼓吹国家产权的私有化;文化上宣扬西方文明中心论,把西方文明标榜为世界文明的核心,宣扬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有学者指出:“普世价值观力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导到回归西方文明的方向,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到西方民主化的陷阱。”[4]

三 “普世价值”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冲击

为更好地应对与消除“普世价值”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逻辑,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针对性解析。

(一)国家层面:弱化了部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

民族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性之一,民族文化是价值观的生成土壤,同时维系着人们对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普世价值”强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性,宣扬超越国家、民族、阶级的抽象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部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契合的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原创性。“富强”除了包括人民富裕、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等基础概念外,更强调人民的“共同富裕”;“民主”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它是比西方民主更广泛、更进步的民主;“文明”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来的厚重积淀,是一种伟大的原生文明;“和谐”完美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目标状态,资本主义制度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这个角度讲,它很难达到和谐。

(二)社会层面: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标准出现功利化倾向

“普世价值”思潮推动者利用西方世界各种所谓正面案例作为其宣传的生动语言,不断输出超阶级的人权、民主、平等、博爱等观念,而对负面、消极的部分绝口不提。比如美国国务院发布的《2018年国别人权报告》就对世界上190 多个国家的人权状况进行抹黑、污蔑,而对自身存在的严重人权问题视而不见。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受这种片面话语体系的迷惑,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标准越来越功利化,比如对自由追逐的过程中,集体主义价值观越来越淡,对利己主义价值观表现出较强的兴趣,甚至将个人利益和极端个人主义混为一谈,并以接受价值观的多元性为借口放纵自己对这些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宽容和理解。

(三)个人层面:分散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关注,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淡漠甚至是道德危机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自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层面的判断标准。“普世价值”带来的西方快餐式文化在短时间内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推向边缘。这种危机的外在表现是部分大学生对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宽容度有所提升,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清晰的站位和底线,严重挑战了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四 应对: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普世价值”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从理论上戳穿其真实意图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夯实大学生的价值观根基,使其不易动摇,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抵御“普世价值”不良影响的能力,进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一)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防护墙

1 敢于正视、不回避,不惧与“普世价值”的交锋和较量

高校教师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魅力的同时,将“普世价值”所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进行讨论,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分析的方法让大学生明白价值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戳穿“普世价值”的“普世性”招牌,帮助大学生认清“普世价值”背后的真实意图,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防护墙。

2 对大学生进行应对“普世价值”专题教育,补足大学生对“普世价值”理性认知的欠缺

包括“普世价值”的泛起背景、传入路径、传播载体、内涵、危害性等,形成应对“普世价值”的规范化话语表达体系,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同时转变单一、单向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改善大学生对当前价值观教育的“审美疲劳”,提升教育话语的新颖性和吸引力,揭示“普世价值”意识形态争锋的阶级本质。

3 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制度建设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针对“三权”建设相应的维护制度。领导权引领管理权的实施方向,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心;管理权落实领导权的具体实施,是意识形态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话语权为领导权和管理权提供助力,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抓手。“三权”相互依托、不可偏废,共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铲除“普世价值”思潮在校园内滋生蔓延的土壤。

(二)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教育的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赋予了核心价值观丰富的内涵,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明确的内容指引。应对“普世价值”的冲击和影响,必须要守住这三个层面的价值底线,还要在教育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话语转换,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教育的着力点,运用更加丰富和有吸引力的话语将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论体系转化为接地气的教育体系。

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制度层面的价值目标,对这一内涵的解读需要从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入手,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头

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国家理想形态,才能主动识别出“普世价值”意识形态的底色。否则,“如果忽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理论品格,那就会掉进剥削阶级所精心编织的意识形态陷阱。”[5]

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集体层面的价值取向

对这一内涵的解读,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普世价值”的制度根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标是维护资产阶级权益。两者立足于不同的阶级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集体本位和人民导向,而“普世价值”反映和维护的是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比“普世价值”更进步的价值导向。

3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个人层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

对这一内涵解读的着力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承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最优秀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的集中表达,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选择和整理,具有文化传承的丰富内涵。换言之,在当代中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传承文化的积极表现。

(三)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的框架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为切实推进价值观教育,从理念、路径、效果三方面完善其教育框架十分必要。

1 教育理念的出发——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拥护者

“普世价值”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有着较强的意识形态张力,想要将其影响降至最低,必须要将大学生培育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拥护者,这是培育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基本前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意识形态的教育需要不断升级强化。一方面,要丰富意识形态的宣传载体,使其契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本身具有抽象和理论性强的特点,枯燥、单一的教育话语极易让学生产生理论疲劳,因此要将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表达由学术性转变为通俗性。

2 教育路径的着力——营造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助推力,校园文化作为紧紧环绕大学生的局部文化气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有关键影响。不同类型的高校,传承着自己不同的校园文化,它反映了高校特有的精神风貌、价值传统和人文情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通过校园文化特有的感召力和环绕力助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得生动、具体、有温度、接地气。

3 教育效果的落实——引入评价和反馈机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框架中设置评价和反馈机制十分必要,学生对包括“普世价值”在内的多元价值观的应对能力是评价和反馈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这种应对能力,也可以表述为学生的自建构功能,“自建构功能是指意识形态在外界环境和各种价值观念的作用下,科学地吸收新因素,克服不合理因素,不断发展和超越自身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过程、能力和作用。”[6]自建构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成正比,与“普世价值”的影响成反比,是客观评价、反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效果的重要参考。

“普世价值”的原本面貌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它是西方文明的“特产”,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价值表现的实践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它所谓的“普世性”根本不存在。去除修饰“普世价值”的各种话语,可以看到其真实意图就是向全球推广资本主义价值观、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基于此,守住教育阵地、找准话语表达、完善教育框架,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为途径来捍卫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十分必要。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思想“陷阱”与消解之道——论“普世价值”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挑战冲击及策略应对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普世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