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微而不凡
——谈微课优化初中地理教学

2019-01-11 13:34光慧玲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9年4期
关键词:长江微课课堂

光慧玲

江苏省铜陵市第十二中学(244000)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产物,也可称之为“微课例”,一般只有5~10 min。以时间短、重点突出、类型多样、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为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完成微课的学习。自2018年秋季起,江苏省铜陵市开始实行中考改革,将地理、生物纳入中考科目,这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新的挑战。改革之前,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教学课时常被其他学科“借”用,一些地理教师对待教学也比较随意,导致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学效率低下。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利用微课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多元化的“线上+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使学生乐学地理、会学地理。

1 善用微课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关注度也很高。地理学科本身具有趣味性,与生活联系密切,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也服务于生产生活。教学中笔者利用微课,充分发挥地理学科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体会地理学科的价值。

如在教授“长江的开发和治理”一课之前,笔者到长江边录制了一段视频制作成微课。视频内容如下:千年古镇大通坐落在长江边上,历史文化悠久。据史志记载,唐朝开始设水驿,曰“大通水驿”。清末民初,大通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为安徽四大商埠之一。江面上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来往的船只。2017年,古镇遭遇洪涝灾害,老街部分街道和居民家中被淹。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①你知道古镇大通位于长江的哪一河段吗?长江的不同河段是如何划分的呢?②大通古镇为什么会遭遇洪涝灾害?请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原因?③大通古镇为什么能成为重要的港口?这里的河道有什么特点?长江的其他河道也是这样吗?④观察长江大通段水质环境,分析目前长江面临着哪些问题?结合长江目前的现状提出合理的对策。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身临其境,在问题的引领下,以主人翁的视角,对身边的“母亲河”长江作一次系统的学习,从“长江概况”“水文特征”到“开发利用”“问题治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兴趣也逐渐高涨。在微课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完成认识长江的学习目标,而且能达成爱长江、重环保的情感教育目标。

微课是教师根据教授的内容和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制作而成的,与图片、视频等其他资源相比,针对性更强,使用起来也更加灵活方便。微课的内容具有微而精的特征,素材也更多的来源于学生身边,有助于学生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巧用微课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现象和规律,如:经纬线和经纬度;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高线的绘制原理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比例尺等。这些不仅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更是重点学习内容,需要学生清楚的认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释说明一些现象。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阶段,对于这些高度提炼的抽象内容理解起来仍有很大的难度,很多学生甚至因此产生“惧学”“厌学”心理,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运用微课,可以将这些抽象的内容直观的呈现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方便理解,印象深刻。

如在教授“地球的自转”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利用地球仪、手电筒、手机和支架,夜间录制模拟地球自转的视频并配合讲解,制成了一节简单的微课。微课中介绍了地球自转即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再介绍昼夜现象的产生、晨昏线的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地方时间差异(以北京和纽约为参照),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晨线上人们看到日出的方向和昏线上人们看到日落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

利用微课突破难点的形式多样,可以用手机等录像设备录制地理实验、地理现象,也可以用“PPT课件+录屏软件”等形式,结合讲解,制成微课。这样的微课比在网上搜索的视频、动画等材料目的性更强,也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它有讲解、有设问、有现象、有启发,可以引导每一个学生全面观察,学习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反复观看,具有灵活性,比在教室演示效果更好也更实用。结合微课配套的练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做有针对性的讲解,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3 妙用微课设计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将微课与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新课程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设计一些活动课,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主动发现知识,有利于对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但在教学实施阶段中,由于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多,任务重,加之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呈现“走马观花”的情况,学生还没能进入状态就不得不结束教学,使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活动设计的意义得不到充分的显现。而微课,可以有效改善这一两难的现状。

例如,在“等高线地形图”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课前制作了一节以微视频为主体呈现形式的微课——利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模型。视频中主要介绍等高线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要求,如橡皮的大小要和拳头差不多大、制作的模型不能是圆柱体或圆锥体、根据自己的模型至少画出3条等高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动手制作模型,绘制地形图,再到课堂上和其他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将教学活动拓展至课下,这样就将一个教学难点轻松突破,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而在“地形和地势”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微课,让学生在空白的中国地图(教师提供)上自己动手用相应颜色的橡皮泥捏出主要地形区,如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等,并用小卡片标记出来。一方面使学生对我国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和高度形成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从立体地形图的侧面也很直观的看出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有了自己动手的过程,学生对等高线就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中地形和地势相关知识。

类似这样的制作类活动都可以用微课指导学生去完成,微课具有目标明确、过程清晰的特点,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做到人人动手,人人收获。此外,还可以利用微课设计游戏类活动、调查类活动、角色扮演类活动等,如“你问我答——西北地区知多少”“一周小调查——身边的水资源”“我来当导游——宝岛台湾”,活动类的微课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后使用,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时,不仅获取了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绘图能力及地理实践能力,还增强了沟通能力。

4 精用微课组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初中地理知识点多、面广,科学性与综合性都很强,学生全面掌握灵活运用的难度很大。地理教学时间短,复习的时间也很有限,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是复习课的关键。笔者在复习阶段将地理知识进行分类,根据知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形式的微课帮助学生随时复习、及时巩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初中地理知识可以分成两大类:地理基础知识和区域地理综合知识。属于地理基础知识的章节集中在7年级地理上册,包括地球和地球仪、地图的阅读、地形图的判读、大洲和大洋、天气和气候、居民和聚落等章节。此外,中国的疆域、人口、民族、自然资源等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归为此类。这类知识复习的重点是要把握各个要素的特点,掌握分析不同要素特点的方法。7年级下册和8年级下册,学生接触到世界不同的分区和国家、中国的不同地理区域,这些区域地理知识都是综合性的,学生要能从空间定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分析一个区域的特点,认识到区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利用微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两类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如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知识的复习,主要采用“微课+思维导图”的形式带学生复习。在微课中利用思维导图将某一地理要素的特点作系统归纳,边画边讲,并要求学生边看边画,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有想、有思,比单纯的背诵效果好。而在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中,笔者将不同的区域放在一节微课中,如日本和俄罗斯、东南亚和欧洲西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等方面,在微课中进行对比,目的是使学生既能认识区域的位置和特征,也能认识到区域间的差异和联系。而课堂上教师不必再花大量时间大范围的复习旧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微课学习反馈,创设情境、设计练习、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运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辅助地理教学的信息化手段,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拓展了地理课堂,丰富了教学方法,优化了教学过程,让教学时空更广阔,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但是要做到利用微课进行有效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合理地对其进行应用,不能“喧宾夺主”,以微课大范围的代替课堂教学。只有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和总结微课运用的经验和特点,正确合理地运用微课作为地理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让地理课堂富于思维的魅力、焕发出蓬勃生机。

猜你喜欢
长江微课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长江之头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