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中“倒推”课堂实录

2019-01-11 16:09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维扬实验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19年27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解题策略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维扬实验小学 胡 雯

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离不开“思路”,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不停地渲染“思维”,解题过程中也处处强调思路。

【案例背景】

“倒推”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策略”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加以解决。学生“倒推”策略,是建立在会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

学生对于“倒推思路”并不陌生,他们从小就喜欢玩“倒过来”的游戏,如从1 数到10,然后倒过来数10、9、8……再比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倒过来还是这一句,学生感觉特别新奇、有趣。

曾听过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了 “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下面对这两节课中的某些教学片段进行了对比以及深刻的反思。

【案例】

A 老师:

师:同学们,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遂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题。课件出示: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斗是古代酒具,也可作计量单位)。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你们能告诉老师这壶中原来有多少酒吗?

学生虽然感到此题很有趣,但没有一个举手发言,都面面相觑。课堂上大约沉默了3 分钟左右。

师:(不失时机地)同学们,不要紧,学了今天的知识之后,我们就能知道这壶中原有多少酒了。

……

(注:最后因为时间紧张,这道题没有再出示出来)

分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A 老师创设了“李白喝酒”的问题情境。虽然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但这节课中,显然A老师把问题简单抛出去,留给学生一个大问号之后(此题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有的学生根本就未读懂,更别说解题了),却最终没有时间解决问题,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同时给人一种“虎头蛇尾”之感。从本节课的教学容量来讲,笔者粗浅地认为,可以把“李白喝酒”的问题放在课的最后,作为机动练习处理比较好。

B 老师:

师:你能说说两杯果汁的变化情况并把这一过程演示出来吗?

生:原来两杯果汁不一样多,甲杯倒了40 毫升给乙杯后,两杯就同样多了。(学生边说边演示)

师:现在两杯同样多,各有多少毫升?

生:200 毫升。

师:要想知道原来两杯各有多少毫升,应该怎么操作?

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倒回去、倒回去……”。操作的学生根据其他同学的回答直观演示“倒回去”。

师:其实,这个倒回去的过程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出来,同学们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分析: B 老师对例题不但未作丝毫处理,而且还拿出了两个烧杯,进行了直观动态的演示(连课件也没用),真可谓是典型的“照本宣科”。但从教学的实效性来看,B 老师这样处理要比A 老师略高一筹。在推算甲、乙两杯原来的果汁数量的时候,B 老师利用学生一句 “倒回去”,借助直观操作,使学生十分具体形象地经历了“倒果汁”的过程,既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也让“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走出学生的“潜意识”,纳入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知识结构中去。笔者粗浅地认为,“倒回去”既包含了“把甲杯倒入乙杯的那些果汁再倒回甲杯”这一表层意思,也蕴涵了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倒回去”这一深层意蕴。“倒推”思路明显!

【对比与思考】

应该说,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两位老师依据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内容都作了一定的处理,但处理的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总结B 老师课堂一气呵成的成功经验如下:

一、 找准切入点,唤起策略运用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必须要从学生出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改进教学活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这样能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时引导归类,概括各自的解题思路、方法,形成解题策略。

二、 动态直观操作,体悟策略形成过程

为了使得课堂形式多样化,很多教师会选择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和动手操作来丰富课堂形式,可是如果运用不当,为了操作而操作,有时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学生被忙得晕头转向,热热闹闹或者被老师牵着鼻子操作等等,课堂成效却没有收到多少。

三、加强思辨练习,突破策略运用的思维定势

有位数学家曾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题。”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结合例题的教学,让学生领会、理解,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实质,进而通过运用练习巩固,形成解题能力。

解题能力除了转化能力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哪些问题可以利用策略,哪些问题不可以运用策略,也要有一定的举一反三的能力等等。

如果想要突破策略的运用,就必须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辨能力,不然就不能熟练运用策略,在积累多种策略时又容易混淆,这样会影响学生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能力中的解决问题能力是综合并复杂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就的,需要老师在课堂及生活中多方面的培养。这种能力将伴随孩子的成长,和成长是相辅相成的。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解题策略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用“同样多”解题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解决问题的设计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