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商聚路小学 孟 艳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传授基础知识,又要向学生渗透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学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积极更新和调整数学课堂形态及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增加了小学生的理解和学习难度。如讲解“加法”的知识点时,若教师只单纯进行理论层面的讲述,如1+2=3,2+5=7 等,学生往往不能透过数字对加法的实质进行正确认识,不利于将数学知识准确传达给学生。而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利用具体的生活案例来渗透数学知识,能让学生对知识的内涵本质有深入且全面的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育方面尚不成熟,所以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无法集中精力,加上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有限,从心理上排斥教材中涉及的抽象化数学知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极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感到枯燥乏味。通过生活化教学,既能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增强知识的生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少且难度低,如果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学习,将能快速且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进而提高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当然,在这样的情形下,数学课堂教学可能会出现时间真空,这就需要教师适当丰富和充实课堂,而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能满足这一要求,通过实际生活案例的引入来支撑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丰富,确保教学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
由于小学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目,在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如教学“圆”这一单元,引入圆在生活中运用的图案及“汽车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设问,能让学生对生活实际中各项事物的科学性加以感受,树立科学的审美观与世界观,并指导和督促学生用科学的思维判断、审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严谨且科学的求知思维。
虽然小学数学的内容贴近实际生活,但要想以此为基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体系还远远不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必须要优化整合教材内容,让教学内容无限贴近于实际生活且带有浓郁的生活色彩。如讲解“小数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不仅要利用教材中的生活案例,还要优化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将更多的生活资料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小明家的冰箱里放了一瓶蜂蜜,连瓶共重1.8 千克,吃了一半后连瓶共重1.05 千克,请问吃了多少千克?装蜂蜜的瓶子重多少千克?针对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想象在家吃东西的场景能快速给出答案:1.8-1.05=0.75(千克)——吃的千克数就是半瓶蜂蜜的重量;1.8-0.75-0.75=0.3(千克)——瓶子的千克数。可以说,将生活化的内容渗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导入环节可以从课程的具体内容出发,对生活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对生活案例的了解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引入“过生日分蛋糕”的生活化情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要将一整块蛋糕平均分成几小份?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对其中的几份或一份蛋糕进行表达。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折纸平均剪裁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数的意义,并对分数的数学性质进行探究,降低学习和理解上的难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时,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科学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数学问题中适当融入实际生活,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如讲解“比例的性质”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实际物体设置问题,如量一量和比一比手掌与手指的比例,或者是通过测量课本的长和宽与书桌的长和宽并求出它们相对应的比等,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概念及性质,善于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又如学习“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游戏教学活动,即:让学生在操场上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指导学生正确演练“同向而行”“相背而行”“相对而行”,然后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讨论。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准确理解相遇问题,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与直观。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立足生活实际,科学设计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进而掌握解答生活化问题的思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通常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两点:①问题的方式和内容要与学生兴趣需求相符;②问题的设计要符合课程目标。这样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使学生更好地参与问题探究活动。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亲自测量和计算学校不同形状花坛的面积,在实践探究中正确认知多边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高数学运用能力。又如设计鸡兔同笼问题,要求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探讨实践意义强的数学问题,通过知识的合理运用来提高数学认知水平。
数学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掌握教材知识,善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能拉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还要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如讲解完“百分率”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生活化的练习题,如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调查本班的优秀率、及格率、出勤率等,找出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安排部分学生进行问题的梳理和归纳,选派几位学生进行计算,其他学生则对前面学生计算的正确性进行检查,然后要求学生小结此次调查活动,在下堂课上予以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练习,能让学生有机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感悟数学,从真正意义上明白数学知识的价值。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灵活运用课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是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优化整合教材,善用生活素材,构建生活情境,引入生活问题,布置生活作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