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意境分析

2019-01-12 10:11包玉林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藏文学创作写景

◎包玉林

一、意境的渊源

意境理论的由来最高可追溯到《周易》与《庄子》的形成时期。在唐朝时,意境理论进入了成熟期,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了“诗有三境”的说法,分别为“物境”“情境”和“意境”,原著对于“三境”的解释是:“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神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现今我们所说的“意境”,实质上包括了“物境”和“情境”。意境是文学创作中的情感因素,而缺少情感的文学作品会变得枯燥无味。同时,意境又是文学作品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的核心,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文学创作中的意境分析

(一)景中藏情

景中藏情是指写景而藏情于其中,景中见情之诗歌审美意象,一般是以写“境”为先,藏“意”其中,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景中藏情的文学作品通常将较多的笔墨放在景物的描写上,通过心理作用于人的感官,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画面,然后再表达情感因素。景物描写是情感表达的铺垫,而情感表达的部分则是活化整幅画卷的点睛之处。例如在《天净沙·秋思》中,仅用28 个字就勾画出一幅“游子思归图”。其中,前四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通过几组意象的呈现,描绘了一幅暮色将至、苍茫萧肃的秋野景色。在读的过程中,读者仿佛就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到了黄昏时分飞回枯藤缠绕的老树上的乌鸦,坐落在潺潺流水旁的农家小院,行走在傍晚风中的瘦骨如柴的马匹。这一部分读下来,虽让人有所感伤,却不那么具体清楚,不知究竟因何而感,为何而伤,直到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将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陡然间倾泻出来,不仅让读者的目光从外部之景回到了内心之情,回过头来读前面写景的部分,也会发现作者蕴藏其中的情感,而使读者能够有新的感悟。

(二)情中见景

情中见景,与“景中藏情”相对,指“以写景之心理言情”,运用情中见景的手法,为读者创造出一个审美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一切都成了有形的图画。如《金缕衣》中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前两句中已然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珍惜人生时光的思想情感,但后两句却补充了折花的景象,意在通过“花开当折”的实景,来深化前两句的意义,使读者产生更加清晰深刻的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很单纯,可以用一句“莫负好时光”来概括,这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意识,也是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作家的创作主题。这首诗篇幅简短、语言浅显易懂,读来却是深情切切,言有尽而意无穷,呈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艺术魅力。《金缕衣》以简明的主题和通俗的语言成为一首经典之作,这与诗里情中见景的意境创造手法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

(三)情景并茂

情景并茂是“景中藏情”与“情中见景”两种方式的融合,在这样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将景物描写与自身情感的表达相结合,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相互渗透。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诗中,作者利用“月落”“秋霜”“渔火”“钟声”等这些看似互相独立的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夜间景色。这首诗的前两句布景很大,短短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意象,而后两句诗却显得十分疏朗,只写了“卧船听钟”一件事。但诗中最具意境美的,恰恰是这寒山寺的静夜钟声。前面的“月落”“乌啼”等意象虽从多个方面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较为全面地描述出了枫桥夜泊的特点,但还未能传尽神韵。在夜晚中,人的听觉是最为灵敏的感官,夜半钟声带给人的印象又十分强烈。这样一来,“夜半钟声到客船”不单衬托出夜的静谧,还表达出了夜晚带给诗人的寂寥之感,而诗人在客船中卧听钟声时所想所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的美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内容上。意境是文学创作的核心要素,它直接反映了作品的文学水平和艺术特征。好的意境能够为文学作品增光添彩,使读者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对于文学创作中意境的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欣赏和研究优秀文学作品,也是提高我们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中藏文学创作写景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图画捉迷藏
梅卓文学创作论
图画捉迷藏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小学生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