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传统文化,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2019-01-12 16:08杨晓庆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初中语文

◎杨晓庆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经过了时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在国际大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融合更加深入,信息技术发展更加迅速,西方文化也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语文可以说是涵盖我国传统文化最多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契机,担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让优秀文化不断地影响学生,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能够丰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更盛。

一、积极组织经典诵读活动,让传统文化奏响新乐章

经典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保留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经典涉及到诸多文人墨客的思想与文化习俗等。学生在语文课堂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到古人的生活状况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例如,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准备经典诵读本,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如早晨或课前几分钟进行阅读。经典诵读本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有古诗词、现代诗词、文言文以及其他的优秀作品等。经过长时间的诵读之后,学生文化素养也处于提升的过程中。与此同时,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会对古诗词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自身的思想与写作水平也能够有显著提升。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契机诵读经典,将学生和古人的距离拉得更近,便于学生更有感触地理解作者的心情与意图,从而使其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二、领略民俗文化经典,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底蕴

民俗是起源于民间,在民间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化习俗,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与工作习惯的一种体现,部分民俗文化还带有地域特色,使得其民俗意义更为巨大。因此,有很多学生对于“大祭祀”的涵义与活动形式都不能真正地理解,自然也不懂其作用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查阅民俗方面的资料,对在“大祭祀”过程中所展现的民俗文化或现象有所了解。课上可以给学生进行详细地讲解,让其能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更深,渐而也会对民俗活动有更大的兴趣。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将其渗透于教学当中,使得民俗文化能够和语文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对于其中有明显现实意义的民俗活动可以进行推广,加以弘扬。

例如,在讲解《故乡》文章内容时,学生会发现其中出现了“大祭祀”一词,因为文章写作时间与现代相隔甚远,所以会造成学生对其不了解。课前,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作者所处的年代,其故乡为何处,了解“大祭祀”民俗活动和文化现象对当地人的重要性和意义。课上将整理好的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给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加深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也使他们能够更加喜欢民俗活动。由此可知,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将挖掘所得一点一滴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可以有机会了解民俗文化,并勇于承担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深度体验传统文化灵魂

素质教育现在我国极为推行,已经逐渐取代了应试教育的时代背景。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不再停留在课堂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突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把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入人心。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其进一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例如,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随机组织部分传统文化的活动,诵读经典、汉服设计或是剪纸等具有典型特色的内容,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实践相较于理论,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互动。基于此,学生参与实践还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亲身体会,去感受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华儿女的精神魅力,以文化熏陶学生的身心,那么长此以往,学生也就会主动,甚至会带动身边人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教师开展教学期间,要用更大的格局去看待教学,摆脱课堂带给学生的枷锁之感,让其可以主动地去了解文化,开展实践。在此模式下,语文教学形式丰富性有所增强,教学形式也能够具有多变性,学生的兴趣会不断被激发,传统文化素养也会根植于其心中。

结语

总之,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瑰宝和素材,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凸显传统文化的底蕴,了解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深度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民俗节
漫画民俗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