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邻避”和“邻喜”

2019-01-12 07:48栾彩霞
世界环境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众污染物利益

■文 / 栾彩霞

时下的中国,一边是经济飞速发展,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需要建立环保、核电等民生所需的设施或者工程,一边是这些设施因居民的反对无法落地,其根源是民众日益觉醒的“邻避”意识,是居民不愿意项目修在自己家门口的“邻避”效应(不要建在我家后院)。这已成为中国许多地方面临的困境,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为何会出现“邻避”效应?“邻避”事件该如何看待?“邻避”效应如何破解?

建设民生设施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惠及民众,但却为何民众反对项目“建在我家后院”?归根结底是出于民众对建设项目的担心,担心项目对于自己的健康、环境质量和自己的资产价值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滋生对于项目的嫌恶情绪,从而发生“邻避”效应,这其实是人之常情,是人自我保护的本能。

症结之一是出在沟通身上。项目信息披露不及时,项目建造过程中缺乏与公众充分沟通,公众对项目不了解,从而担忧、疑虑和排斥。症结之二是公众对于项目技术不了解和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心存疑虑。因为宣传和沟通不到位,公众对于项目技术和带来的风险不了解,有担心。症结之三就是项目建设没有真正给周边百姓带来实际利益。口号喊得再响,项目利国利民,排放达标,安全有保障,但其中可能潜在的风险,周边百姓总是被首当其冲的 ,对于自己没有实际的可见利益,为何建在我家后院?

如何破解“邻避”效应,产生“邻喜”效益?

其一是解决好管理、责任和诚信问题。“邻避效应”往往并不是技术的问题。严格管理、责任意识和讲诚信是破解“邻避效应”的利器。作为新能源的核电,其经济和环境效益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切尔诺贝利、福岛等重大核电事故的发生引发公众的担忧。企业要真正严格落实生产管理,重视安全,守法讲诚信,真正做好环境保护,做到达标排放;表面上利益冲突的“邻避”效应,反映了当下行政体制的一个困境,解决“邻避”困境恐怕首先是政府治理能力的再提升。政府监管到位,严格执法,抓落实,对于企业监督管理到位,增加信息公开度,取得社会信任,才能让群众放心满意。

其二是做好宣传、开放和沟通。开放沟通是“化解剂”,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信息公开,透明开放。对于群众敏感的环保设施,要向公众开放,在项目建设过程和建设后的运行管理过程中,以民主的方式促进民众参与协商和理性对话,让污染治理设施在群众监督之下运行,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建设项目在阳光下运行,公众参与有获得感,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政府和企业自觉接受公众监督,真正取信于民。

其三是企业与设施周边居民形成利益共同体。避免“邻避效应”,最重要的是促使建设营运企业与设施周边居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加设施周边居民对污染物处理成效的获得感。以环境综合治理替代单一的污染物处理,集污染物处理与休闲景观建设、社区营造于一体是一条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子,把污染物处理场所变成吸引市民的社区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把封闭场所变为向市民全天开放的“城市客厅”,有助于真正消除环保设施对周围居民心理的负面影响,使得环保设施成为多方共赢的优质公共空间。

民生无小事,民意不可违,民意“堰塞湖”的形成最后必将导致矛盾的升级。再赚钱、再公益的项目,如果民众不理解支持,其结果都不会太美好,“邻避”问题既是社会利益冲突问题,也是复杂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问题,“邻避”想变“邻喜”,这其中需要做的很多。

秦山核电站外景

猜你喜欢
民众污染物利益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