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瑶族“育”支系“过冬节”节日文化初探

2019-01-13 03:15龙军军王仕桃吴旭东
魅力中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支系甜酒祖宗

龙军军 王仕桃 吴旭东

(1.贵州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省三都县第二中学,贵州 黔南 558100;3.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贵州瑶族育支系,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之一,是指至今居住在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匀东镇洛邦社区绕河村自称为“育”的主体居民和黔东南州麻江县龙山镇河坝村同样自称为“育”的主体居民。历史记载与周边民族对这两地自称为“育”的瑶族支系的称呼有“夭人”“夭苗”“尧家”“绕家”等,现在外界对其一致称呼为“绕家”,居住在都匀地区的称为“上绕家”,在麻江地区的称“下绕家”。出于尊重此文使用他们自己的称呼“育”。

瑶族育支系世居在都匀、麻江两地,其周边民族有水、苗、畲、布依族等民族,虽然如此,育支系依然保持着自己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其语言、文化及风俗等皆不同于其他民族,一年一度的年节——“冬节”更是其所独有的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瑶族育支系的“冬节”文化,是他们的文化精髓的集中展示,也是有别于其他瑶族的特色所在。

现有研究中,杨昌国《绕家丧葬调查报告》[1]一文从瑶族育支系的丧葬习俗出发描述了“念冬”仪式;文永辉的《绕家人的祖先崇拜》[2]以信仰为切入点简述仪式过程,并定性其为祭祖仪式;而宋荣凯《贵州都匀绕家冬节的社会功能》[3]则主要探析“冬节”的价值。本文从民族学视角出发,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对“过冬节”中的文化进行初步考察,试图对瑶族育支系的特色节日文化进行民族学意义上的探析,找寻其文化中的深刻寓意及社会价值。

一、“念冬”过程

“念冬”即“念冬”仪式,与各民族过春节时祭祖活动性质一样,是贵州瑶族育支系祭祖的主要表现形式。瑶族育支系的“念冬”只在“过冬节”时节进行。“冬节”在每年冬月立冬之后的第一个虎日,即“寅”日进行,都匀麻江两地的瑶族育支系都在这天过“冬”。选在这天,据当地老人讲述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在猛兽横行的山里劳作,日落之后晚归,遭遇老虎袭击身亡,因此选虎日纪念先祖。也有说老虎是森林之王,比其他动物都凶猛,有威望,不会被欺负,选在此日寓意借此不会被欺负。

“念冬”,瑶族育支系语中称“能先游”,即是在瑶族育支系中保卦公(也称长老)念喊祖灵和逝去的先祖亲人们跟着他的指引回家过年的,并保佑家人人丁兴旺、富足安康。“过冬节”时长老要给该房内的每家“念冬”。“念冬”过程如下:

(一)仪式准备

在“冬节”这一天,每户需要事先准备仪式所需物品,尤其甜酒、鱼和粑粑必不可少,用当地人的话说,“缺了这三样就不是过冬”。所有祭祀过程中所用的食物、器具一律不得沾荤,鱼被视为“素食”,其油脂不算荤油。一切就绪待保卦公按先来后到的顺序到家“念冬”。仪式中所需物件主要有:

1.甜酒。“念冬”所用的甜酒,其制作通常在九月重阳就可以开始着手,并且多是女性负责。在很多民族地区,人们都是自家酿制米酒饮用,有通过蒸馏酿制的,也有利用酿酒原料如大米、玉米等发酵酿制的,两种方法所酿的酒当地多称为“甜酒”。“过冬节所用甜酒只一小坛子即可,封装后至冬节才可启封,如此,以示对逝去祖先、亲人们的尊重。甜酒是必不可少的祭祀物件,除了充当祭祀先祖用酒,还用于煮祭祀用的粑粑。

2.粑粑(糍粑)。把浸泡一夜的糯米蒸熟倒在石质(也有木质)粑槽中,两名男性手举木质粑槌一人一槌进行捶打,直至变成粘状不见米粒,揉成饼状齐放簸箕当中。瑶族育支系是爱好色彩的民族,通常他们会用天然的颜料在成型的粑粑上绘上色彩亮丽的花朵图案,这样有颜色鲜艳图案的粑粑一般用于举寨庆祝、皆大欢喜的红喜事。所以,“念冬”所用的粑粑不能绘制任何图案,以表对先祖和亡故亲人的虔诚敬意和肃穆之情。粑粑要切成小块用上述甜酒煮熟备用。

3.鱼和豆腐。瑶族育支系“念冬”仪式中,鱼是不可或缺的物件,据说是因为先祖遭遇老虎袭击身亡后,时值寒冷冬月,迫于当时生存条件的恶劣,除了捉到小鱼外没有其他肉品可以用于治丧待客食物。习俗流传至今,无论生活水平提高如何,以鱼为祭的宗族祭祀传统依然保留。鱼,只需要用小鱼,约两指见宽一寸见长即可,但必须是有鳞类但也仅限于如白漂鱼、鲤鱼等小鱼,据保卦公说这类有鳞的鱼在当地可以视为“龙鱼”——即如龙一样有鱼鳞。鱼最好是鲜活的,要准备24条,整条放入酸汤中煮熟。豆腐不是必需品,据说是以前有一先祖过“冬”进行“念冬”仪式时没有鱼,最后找来豆腐替代,于是后人便在准备物件时也备豆腐,不作为替代品而是补充品,届时,将豆腐同鱼一块煮。

4.菜叶。据说在祭祀中使用菜叶是因为以前没有碗,所以用菜叶盛放食物。青菜叶为仪式中首选菜叶,其次,生菜、牛心菜等也可。准备12张完整的菜叶洗净,待物件排放时,将煮好的鱼置于其上。

5.碗筷。“念冬”要使用土碗进行祭祀,筷子要去户外取茅草来制作。祭祀用茅草筷子,因为以前没有筷子,茅草茎秆质地较硬,先人们用做筷子。至今乡村户外劳作人们在户外吃饭也常取茅草做筷子。碗筷需要准备12副,代表12个祖公。另备12个碗用于盛放甜酒粑和豆腐。之所以取数字12,是因为在瑶族育支系的人们看来,12就是他们认为最小的虚数,在此表示更多之意。所以12副碗筷代表不是仅指12个先祖而是更多。其他物件的数量取12的,也是寓意如此。鱼取24条,是因取好事成双之意。

6.杉树板。杉树板准备2块,在仪式被当作供桌来用,这源于其先祖们生活的时代没有此类生活用具,因此祭祀用杉树板延续至今。杉树在民间看来是人过世后能用来做棺椁的最好木料之一,有神性。瑶族育支系使用杉木板也是出于对其的敬意。

另外还要准备一个篮子和扁担,香火纸烛也要准备,鞭炮可有可无。备好一应物品后,仪式正式开始。

(二)仪式进行

“念冬”在二楼堂屋神龛前进行,所有的物件摆在神龛下方。两块杉木板平整如桌放在地板上,周置12副碗筷成两排,甜酒满碗,筷子置碗旁右侧,12张菜叶整齐摆放碗旁,鱼两两夹放菜叶之上,接下来将装有甜酒粑和豆腐的12个碗在旁边,最后在旁放长凳子供先祖们坐下享食。

“念冬”开始,男主焚香六柱,保卦公面朝神龛蹲在供桌后方,用瑶族育支系语言“念冬”,按离世先后的倒序请先祖和亡故亲人回家吃饭,同时打卦,卦分阳卦、阴卦,只有阳卦表示祖宗到家,阴卦表示未到,继续打到阳卦才可请祖宗吃饭,并焚烧钱纸,挑两次酒在地面、夹两次菜,念辞打卦计12卦,祖宗吃饭完毕,要送祖宗回家,按请宗时相反的顺序,先送最先亡故的祖先,最后才是送最近离世的亲人。

(三)仪式收尾

送完祖宗后,保卦公要取两条鱼和一些粑粑豆腐放在篮子里挂在扁担一端,扁担另一端挂上一坛酒,随后作揖并踢倒凳子,以示祖宗已经走了,同时烧纸钱3张,抬起扁担在火上过一下,以此表示送给祖宗的食物祖宗才能收到。

送完所有的祖宗,所有的孩童奔向供桌抢食“龙鱼”、甜酒粑等食物,因为是供奉祖宗的,所以吃了之后祖宗会保佑他们平安、健康。随即,家人收拾所有物品,如有鞭炮的则可以放鞭炮后开始吃瑶族育支系的“年夜饭”。保卦公的念词里除了请祖宗吃饭,一般还会祈求祖宗保佑家人富足安康、人丁兴旺、年年有余、家道兴隆等等。

整个仪式持续约半小时。

二、“念冬”仪式的文化寓意

(一)“念冬”仪式的时空环境

每种仪式的存在与进行都不是孤立的,总需在具体的场合环境中体现。这使得仪式的进行会受到人们日常生活、社会习惯,以及具体的时空关系等影响。同样,瑶族育支系“念冬”只在“过冬节”时的堂屋内这样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展开,受到时空的制约与影响。[4]适时的时间选择和空间设置对仪式有着重要意义。

(二)献祭与祈愿

献祭是向先祖宗神灵奉献祭品。人神之间的特别交流形式就是献祭中的“牺牲”,其是人神之间建立关系的媒介物。对于“念冬”仪式而言,其献祭中特别讲究的就是甜酒、粑粑和鱼。鱼作为献祭中仅有的“牺牲”,。仪式要求就是要有鱼鳞的小鱼,看起来漂亮,最主要是如龙一样有鱼鳞,被称为“龙鱼”,鱼被视作“素食”之物,没有荤油,因为荤油被认为是不干净的,如此即是献给先祖最好的“牺牲”。献祭与祈愿是并行的,祖宗们享用祭品,保卦公便以此换取先祖们的赐福护佑。

(三)“念冬”仪式中的象征意义

关于象征,维克多·特纳给出了定义,指仪式语境中的物质、行动、关系、事件、体势和空间单位,甚至包括社会存在的基本要求。[5]任何仪式中的物件、动作、语言除代表本身意义之外还隐藏着深刻的含义。“念冬”也是如此,其所用物件、动作、语言等所隐藏的深刻含义也体现着瑶族育支系的文化精华与特质。在“念冬”中,数字12是其中最为特意指定的。碗筷需要准备12副,代表12个祖公。菜叶取12张,鱼取24条,之所以取数字12,是因为在瑶族育支系的人们看来,12就是他们认为最小的虚数,在此表示更多之意。碗筷的数量决定了后续菜叶、鱼的数量,而鱼因为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瑶族育支系也喜“好事成双”,故取其意要24条鱼。

三、“念冬”仪式的社会价值

通过田野考察,在与当地的瑶族育支系群众访谈中调查了他们对“念冬”仪式的价值的看法。当地老一辈有知识的人群觉得“念冬”就是整个瑶族育支系维系活人与亡者之间的重要纽带,但是年轻人现在外出读书工作较多,愿意学习“念冬”当保卦公的不多,“念冬”祭祀仪式就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与祖宗沟通,也是为来年祈求保佑的最佳时节,“念冬”就是他们作为瑶族育支系的独特特征。

无论老辈还是年轻代对待“念冬”仪式的态度都比较一致,都认为仪式是“过冬节”时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保卦公“念冬”,能够让家人与先祖们实现沟通、活人与亡者的相聚,也能让先祖们保佑家人在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通关观察与访谈,能够发现通过“念冬”仪式所表现出来的瑶族育支系的深层信仰文化。

第一,“念冬”仪式反映了瑶族育支系的信仰体系——祖先崇拜。这种仪式本质上是祭祀性质,是人们为了缅怀先祖、求佑祈福的祭祀仪式。以祖先崇拜为信仰中心的体系,他们相信今天的生活是在祖先的护佑下得来,家族兴旺至今也是先祖们在天有之灵保佑的,这能够让人们在心理上得到极大安慰和满足,增添对克服困难的信心,也对美好生活继续寄予希望。

第二,“念冬”仪式构建族群的群体性格——心怀感恩、温和亲善。在这样的祭祖仪式环境中滋养成长,他们内心以植根了对先祖的心怀感恩、心生敬意、心存敬畏,在社会环境中也表现了他们的温和亲善的性格,对待事情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心存敬畏,他们相信祖宗一直在看着自己。这种感恩、敬畏之心滋润了他们内心的平衡。

第三,“念冬”仪式是族群联结一体的体现,也能增强家庭、家族凝聚力和族群认同感。仪式中请祖先们回家吃饭的环节,要把本支房所有的先祖都喊回来,每户“念冬”都是如此,这在无形中让家庭、家族的凝聚力得到增强,仪式中祀奉先祖吃饭的孩童都是支房各家的孩子,或是主动或是大人唤来,这也是家庭之间、家族内部增强凝聚力的方式。通过“念冬”,让家族成员们坚持敬奉、信仰共同的先祖,加强对后生们对本族群的了解与认同,以此将仪式融入他们意识当中并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也由此代代传承瑶族育支系的传统文化。

这些都是瑶族育支系“念冬”传统意识所展现的文化深意与价值,对于现代快速发张展中的社会而言,振兴乡村、重拾乡愁及建设特色民族村寨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支系甜酒祖宗
大地妈妈的甜酒窝
母亲的糯米甜酒
母亲的糯米甜酒
被一只鸟喊祖宗
广西凌云地区背陇瑶的支系研究
做甜酒冲鸡蛋
苗族支系服饰色彩探析
彝族祭祖大典“耐姆”是彝族自称形成和分支的重要原因
循先贤足迹 探乐教真谛——评《先觉者的足迹——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南海,我的祖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