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也有春天
——例证教学说明文时抓描写性语言的价值

2019-01-13 05:01胡琳琳
魅力中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说明文品味诗句

胡琳琳

(宁波市北仑区顾国和中学,浙江 宁波 315000)

课例:《说屏》(片段,执教者:余映潮)

师:现在把我们的视点放在第一段上面,大家读一读,看能够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朗读课文时语气很平淡)

师:停,刚才的朗读有问题,你们听老师读一遍。(师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

师:注意,读这样的段落一定要有一些情感在里面,下面请各自体味,各自通过大声朗读来体味这段文字中的情感,开始。(生各自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

师:好,下面就来欣赏。这一段话值得欣赏的地方很多。欣赏时要注意到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大家要品味一下哪些字词句用得好,可以说理由,也可以不说理由;第二个层次,可以探究一下句子的深层含义,找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比如,在纳凉的时候,母亲总要背诵唐人的诗句,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呢?背后一定有意思的。所以我们的欣赏是两个层面的,一个是浅一点的,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用得好;一个是深一点的,要看它文字背后的意思,看这句话表达了什么。好,开始认真思考。

(生思考,师巡视指导)

生:我选的句子是“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意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这句话中他引用了杜牧的诗句,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这种意境给人带来的美感。

师:你的表达很不错,用词也是比较典雅的书面语。简言之,这句话的好处就在于使用了引用的手法,并且意境很优美。这句话还有可以赏析之处。

生:我觉得“总”字用得比较好,因为它体现了作者经常受这种诗意的熏陶,所以对屏产生了向往之情,才有了后来对屏的更深一层的了解和研究,才能进行描写。

师:你的体会太深刻了,大家听老师读这两个短句:“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母亲总要背诵……”“很”“总”其实都是情感的抒发,你说得非常有道理。继续。

生:我品味的也是这一句,加上前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自己也有一点看法,就是说通过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说明屏古往今来一直是被人们所崇尚的。

师:这里面已经有了第二层意思了,屏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好用具。哪一位再谈谈其他的地方。

生:我品味的是文章中的“巧”字,“巧”字把中华民族的聪明和智慧表现得很充分。

师:这个品味很到位了。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我觉得“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这句话中“神秘”“似隔非隔”和“微妙”这几个词用得不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师:微妙,也就是玄妙、不清楚,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词用得太漂亮了。还有吗?

生:我品味的词是“不禁”,写出了作者不由自主地就心生向往之情,表现了古代的屏非常具有吸引力。

师:品味得很准确、很到位。

生:我选的是“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表现了咱们的屏从古到今对外国人的吸引都是相当大的。

师:对,从国内写到国外,换了一个角度,同样是表现了我们的屏是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好东西,说明外国人很崇尚它,写出了屏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品得很好,还有吗?生:我选了一个“似隔非隔”,因为通过这个词写出屏的一种朦胧感,把空间分成两部分,通过这个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和前面的同学重复,众生笑)

师:我替你补充,是聪明才智,智慧。现在我们再来简单体会一下第二层次的内容。母亲为什么能够背诵唐诗呢?背后隐藏着什么呢?还有“因为研究古代建筑”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后面那句话我觉得是表现了屏的影响力非常大。

师:不准确,再想想,因为研究古代建筑表明了作者……

生:喜欢屏。

师:是喜欢屏、向往屏吗?

生:说明了作者的职业和身份。

师:对,身份。作者就是一个研究古代建筑的学者,所以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那么最后一个问题,你能不能解释一下母亲背诵唐诗这句话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明了作者的家庭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师:对,表明他是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家庭,母亲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大家看,背后隐藏的意思就出来了。还有“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又表明了什么呢?

生:表现了作者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师:对,饱读诗书,作者的文化修养也很高。咱们来总结一下这一段值得品味的地方。(师投影讲析)

师:第一,美在用词非常雅致,比如纳凉、销魂、向往之情、微妙、擅长等。第二,美在虚词中的情感表达,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比如“怪不得”“真”“总是”“很”等等。第三,美在赞叹话语的运用,比如“神秘作用”“实在微妙”“齐声称道”“富有诗意的名词一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等等,此类赞叹的话语很多。第四,美在引用诗句的手法,引用使文章更富有诗意了。还有就是老师刚刚讲的,语言的表达作用,揭示了作者从小就是在一个有文化的氛围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自己喜欢读书,而且自己的专业是研究古代建筑。第五,美在精妙的概括,比如“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此外,还美在这一段是一个抒情式的开头,并且和结尾形成前后照应;还美在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巧妙地引出了说明对象——屏。最后还有它的层次美,你们看:先是“童年”,然后是“后来”,再就是“因为研究古代建筑’这三个层次,就写出了作者从童年时代到中年时代感受屏、研究屏这样一个过程。以上,就是这段话值得品味赏析之处,所以老师说这段话意味无穷。这就是精读,精读就要把文章的表面含义、一般含义不回深层含义都品味出来。

余老师抓住文章第一段,品味语言,既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从小受到有知识、有文化的母亲的熏陶爱上屏,也让学生在文章一开始就从文字探讨起屏风的美感,说明文中最精彩的描写性语句都让孩子们选了出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也对说明文的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上案例说明,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说明文中的描写性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说明对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说明对象的亲近度,也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文本,从中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让课堂更加生动,让说明文教学趣味盎然。相信在以后的说明文教学中,抓住说明文平实、准确的语言的同时抓住生动、描写性语言,我们的说明文课堂将会处处闪光,收到点石成金之效。

猜你喜欢
说明文品味诗句
品味年画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品味桂峰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