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促动因素、目标型态及路径

2019-01-13 01:30毛旭张涛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工智能

毛旭 张涛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社会发展新态势、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建构、技术与政策的双轮驱动等多重因素促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亟须加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强化对受教育者的“软素质”培育、个性化教育以及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共享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型态。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职业院校应当从构建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搭建智慧化教学与管理体系、加强受教育者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等方面着手,推动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软素质;智慧化教学

[作者简介]毛旭(1985- ),男,四川成都人,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  611743)张涛(1978- ),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四川  成都  61006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四川师范大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机制构建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KZD201901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4-0005-07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步并在实际应用中趋于成熟,拥有强大学习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工智能不仅正在改变产业生产的组织模式和结构形态,也在改变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和面貌。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国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2017年7月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方面的应用”。该规划为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指明了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前进方向。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职业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也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职业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认知层面厘清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融合的促动因素、要达到何种目标型态以及如何实现,以便更精准、有效地推进相关工作。

二、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促动因素分析

在人工智能时代加速到来的现实背景下,促进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人们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期盼,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现实诉求。职业教育只有以深刻的自我变革来回应这一诉求,才能赢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1.社会发展新态势迫切需要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基础算法等方面接连取得重大突破,迅速被应用于众多生产生活场景之中。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开始席卷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推动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也重塑着社会生产关系,引领社会发展新态势。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之一,也深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社会经济步入深刻的变革期,从不同层面促使职业教育与人工智能走向深度融合。

首先,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促使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崛起时正值我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时期,人工智能技术与自动化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我国各大产业领域技术进行升级,不仅引发了产业生产型式的剧烈变革,也改变了岗位职业的内涵和型态,以机械性、重复性为特征的低技能劳动岗位大量消失,具备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才成为各类生产型企业竞相争取的“香饽饽”,这些迫使职业教育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与人工智能全面融合。

其次,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促使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改变是全面的,除了产业领域和商业领域之外,另一个人工智能大放异彩的领域是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小到民众水电气费缴纳,大到城市治安监控、交通管理等,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从2012年至今,我国已有上百个城市实施了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明显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体验。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也必须与时俱进,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努力提升教育服务供给的水平和质量。

最后,国际竞争格局促使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竞争正在朝着科技水平竞争、创新能力竞争、人才竞争的方向迈进。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主阵地”,在促进国家技术进步、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需要职业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以支撑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建构迫切要求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与人工智能时代相比,人类信息时代的来临较早,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全球就已经开始步入信息技术时代,直到21世纪才逐步迈进人工智能时代。相应的,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也比人工智能建设早得多。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加快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要求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全面部署了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2017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提出了全面落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六大重点任务。在国家政策的长期引导和各项措施的持续推动下,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涵盖各类各阶段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体系,职业学校基本具备了信息化教学能力。下一阶段,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将朝着构建完整信息化教育生态的方向迈进,而要實现构建完整信息化教育生态的目标,就必须推进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首先,在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方面,现有的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片面化、碎片化的问题。要打通不同部门、不同教学单元的信息壁垒,就必须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而这些正是人工智能的技术领域。职业学校通过人工智能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可以创造智慧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更高内容适配性和教学效率的教育系统。高职院校要想推进信息化建设迈向更高阶段,必须加快人工智能建设。

其次,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和配置方面,现有的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已经拥有了比较庞大的基数,但这些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共享层次低、推送不精准,尚未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新时期职业教育要构建信息化教育生态系统,亟须提升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平,并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这就需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

最后,在教学体系革新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教学技术的升级,催生了众多新型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智能化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从理想走进现实。在新时代条件下,职业学校有必要深化人工智能与教学体系的融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智慧型人才。

3.技术与政策的双轮驱动为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20世纪60年代至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人工智能研究曾三度进入发展的高峰,但又屡次因为政府质疑相关研究项目的实际成果并中断对人工智能探索性研究的资助而陷入研究和应用的低谷。人类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一代计算机运算性能的大幅度提升以及互联网信息数据量的几何级增长,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前景光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纷纷重新启动对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的资助,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多方面的重大突破,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进程中的关键性技术。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表明,国家政策支持是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基础。就我国而言,为了实现在人工智能领域对发达国家的赶超,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人工智能”作为主要的十一项行动之一,要求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18年,国内要形成千亿元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规划确定了在资金、系统标准化、知识产权保护、人力资源发展、国际合作和实施安排六方面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030年使我国的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国家一系列重要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国内的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态势,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生产、公共服务、商业经营、民众生活等众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全社会范围内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领域,国家同样在强化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布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智能化校园,推进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以及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拥有了充分的条件。

三、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标型态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并非是随意、主观、盲目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特性和职业教育的属性,“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必然有其客观的融合规律,也有其内在的方向和目标。促进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必须在深刻理解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两者属性的基础上,认清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目标型态,为实践提供方向性指导。

1.针对受教育者的“软素质”培育得以彰显。在传统的个人能力素质模型中,人们通常把人的素质划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也可称为认知因素,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是人的认知能力的总和。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指的是在人的智能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在我国的教育话语体系中,以读、写、听、说、算等能力为代表的认知能力通常被称为“硬素质”,而以领导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价值观、人格品质等为代表的心理因素通常被称为“软素质”。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融合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各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促进“硬素质”与“软素质”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遵循的基本方针。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素质结构中的“硬素质”大多数是人工智能具备的,也是人工智能擅长的。正因如此,不仅机械性、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正在被自动化生产取代,很多程序化、事务性的脑力劳动被智能软件替代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的重心和方向,及时把教育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学生感性认知能力、价值评判能力、审美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領导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软素质”上来,以更好地引导和推动人工智能发挥作用。

2.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教育得以扩充和释放。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基于受教育者个性特点的不同,理想的教育也必然是高度个性化的教育,这也正是古人强调“因材施教”的缘由。但在工业化时期,集中化、统一化、流程化、标准化是产业生产的重要特征,与之相应的,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一样的教室使用同样的教学资源,学习同样的内容,由教师运用统一的方法教授学生,又运用同样的指标和工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所有受教育者都被“一视同仁”地当作无差别的个体来培养,没有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个性自由的空间,也没有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可能。

但是,在当今时代,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正在从理想变成现实。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结构要求正在从侧重“硬素质”向强调“软素质”过渡,客观上要求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突破标准化、统一化的模式,向着更精准、更柔性、更个性的教育转型。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角度来看,“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正在为职业学校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实施个性化教育开辟空间。首先,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学习资源空前丰富,这些资源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表现形式也十分多样,几乎可以满足青少年学生所有的知识性学习需求。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职业学校可以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智能整合和精准推送,根据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向、知识基础和学习进度来推送教学资源,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教育。其次,职业学校通过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慧云平台教学环境,可以全方位地收集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信息并进行深度分析,形成每个学生个体的能力素质“画像”,让教师更客观、全面、清晰地了解班级中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力特长,从而有充分的依据来制订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3.教育资源配置上更加凸显公平共享。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水平差异极大,由此也造成了全國范围内职业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职业教育公平,不仅成为人民群众内心的殷切期盼,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时代主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再次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尽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共享的政策措施,但囿于种种现实条件,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向“老少边穷”地区流动的规模仍然比较有限,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这一问题在职业教育领域同样存在。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依托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完全有条件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和合理配置。首先,基于“人工智能+互联网”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可复制的典型特征,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无限度地重复利用。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职业院校实现共享,不仅方便快捷、成本低,还完全不会造成输出方的资源损失,由此避免了职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流失的问题,消除了职业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一大障碍。其次,基于地区性的“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化教育平台”建设,可以充分整合一市、一省甚至全国的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职业学校学生只要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使用到大量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大大提升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便利性和教育资源利用的公平性。由此可见,通过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职业教育体系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不公平的“顽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公平共享,让职业教育朝着理想的方向更进一步。

四、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

1.构建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融合的一个重大优势在于能显著提升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层次和整合层次,通过人工智能与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不仅能够极大地增加职业教育资源的容量,还能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公平配置,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人工智能要整合和配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资源,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起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为人工智能链接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创造条件。在此过程中,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职责,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首先,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制度,聚集资金资源,全面支持“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建设。近年来,中央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建设、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政策措施,但总体上看,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的整体性、系统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缺乏针对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融合的专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业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建设力度不足。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科研机构、企业共同投入智能职业教育建设,为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提供更充分的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

其次,学校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调整学校建设重心,把智能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学校要想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应充分认识到智能教育建设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办学内涵、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意义和作用,紧跟时代发展趋势,调整学校建设重心,把智慧校园建设、智能教育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战略性方向,以最大的积极性推进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融合。

再次,行业组织要加强行业、产业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为智能职业教育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建议。在人工智能时代,行业组织要提高对前沿技术动态和产业发展动态的敏锐性,加强人工智能与行业、产业互动关系的研究,并及时发布研究报告,为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服务和咨询、建议。

最后,企业要深化组织变革,推进技术升级,积极参与智能职业教育建设。广大企业要切实深化生产模式、组织模式、经营模式的变革,推进技术升级,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成果,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企业应当积极参与智能职业教育建设,与职业学校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共同体,依靠多主体的合力推动自身人工智能建设,同时为职业学校提供更多的人工智能相关资源。

2.搭建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与管理体系。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根本在于人工智能与职业学校的融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代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全面融入职业学校教学体系与管理体系的能力和条件。职业学校推进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应着力加强智慧校园的建设力度,搭建好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校园教学体系与管理体系。

首先,在智慧化教学体系建设方面,职业学校要重点加强智慧化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建设。在人工智能时代,智慧化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和结构,演化为以数字资源、信息化平台为主的人机交互式教学模式。职业学校要着力深化教学改革,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模式变革,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为学校师生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造条件。职业学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实施教学,提升教学过程的先进性、科学性。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主要以结果为导向,既不全面也不精确,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的全貌。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依托信息化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智慧化评价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片面、僵化的问题。高职院校要着力加强智慧化评价模式的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功能性,鼓励教师更多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开展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的测评。

其次,在智慧化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职业学校要重点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和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职业学校进行智能教育建设,提高教师群体的人工智能知识水平、应用水平和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因此,职业学校必须重点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持续提升教师人工智能教学素养的培训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不定期检查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的情况和成效;二是要建立智慧化教师培训平台,将教师培训平台与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融为一体,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升教师群体的人工智能教学素养。校园管理是职业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校园管理向精准化、柔性化、智慧化、个性化发展是人工智能时代校园管理变革的趋势。职业学校要加强智慧化校园管理平台建设,建立覆盖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资源管理、流程管理的全模块智慧管理系统,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同時通过收集和分析师生的日常行为信息,为职业学校实施更高水平的管理服务提供依据。

3.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和伦理教育,提升学生“软素质”。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生产型态、商业经营业态和职业岗位型态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全社会对技术技能的需求、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较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能。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下的人才培养,需要重点承担起人工智能教育、伦理教育和“软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

首先,要加强受教育者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随着人工智能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智能设备将逐渐成为基础设施,掌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必将成为每个职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融合理应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体系中。职业学校在推进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的同时,应充实人工智能教学资源,提高人工智能教育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将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教学纳入通识教育中,使学生拥有更好的人工智能素养。

其次,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促进人类自我解放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的伦理讨论,如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超越所引起的恐慌、大数据全面收集个人信息造成的隐私泄露、智能机器人与人自身的关系界定等。因此,职业学校有必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不仅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规范、安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的意识,强化使用人工智能的安全规范管理;还要在人工智能教育中引导学生增设专业的伦理教学课程,赋予学生专业的伦理知识和方法论,帮助其正确思考和处理自身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最后,要加强“软素质”教育。现阶段人工智能擅长的主要是自然语言、图像、声音等方面的识别认知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等,与读、写、算相关的程序性工作将越来越多地由人工智能承担。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避开人工智能擅长的重点领域,着重突出学生的个体意志品质、审美、人际交往、创造力、想象力等“软素质”教育。为此,职业学校要着力强化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以及人文学科教育的融合,甚至要更加注重人文学科教育,把“软素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此同时,职业学校还要营造更加开放、包容、自由、宽松的文化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依靠文化育人的力量来提升学生的“软素质”。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2]顾明远.第三次工业革命与高等教育改革[J].教育学报,2013(6):3-9.

[3]崔景贵.人工智能时代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J].机械职业教育,2019(3):53-54.

[4]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