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发展视域下高职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对策

2019-01-13 01:30杨璐邓华
教育与职业(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杨璐 邓华

[摘要]高等教育面临分类发展的价值选择,分类发展视域下高职教育的应然表征为实质公平的回归、分类发展体系的构建及良性竞争的激励。针对当前高职教育改革面临的院校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多重实践困境,文章提出坚持统筹规划,分类引导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强化行政督导,规划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走向;科学构建专业集群,靶向瞄准专业定位;立足区域特色,发掘人才培养“主打产品”等对策。

[关键词]分类发展;院校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杨璐(1990- ),女,山东聊城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邓华(1977- ),男,重庆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712)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规划课题“重庆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研究”(项目编号:2017-GX-050)和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科学研究项目“‘靶向治疗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研究——以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QY2017KYY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4-0033-0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随着“双一流”“双特高”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以及优质高职校建设、一流专业群建设项目的持续推进,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发展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整体发展逐步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转型,高等教育办学从规模大国向质量强国迈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呈现朝向优势流动的趋势。然而,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走高的形势下,呈现出越发明显的“木桶效应”。高职教育虽在规模上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生源质量、社会地位、发展平台、发展效益等方面代表着高等教育发展的短板,“弱势群体”是我国高职院校的画像,“次等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写真,吸引力不强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同时,高职教育发展规模渐次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迈向“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与挣扎在“温饱线”艰难求生的高职院校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出于发展规模、生源数量的需要,当前诸多高职院校逐步由专科院校向综合院校转型,专业发展的“千校一面”成为普遍现象,人才培养的同质性愈发突出。

如何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规避人才培养的同质性、占领学科专业技能的高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分类发展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必须解答的难题,而这些难题交错指向的核心即“专业”。分类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成为解决以上难题的逻辑起点。

一、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价值选择

《周易·系辞》中提出“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即同类事物聚在一起,而不同事物则以类区分。从词义解构角度讲,“分类发展”由“分类”+“发展”两个词语组合而成。“分类”与“发展”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读:一是简单相加,即“分类”是对“发展”形态的一种静态描述,词性为名词,又可解释为“分类的发展”;二是凭借关系,即“分类”是“发展”的一种凭借方式,“分类”是对“发展”的一种运行态势,词性为动词,又可解释为“分类地发展”;三是因果关系,更突出“分类”与“发展”的相关关系,又可解释为“因分类而发展”。综观当前“分类发展”概念的运用,虽然目前学界多采用第二种释义方式,但并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认识。然而需明确的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以“发展”为目的与指南,与简单的“高等教育分类”是有区别的。

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由来已久,分类标准繁杂多样。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拉开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序幕。“分类发展”的概念逐步丰富、价值指向更加明确,即以解决高校定位不合理、同质化倾向问题为主线,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为手段,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为路径,以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目标。

与经济发展对接紧密的高职教育在分类发展进程中应遵循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呢?高职教育分类发展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衍生出诸多截然不同的分类方式,各种分类标准与分类方式亦有交叉重合。高等院校的各种分类标准并非一一割裂的,在实际运用中,诸多分类法会将不同的分类依据通过特定的主次关系进行组合考量,从而为高等教育分类提供更全面的依据。当前国内高等学校的分类以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导向,以学科和专业为外向依据,主要分为综合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技能技艺型四大类。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技能技艺型之中。

二、分类发展视域下高职教育的应然表征

1.高职教育实质公平的回归。“分类发展的深层含义是促进学生分类入学,按能力、兴趣和需要公平地赋予每个人应得的高等教育机会,让不同的学生成为不同领域的一流人才。”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础,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分类发展为高职教育生源选拔营造了实质公平与内容公平的应然场域,打破了单纯依靠应试指挥棒的形式公平。

分类发展视域下高职教育公平的愿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学历学位授予层次不代表能力高低层次而仅代表教育类型之分,高职教育不再仅仅作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或“中职教育的扩大版”,而是在人才培养定位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类型,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各教育机构类型之间的公平。第二,高职学生的社会身份与能力水平并非由简单的学历层次所代表,不因学历证书层次判定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而以就学院校类型体现学生的能力特质,从而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与理论研究型人才之间的实质公平。第三,在教育资源配给、更新、补充的过程中,以教育类型的差异需求为依据进行资源配置,规避出现资源配置仅仅为本科以上层次“锦上添花”却无法为高职院校“雪中送炭”的状况,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质公平。

2.高职教育内部分类发展体系的构建。从高等教育宏观发展的视角看,对高等教育类型进行划分,从而厘清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与针对性。而探微高职教育的内部规律,分类发展亦成为解构高职教育分层分类差异化体系构建的钥匙。

根据分类发展的理据,结合质量中心的价值导向,高职教育内部分类发展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第一,在不同的产业办特色的一流院校;第二,在同一产业建行业特色型高职;第三,在相同的行业创特色的一流专业;第四,在相同的专业行特色的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

3.高职教育良性竞争的激励。分类发展的本质是学生的分类发展,通过发掘、发现、开发每位学生不同的闪光点与兴趣点,不再以固化的评价模式套用在每位学生身上,形成个性化、差异化的評价体系。这种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并非意味着高职教育的内外部竞争就此消失。

从高等教育的宏观发展来看,分类发展为高职教育竞争畅通了渠道,竞争的方向更加明确、竞争的形式更加多样、竞争的考核更加多元,高职教育的竞争从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竞争的错轨转向与特色化应用技术、技能技艺型高等院校比拼的正轨上来。

从高职教育的内部发展来看,分类发展将高职院校的竞争从单纯的学生规模、硬件设施、生源质量、专业数量等规模比拼转向专业建设质量、特色人才培养成效、专业集群等内涵建设的质量比拼,从而为高职教育内部良性竞争指明了方向。

三、分类发展视域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困境

1.院校建设之困:脱离产业,集群不紧。“专业”作为高职教育分类发展难题交错指向的核心,是解剖高职院校分类发展的起点,是高职院校的王牌。在不同的产业办特色的一流院校、在同一产业建行业特色型高职均需高职院校在专业规划与布局中找准定位、合理布局。然而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因缺乏专业规划和统筹,导致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从而无法清晰认识本专业应与哪些行业产业对接、如何进行校企合作的问题,使得企业的人才培养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企业参加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由此,专业设置仅成为行政命令的产物。因与行业企业的脱轨,无法拓展专业集群,导致专业建设集群缺少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专业集群中各专业处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无法发挥资源整合紧密衔接的集群优势,无法在产业中树立一流品牌。

2.专业设置之困:重复同质,特色不明。专业设置与布局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与基础,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力资源需求、学生学习诉求等要素进行决策。然而,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往往在生源规模的诱惑与生存竞争的压力下,贪多求全,趋同发展,盲目迎合社会需求而开设热门学科和专业,专业设置缺乏严密、科学、合理的产业需求讯息和社会人才需求调研,更缺乏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论证,最终形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开设什么专业”的歪曲办学信条。

3.人才培养之困:定位盲目,“千校一面”。人才培养特色化需求与同质化现实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课程建设沦入旧窠,人才培养的定位难以突破同质专业的局限,人才培养的特色难以发掘。这种各校“批量化”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导致同质专业“一窝蜂”涌向就业市场,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侧与需求侧难以平衡,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巨大,形成“千校一面”的人才培养局面,无法错位竞争。

四、分类发展视域下高职教育改革策略

1.坚持统筹规划,分类引导高职院校发展定位。“高等教育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发挥要依托高校分类设置管理,构建高等教育科类、层次、形式、布局结构调整的立体化设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在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发展引导的基础上,将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院校分层定位,明确将高职教育的建设目标瞄向“应用”“技能”为核心的院校类型。在此基础上,细化引导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专业集群、发展走向和科学定位,在优势特色的专业范畴争创一流,建立起特色鲜明的一流专业和一流院校。其中,拥有多个高水平专业集群的高职院校,要将建设面延展至多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协同发展的一流专业群;拥有若干高水平专业的高职院校,要聚焦主干专业特色发展,建设若干一流专业;拥有某一高水平专业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挖掘该专业的特色,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将专业打造至国际或国内一流水平;无高水平专业的高职院校,要集中优势力量实现某个一流专业的发展突破,结合院校特色,打造办学特色,以特色为旗帜,通过木桶最长板打造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形成“反木桶效应”。

2.强化行政督导,规划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走向。“专业设置的最佳状态是发挥专业结构最大效能,即以恒定的教育投入产生最大的人才供给,缩小市场需求与高职专业人才供给间的差距。”为避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应强化行政督导。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规划专业动态调整的走向,瞄准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对高职院校新办专业的准入、建设与评估,老旧专业的改造、预警与退出,以及骨干专业的监管、诊改、调整形成一套完备的督导管理体系。

在新办专业准入制度设计中,行政主管部门可要求高职院校将拟新设专业,以设专业方向的方式在同一专业群已开设的成熟专业中试行,当专业方向至少有一届毕业生并通过评估后,方能申报新专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对高职院校专业状况、产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和统计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方案,邀请行业、企业、职教专家进行科学严格论证,改变审批不严导致专业设置“一窝蜂”现象。

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设计中,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严格把关,以专业建设质量为准绳,强化就业导向和招生计划调控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就业率持续偏低专业的预警与退出机制,按照“专业预警—减少招生—停止招生—撤销专业”的调整程序,引导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优化。

对与支柱产业相关、生源较为稳定、专业基础较为雄厚的骨干专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注重对其与行业动态、区域科技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督导,通过专业、课程、教师自我诊改的方式,督导骨干专业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督导骨干专业依托专业优势、行业背景,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同时,“应注重建设科学的质量观与多元的评估标准,将各层面关涉评估的机构及其职能给予清晰的划分, 合理分配政府、高校和社会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方式”。

3.科学构建专业集群,靶向瞄准专业定位。以统筹规划为前提,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尤其要建立校本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

在构建专业集群过程中,高职院校可采用主干辐射与模块组合的方式,以基础性的主干专业与旁支性的辐射专业这一思路来构建专业群,即对于基础较为雄厚、产业发展尤为需要的专业,不断深化、更新专业内涵,并以此为核心辐射一些投入少且成效快的辐射专业,如在以生态农业技术为主干专业的现代农牧技术专业群构建中,设置森林生态旅游辐射专业等。在人才培养定位明确的前提下,为符合社会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可运用混合课程的方式,根据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将课程组合成行业相近且职业不同的专业课程,从而根据人力资本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专业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打造基于专业群的人才互通桥。

4.立足区域特色,发掘人才培养“主打产品”。“五个对接”的教育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立足于行业产业的特点,尤其与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现状结合紧密。那么高职教育的分类发展中,区域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中特色最易发掘的要素。

集聚区域资源打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首先要充分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掘区域优势特色资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根据区域行业产业需求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如在农牧业发达地区,向财经商贸类、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传授农牧业基础知识,使其就业方向更加充分地与区域需求结合;第二,根据区域特色文化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如在沿海及水乡地区发掘渔业民俗文化,在舞蹈表演、艺术设计、动漫制作等相關专业中结合文化特色,打造特色文化产品;第三,根据区域政策导向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如根据区域大学生创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优惠扶持政策,在专业学习中精心打造学生孵化项目,依托政策优势扶植学生创新创业成果。

[参考文献]

[1]罗三桂.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8):71-75.

[2]张继平,董泽芳.质量与公平并重:高等教育分流的本质含义及实现机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86-192.

[3]史秋衡,康敏.我国高校分类设置管理的逻辑进程与制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9.

[4]周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南高职专业设置的研究[J].品牌研究,2018(5):224+226.

[5]苏晓云.关于建立高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的思考[J].石油教育,2015(1):51-54.

[6]高树仁,张秀萍.关于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若干思考——历史脉络、现实语境与政策设计[J].教育学术月刊,2012(04):34-36.

[7]赖明谷,郭齐,徐和清.中国高校“九宫格”分类研究[J].高教探索,2017(6):35-40.

[8]史秋衡,康敏.探索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体系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7(2):40-44.

[9]王春模,周荣虎,张林龙.高职院校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4):103-105.

[10]卞宗元,陈中慧.后评估时期的高职院校分类发展论[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7(3):35-38.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专业设置情况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